可以說,節儉不但是一個好習慣,善於節儉還是一種重要的能力。讓孩子具備這種能力,不但直接影響孩子正確的金錢觀的形成,還對孩子的生活觀、事業觀有很大的影響力。當孩子吵著要買高檔貨、名牌鞋時,不妨向孩子灌輸“省一分錢就是賺一分錢”的理念。
家長應該讓孩子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意識,幫助孩子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教育專家認為:“不當家,不知道柴米油鹽貴。”因此,父母可以讓孩子多深入生活、了解生活、體驗生活,從而明白如何更珍惜生活,珍惜付出後得來的成果。在家裏,家長要注意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節約的好榜樣,不該浪費的,小到一張紙、一滴水也不能浪費。
家長要培養孩子合理科學的消費觀。讓孩子懂得科學合理地消費,就要讓他首先學會花錢,家長們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實際用途定時定量給孩子零花錢,比如一周給一次,但是要求孩子錢花得要合理,如果孩子不能做到這一點,家長應該按照事先的規定扣掉孩子的零花錢。
家長要過問孩子的錢花在了什麼地方,可要求孩子記賬,並進行監管,發現孩子錢用得不當,應當及時提醒。此外,可以對孩子實施“存錢激勵法”:如果多存一分錢,便給孩子適當的獎勵,如果發現孩子一下子把零花錢都花光了,就減少孩子的零花錢。這種做法會促使孩子在每次花錢之前思考:這個錢究竟該不該花。
事實上,節儉和小氣完全是兩回事。節儉是指堅持不花不該花的錢,而小氣是指該花的錢不花,因此,你完全不必擔心孩子因為學會了節儉而變得小氣。
讓孩子分清“想要”和“需要”
為什麼孩子見了東西就想買呢?因為他們想要。但是真的需要嗎?不一定。很多父母經常抱怨,孩子的玩具一大堆,但還是要買;文具盒有兩三個,但還是想買。這些東西並不是需要的,完全是孩子一廂情願地想買。因此,父母有必要告訴孩子這樣一個細節,即分清“想要”和“需要”,然後再根據需要來買東西,這樣就能較好地避免亂花錢了。
和媽媽逛超市的時候,8歲的周麗花看到想要的商品就嚷著要買,媽媽為此感到苦惱。後來媽媽從朋友那裏得到建議:讓孩子分清“想要”和“需要”,讓孩子購買自己需要的東西,放棄自己想要但是沒有實際用處的東西。
有一次,媽媽帶著周麗花去購物,周麗花看到一個鍋,纏著媽媽要買。媽媽納悶了,問:“你要鍋幹什麼?”周麗花說:“我要用來和夥伴們玩過家家。”媽媽告訴她:“那隻是遊戲,不必用真的工具。”但是周麗花不同意。
媽媽對周麗花說:“如果你真的想買,你先回答我幾個問題,如果你在這之後仍然認為要買,我就同意你買。”
周麗花說好,媽媽問她:“你知道‘想要’和‘需要’的區別嗎?”
周麗花想了想,說:“‘想要’和‘需要’的意思基本相同的,有‘需要’才‘想要’。”
媽媽說:“那麼不需要的東西就不想要了,不想要就沒有必要買了?”
周麗花不太肯定地點點頭。
媽媽說:“做遊戲不需要買鍋,你可以隨便找個東西當道具,所以就沒有必要買了。”
就這樣,周麗花被媽媽說服了。以後每次買東西前,媽媽都會讓周麗花把購物計劃列在紙上,然後讓她把“需要的”和“想要的”的區分開來,隻買需要的東西,不買想要的但對自己沒用的東西。
有個細節經常被孩子忽視,他們把‘想要’和‘需要’混為一談,沒有看到二者之間的區別。有些家長往往也忽視了這一細節,自然也不會跟孩子講清楚二者的區別。因此,當你的孩子看見想要的就要買時,不妨給他解釋一下‘想要’和‘需要’的意思。告訴孩子:“這件商品不是你需要的,買來有什麼用呢?”
在這個細節問題上,德國家長做得很好。德國人天性嚴謹,在買東西的時候,他們不允許孩子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德國教育專家還提醒家長教會孩子正確區分願望和需求。願望是指通過廣告和其他兒童的炫耀所產生的對某一物品的渴求,而需求指的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物品。比如說:孩子近視,他需要一副眼鏡,這是需求。但如果孩子要一副昂貴的鏡架,那就是願望。家長在指導孩子購物的時候,一定要幫助孩子正確領會這一區別,這對孩子今後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