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向表現出色的人表示祝賀
假如孩子和夥伴在一起玩遊戲,夥伴表現出色,最終贏了,你會教育孩子向表現出色的夥伴表示祝賀嗎?很多時候,孩子不會這麼做,因為不論是遊戲還是正式的比賽,有贏的一方,就有輸的一方,作為一個失敗者,很多孩子首先會為自己感到沮喪,有的孩子還會嫉妒獲勝者,總之懂得向表現出色的夥伴表示祝賀的孩子並不多。
事實上,就是這麼一個細節,就足以表現出一個孩子是否具有寬大的胸懷,就能說明一個孩子是否具有包容的心態,這種包容應該涵蓋自己的失敗和別人的成功,自己的失落和別人的得意。如果你的孩子有這樣的胸懷,那就讓他表現出來吧,當夥伴在遊戲、比賽或考試中表現出色時,讓你的孩子真誠地祝賀對方,你的孩子將會受到對方的歡迎。
張偉和張華是某校的兩名學生,他們是同班同學。兩人要到外地參加歌唱比賽,張偉的水平稍高一點,張華的水平差一點。可是就在比賽前一天,張華患了感冒,張偉冒雨幫張華找來醫生,自己卻被雨淋病了。
比賽當天,張華的病全好了,發揮出色,得了第一名;張偉卻因為生病,嗓子受到了影響,發揮欠佳,隻得了第四名。
在回校的路上,張偉沒有絲毫失落,他真誠地向張華表示祝賀。張華知道,自己能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得益於張偉的幫助,他雖然嘴上沒說什麼,但是內心對張偉充滿感激。在之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張華視張偉為最親密的夥伴,兩人感情很深。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人歡迎,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麵表現出色。可是,有的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在比賽中被同伴“比”下去後,心裏不平衡,難免在孩子麵前發發牢騷,或者把自己的孩子和其同伴作比較,對孩子說幾句怨言。但是這卻使孩子錯誤地認為:“父母之所以埋怨我,都是因為同伴比我強。”於是孩子漸漸產生了嫉妒之心。
家長們不要老是把別人的孩子拿來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較,更不要把表現出色的孩子拿來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較,那樣不但難以激勵孩子進取,反而容易讓孩子的嫉妒之心膨脹。當孩子的同伴、同學有好的表現時,父母應該教育孩子為同伴感到高興,應該向同伴表達真誠的祝福,然後向同伴學習。
很多時候,當一個孩子作為某項活動的旁觀者時,往往能夠為活動中表現出色的人感到高興,懂得向他們表示祝賀。
然而,當孩子成為比賽中的一員時,當孩子的同伴表現出色時,有的孩子就不能做到置身事外,不能像觀眾一樣把祝賀送給表現出色的人。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一些嫉妒心嚴重的孩子,當他的同伴考試獲得高分時,當老師表揚同伴時,他在強烈的自尊心的刺激下,會產生錯誤的念頭——嫉妒表現出色的同伴,這是一種狹隘的心理。
雖然有時候嫉妒之心並沒有通過言語表達出來,但是孩子的行動已經將他的嫉妒心理表露無遺。比如,一個孩子的同桌獲得好成績時,他不但沒有真誠地祝賀同桌,而且麵露不悅,甚至跟同桌說話也少了,這就表明他在妒忌同桌出色的表現。
陳琴和胡雪是同一社區的孩子,兩人從小一起玩,關係很好。上小學時,陳琴在學習中的表現越來越好,胡雪的表現卻沒什麼起色。在鄰裏之間,大家都誇陳琴聰明,卻不誇胡雪,這使胡雪覺得心裏很難受。加之父母時常抱怨胡雪學習不像陳琴那麼認真,胡雪心裏就更不是滋味了。漸漸地,胡雪有意地減少了和陳琴的往來,她們的關係慢慢冷漠了。
當陳琴在班裏獲得老師的表揚時,當陳琴考試取得好成績時,當陳琴在比賽中表現出色時,胡雪非但不向她表示祝賀,反而表現得不以為然,她的表情好像在告訴陳琴:“沒什麼了不起,有什麼好得意的!”
嫉妒心強的孩子看不慣別人的成績和勝利,當他們自己表現不佳時,不是反省自己的問題,而是責怪別人表現得太好了,繼而嫉恨別人,甚至還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舉動。這就使原本有益的競爭變了味。因此,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嫉妒的危害,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競爭心態,讓孩子懂得向表現出色的人表示祝賀。
讓孩子懂得嘲笑別人不禮貌
生活中,孩子有時候不懂得體諒別人的感受,有意無意地說出了嘲笑同伴的話,這種現象很常見。比如,同桌考試成績糟糕時,他們可能會嘲笑他是個笨蛋;同伴不小心摔了一跤時,他們可能會幸災樂禍,而不懂得把同伴扶起來。
身為父母,不能對孩子嘲笑別人的行為置之不理,而應該告訴孩子:“你嘲笑別人,別人會很難過,想一想,如果別人嘲笑你,你會不會難過呀?”其實,孩子嘲笑別人不止使別人難過,更嚴重的還會使孩子失去朋友。
一天,6歲的明光和小朋友們一起踢足球。在踢球的時候,同伴李飛嘲笑他道:“你踢得真是太臭了,我們以後不和你踢球了,真沒勁。”明光傷心地走開了。在回家的路上,他碰到了鄰居家的小夥伴田亮,明光沮喪地告訴田亮:“我踢得不好,他們不願意和我玩兒。”田亮帶有幾分得意地說:“要是我,我也不想和你踢球,看我踢得多好,他們都願意和我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