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在同伴傷心的時候不懂得安慰同伴,反而在同伴的傷口上撒鹽。比如,在失意的同伴麵前講自己得意的事,這難免讓人更覺得傷心難過。
因此,父母有必要讓孩子認識到嘲笑的言語對他人的傷害,告訴孩子:即使不是有意的嘲笑,也會傷害別人。同時,父母還應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如果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麵議論其他孩子不懂事,傻乎乎的,孩子聽到後,會記在心裏,當他遇到那個孩子時,也會模仿大人的口氣嘲笑他:“看你那傻樣兒,我才不和你玩兒呢!”
很多時候,嘲笑別人是不需要語言的,一個幸災樂禍的笑,一個鄙視的表情,都是在嘲笑別人。很多孩子不注意這樣的細節,認為隻要自己不說別人什麼,就不是嘲笑別人。對此,父母有必要讓孩子正確認識。
一天早晨,李女士和兒子在學校附近的一家快餐店吃早餐。正津津有味地吃著,旁邊的一位女同學為了盡快買上早餐,沒有注意腳下的坐椅,被絆了一下,一屁股坐在了地板上。隻見她的臉紅了,尷尬地說:“太慌了,沒注意旁邊的椅子。”李女士聽到幾個孩子的哄笑聲,她的兒子也嘿嘿地笑了。
從快餐店出來,李女士對兒子說:“剛才你嘲笑那位女同學是嗎?”兒子知道媽媽要批評自己,馬上為自己辯護:“沒有,我真的沒嘲笑她。”媽媽說:“你是不是幸災樂禍地笑了?”“啊?那也叫嘲笑啊?”兒子驚訝地說。“當然了,嘲笑不僅表現在言語上,還表現在表情和神態上。所以呀,以後記住了,不要笑話人家,別人心裏會難過的。”兒子點點頭。
是不是嘲笑,表現在細節上。父母應該讓孩子意識到這點,告訴孩子:“當別人遇到不幸時,切忌偷著樂。”
如果你發現孩子有嘲笑他人的毛病,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因為嘲笑別人而影響人際關係,就需要改掉孩子嘲笑別人的壞毛病,具體教育方法可以借鑒以下幾點。
第一,注意言傳身教。
父母要時刻檢點自己的言行,以免給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當鄰居家的孩子有不良表現時,父母不要嘲笑人家的孩子,更不能當著自家孩子的麵嘲笑人家的孩子。否則,孩子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不自覺地染上嘲笑別人的毛病。
第二,父母不要讓孩子過太優越的生活。
孩子從小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很容易產生優越感,形成愛嘲笑別人的毛病。如果孩子經常穿著漂亮又昂貴的名牌衣服,一旦看到那些穿著舊衣服的孩子,就很可能會嘲笑他們:“這麼舊的衣服你還穿,真難看!”
第三,家長對孩子的表揚、獎賞應適度。
如果家長經常給孩子不切實際的表揚和誇獎,隻會助長孩子的驕傲情緒,讓孩子變得自以為是,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從而愛嘲笑別人。
讓孩子懂得與朋友分享玩具
在孩子的童年,父母會給孩子買很多玩具,可是不少孩子覺得那些玩具隻能自己玩,不肯拿出來和朋友分享。有些孩子,當小朋友要玩他們的玩具時,他們會非常不高興,甚至以哭鬧的方式阻止小朋友玩他們的玩具,這樣會讓小朋友感到很難為情,會影響到孩子之間的交往。
小曾最近在幼兒園越來越不受小朋友們歡迎了,大家都不願意和他玩。“他老是把玩具抱在手裏,不肯給我們。”“他不讓我碰他的玩具,我碰了一下,他還推我。”……聽著小朋友們的抱怨,小曾的媽媽覺得很無奈,她說:“小曾能說會道,很聰明,大人都很喜歡他,可他和小朋友玩時,凡是他想要的玩具就從人家手裏一把奪過來,而且從來不允許別人動他的玩具。一次,堂妹把他的玩具拿去玩玩,他惡狠狠地把堂妹推倒了。”小曾的媽媽表示,她說過小曾很多次,但是沒有什麼效果,對此她感到很擔憂。
其實,很多孩子不願意和朋友分享玩具,是因為他們不理解分享的含義,認為分享就是把玩具給別人,這樣自己就要失去玩具,因此他們才會拒絕與別人分享玩具。
身為父母,有必要告訴孩子分享不是失去,向孩子解釋:你把玩具給夥伴玩,他玩完了還會還給你,這樣當你想玩他的玩具時,他也會把玩具給你玩的。父母還可以告訴孩子:“我們曾經也是孩子,那時候雖然經濟條件不寬裕,但是有玩具都會和小朋友們一起玩,有好吃的大家分著吃,給童年增添了不少樂趣和友誼。”讓孩子從父母身上學會分享。
爸爸給王峰買了一輛遙控汽車,第二天王峰就把遙控汽車帶到幼兒園去炫耀,小朋友們都很羨慕,想讓王峰把遙控汽車給他們玩玩,可是王峰死活不肯,他把遙控汽車抱在胸前一刻也不鬆手,連上廁所都要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