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理財從娃娃抓起,教孩子一些實用的理財細節(3)(1 / 2)

在購物之前,父母可以讓孩子把想買的東西寫在紙上,這裏麵有的是“想要的”,有的是“需要的”,父母應該讓孩子區分出來,然後讓孩子放棄“想要的而不需要的”。做了這件事之後,再帶孩子去購物。你還可以經常把這個購物清單拿出來,讓孩子從中審視自己的消費行為。

讓孩子學會貨比三家

有些孩子買東西的時候,看到了自己需要的東西就買了,而沒有貨比三家的意識。這就很容易出現買貴了的情況,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其實,想避免這種情況,隻需讓孩子注意一個細節,那就是買一件商品之前,多走幾個商店,比較一下商品的價格、質量,再做購買決定。

母親帶著女兒去買學習用品。母親要給女兒買鉛筆、作業本、文具盒,可是讓女兒感到疑惑的是,母親逛了兩家文具店,隻是詢問了價錢、產地、功能等問題,卻沒有買。正當母親拉著女兒走進第三家文具店時,女兒終於忍不住了,問道:“媽媽,咱們剛才逛了兩家文具店,為什麼你隻問價錢而不買呢?”

母親答道:“這就叫貨比三家,目的是花最少的錢,買到最好的東西。因為同是文具盒、鉛筆、作業本,不同的商店賣的價錢不一樣,物品的質量也不一樣,雖然這些差別不是太大,但是隻要我們多觀察,多比較,總會找到性價比最好的商品。”

女兒明白了,點了點頭說:“這樣可以少花錢買好貨,是嗎?”

“對了!這樣還能培養你節儉的習慣呢!”母親笑著對女兒說。

母親將第三家文具店與前兩家文具店作了一番比較,發現第一家的文具盒比較便宜,第二家的鉛筆比較便宜,第三家的作業本最便宜。最後,母親分別在各家文具店買下了文具盒、鉛筆、作業本。

或許有的人會覺得這位母親這樣做很浪費時間,但是教育孩子貨比三家即使多用一點時間也是值得的,以後孩子就知道怎樣去比較價格了。

現在很多孩子買東西的時候不懂得貨比三家,往往是花的錢比別人多,買的東西的質量反而沒別人的好。這樣既花了錢,又沒買到好東西,是很掃興的事情。因此,家長有必要讓孩子學會貨比三家,通過比較來選擇質量較好、價錢實惠的商品。

有些家長覺得自己有錢,孩子能花多少錢呢,於是不重視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和精打細算的能力。殊不知,不懂理財,財富再多也無用。

一位母親省吃儉用了一輩子,給兒子留下上百萬元的遺產,希望給兒子提供好的物質生活。結果她過世後,兒子花錢大手大腳,吃喝玩樂、遊手好閑,恣意揮霍,結果不出三個月,上百萬元的錢就揮霍一空。

所以,即使你的家庭非常富有,也要重視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讓孩子在購物的時候貨比三家,在生活中學會精打細算,做到少花錢,多辦事,以較少的花費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這樣,孩子將來才會更有出息,有更多的成功機會。

在孩子買東西的時候,家長要有意識地指導孩子注意以下環節:多逛逛同類的商店,比較一下同一商品的外觀、款式、質量、價錢,然後綜合分析一下,看哪個商品的性價比最好。

孩子在挑選商品方麵,往往喜歡從自己的喜好出發,而忽略商品的價格。因此,要告訴孩子:“個人喜好固然是重要的選擇標準,但相同的商品,如果能夠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到,何樂而不為呢?”

另外,在和孩子一起購物的時候,家長最好給孩子做個示範,讓孩子在實際操作中明白“性價比”的含義,以及“貨比三家”的優點,孩子的理財觀念也會日漸增強。

讓孩子選“對的”而不選“貴的”

有的孩子存在一些購物誤區,他們認為東西越貴越好,能買貴的盡量買貴的,因為貴的東西質量好,而且自己還很有麵子。這種想法與父母的影響有很大關係,很多父母也不注意這方麵的細節,喜歡買“貴的”。

“價格越貴的玩具越好玩。”這是8歲的魏靜嫻買玩具的標準,媽媽怎麼勸說她都不聽,認為媽媽是在說瞎話騙她,媽媽一氣之下說:“走,不買了,家裏那麼多玩具夠你玩的了。”魏靜嫻的眼淚刷刷地掉下來了,一次愉快的購物就這樣不歡而散。

魏靜嫻的媽媽告訴記者:“這孩子越來越不像話了,不光買玩具,平時買衣服,買學習用品,都講究買貴的。同學要是買了什麼新東西,他也要,而且要更好的,更貴的,而不考慮是不是適合自己。”

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錯誤想法,對此父母應該教育孩子:“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讓孩子在買東西的時候結合自己的需要,以及口袋裏的錢來選購最實惠的物品,而不能什麼都講名牌、講高價。否則,孩子很容易養成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也容易染上攀比的不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