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有人緣才有競爭力,讓孩子掌握與朋友相處的細節(1)(3 / 3)

下午,媽媽去幼兒園接王峰時,老師說王峰可小氣了。在回家的路上,媽媽開導兒子:“聽老師說你不肯把遙控汽車借給同學玩,是嗎?”王峰說:“是啊,遙控汽車是我的,我為什麼要借給他們。如果我借給他們玩,萬一他們不還給我怎麼辦?”

媽媽說:“不會的,你如果把遙控汽車借給同學們玩,他們玩完了就會還給你的,這樣大家都體會到了玩遙控汽車的樂趣,大家都高興了。而且下次小朋友們有好玩的玩具,他們也會借給你的,這樣你才會受歡迎。”

通過媽媽一番耐心的教導,王峰終於明白了分享不是失去的道理。

生活中,如果孩子不懂得分享,那麼他就會缺少很多快樂,他的人際關係也會受到影響。學會與別人共處,樹立與別人的“共享意識”,是孩子與人交往時必須具備的素質。因此,父母要趁早教育孩子學會分享,養成好玩具大家一起玩的好習慣。這樣,孩子長大成人後,才能融洽地與他人相處,很好地適應社會環境。

分享,不隻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美德。父母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在鄰裏之間,要和大家分享一些精神上的快樂和物質上的東西。常帶著孩子跟親戚朋友、左鄰右舍或同班的孩子互動。讓孩子從團體同伴的互動過程中,體驗相處、互助、分享的重要,並從同伴互動中學習群體相處的技巧。

總有一天,孩子要走入社會,那時候他不僅需要去競爭,還要學會去合作和分享。分享的作用是神奇的,就像俄國作家托爾斯泰所說:“神奇的愛,使數學法則失去了平衡,兩個人分擔一個痛苦,隻有半個痛苦;而兩個人共享一個幸福,卻有兩個幸福。”懂得與人分享的孩子,才會更受大家的歡迎和喜愛。

讓孩子學會原諒朋友的過錯

生活中,不少父母對孩子過分寵愛,當孩子被小夥伴無意傷害時,就為孩子打抱不平。殊不知,這樣做不但不能培養孩子寬容的品格,還會使孩子更加得理不饒人,變得蠻不講理。這樣的孩子怎麼可能有好人緣呢?

某幼兒園中班的李東在與同伴玩耍時,同伴張陽不小心用玩具將李東的臉劃了一下,李東立刻暴跳如雷,不但不聽張陽的道歉,還對其拳打腳踢。後經老師再三教育,李東才平靜下來。

下午離園時,老師把這件事告訴了李東的母親。母親聽後火冒三丈,吵著要找張陽“算賬”,當老師勸說她時,她還喋喋不休地指責老師沒有看好孩子。

在幼兒園、學校裏,孩子與小夥伴、同學之間發生點小摩擦是正常的。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獨立去化解摩擦,讓孩子從心底裏原諒與他發生摩擦的同學,而不應該出麵替孩子出氣,以“幫凶”的角色去解決問題。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和同伴、朋友發生磕磕碰碰是難免的,隻要本著理解、寬容的心態,就能消除矛盾,使孩子的人際關係變得和諧。

富蘭克林曾經說過:“寬容中包含著人生的大道至理,沒有寬容的生活,如在刀鋒上行走。孩子,如果美德可以選擇,請先把寬容挑選出來吧!”身為父母,應該明白如果孩子不能大度一點,那麼他就如在刀鋒上行走,那將是可怕的事情。所以,應該教育孩子掌握與朋友相處的細節,學會原諒別人的過錯。

一天,汪清在小區裏跟一群小夥伴玩兒。過了一會兒,她撅著嘴巴回來了。爸爸一問才知道,原來是有個小夥伴給她取了一個無傷大雅的綽號,她覺得那是在取笑她。

爸爸對汪清說:“我覺得你不應該生氣,小夥伴給你起的這個綽號並沒惡意,綽號代表了你的一個特點,有時候還代表了對一個人的讚美呢!比如包拯吧,因為他為人正直,鐵麵無私,所以大家給他取了個‘包青天’的綽號。”

聽了爸爸的話,汪清的嘴角露出了微笑。爸爸又說:“好了,你快去和夥伴們玩吧!”這件事過後,爸爸經常找機會教育女兒要學會原諒朋友,他對女兒說:“孩子,你要待人寬容一點,寬容是個寶貝,它能讓你把仇恨通通忘掉,把美好的回憶留在心間。”

如今,有些獨生子女在家裏是“小皇帝”、“小公主”,從小就受到了父母的嗬護,喜歡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顧及別人的感受,當別人冒犯了自己時總是耿耿於懷。此時父母如果不及時引導孩子原諒別人,孩子就很容易養成自私、霸道、小氣的毛病。比如,父母如果教育孩子:“別人對不起你,你就對不起他,別人打你,你就打他。”那麼就會助長孩子的狹隘行為。

一位小學老師說:“平時帶班過程中,很多孩子喜歡打小報告,比如,他剛才碰到我的眼睛了,他剛才罵我傻瓜、笨蛋……其實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有些還是很無意的過錯,但是由於孩子缺少寬容和理解的心態,往往會把小摩擦擴大成大矛盾。遇到這樣的事,我們當然會隨機教育一下,但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