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價錢與質量不一定成正比。一些高價玩具大部分外殼是用塑料做成的,很容易摔壞,有的廠家不負責修理,而且玩具也沒有保修,更不能更換新的,要是喜歡,隻能再買新的。而孩子玩玩具,經常會摔、拆,即使質量好的玩具也經不起孩子的折騰,而且孩子“喜新厭舊”的心理強烈,如果總是買價格高的玩具,那麼這是一筆數額不菲的花銷。
相反,如果家長注重玩具的實用性,結合自己家庭的經濟情況,給孩子買實惠的玩具,即使孩子把玩具摔壞了,再買一個玩具,也不會花多少錢。這就需要選“對的”,不選“貴的”。
如今,以玩具、書籍、課外輔導班等方式,來投資教育、培養孩子已經成為時下越來越多父母的選擇。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有個好的學習條件,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給孩子買東西的時候,要注意“貴的”和“對的”這個細節問題。
兒童教育專家認為,想要徹底改變孩子“買貴的”這種錯誤消費觀念,必須幫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消費觀。家長要堅持這樣的教育理念:教孩子合理用錢,給孩子灌輸艱苦奮鬥的理念。平時多給孩子將一些勤儉節約的理財觀念,當孩子亂花錢時,要及時表態,引導孩子。
讓孩子至少有一次打工的經曆
近年來,讓孩子打工成為很多父母培養孩子理財意識的重要方式,他們認識到打工可以讓孩子學會吃苦,學會掙錢,讓孩子體會到金錢是來之不易的,從而使孩子養成節儉的習慣,增強理財的意識。
暑假來了,一個12歲的女孩在征求父母、爺爺奶奶以及老師等許多人的意見後,開始了打工生活。吃了苦,流了汗,兩個月她一共掙了500元錢。
開學了,她對父母說:“我要用我掙來的錢交學費。”父母感到非常意外,說:“你為什麼這麼想呢?”女兒說:“打工的經曆讓我知道掙錢是不容易的,爸爸媽媽真辛苦,因此我要為自己、為家庭盡一份力。”聽到這樣的話,媽媽當場流出了激動的眼淚。女兒又說:“明年我還要打工,用自己的錢交學費。”
打工的經曆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人生一筆寶貴的財富,因為通過打工,孩子們能品嚐汗水的味道,能夠體驗掙錢的不易。這很容易讓他們想到早出晚歸的父母,於是就會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如果他們有亂花錢的習慣,就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從中悟出自己今後該怎麼花錢了。
在美國,家長一般都會支持甚至鼓勵孩子打工掙零花錢。因為這不但能激發孩子的自信心,鍛煉孩子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還可以讓孩子懂得“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樣孩子就會對家長提供的學習、生活條件更加珍惜。
讓孩子至少有一次打工的經曆,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卻有很多家長不能理解。在中國一些家長的眼裏,讓孩子做一些“下等”的工作,比如餐館的跑堂、超級市場的收銀員、給人家看孩子、當清潔工等等,是非常丟麵子的事情。有些家長還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孩子不好好讀書跑到街上打工擺攤就屬於不務正業、浪費青春。因此,很多孩子在大學畢業之前,沒有打工的經曆,這在對孩子的理財教育方麵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
中國的傳統思想及現在獨生子女家庭的普及,也是造成孩子理財觀念嚴重滯後的原因。
例如,在零花錢方麵,經常是孩子要多少,家長給多少。這就讓孩子產生一個錯誤的認識:爸爸媽媽的錢多的是,我根本不用擔心沒錢花!孩子不知道金錢來之不易,花錢的時候也就無所顧忌了。如此,孩子不可能懂得合理地花錢,更不會有理財的意識。
所以,我們應該向美國家長學習,鼓勵孩子利用業餘時間打工賺取零花錢,這可以使孩子形成一種獨立自強、自力更生的信念,也可以讓孩子在實踐中明白父母的不易,學會珍惜美好的生活和自己賺來的辛苦錢。
要知道,做看似“下等”的工作並不會丟孩子和家長的顏麵,因為勞動光榮,勞動是最高尚的事情。猶太家長就是這麼認為的,他們會告訴孩子:“會掙錢才最有麵子,所以你要動手掙零花錢,這樣你在夥伴麵前就有了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