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教育孩子學會寬容,不能隻靠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更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孩子學會寬容責任重大,父母是否給了孩子正確的寬容教育,直接關係到孩子能否寬容對待小夥伴。這不僅是為了孩子今天能與同學和諧相處,也是為孩子將來的幸福打基礎。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當你不小心傷害了別人時,要及時說聲‘對不起’,請求對方的原諒;當別人不小心傷害了你,你應該不予計較,說聲‘沒關係,你不是故意的’。”這樣就可以輕鬆化解矛盾,並且會給別人留下好印象。
教孩子在朋友有困難時伸出援手
當朋友遇到困難時,如果你的孩子懂得及時伸出援手,表達自己對朋友的關心,幫助朋友克服困難,他就很容易贏得朋友的好感。不少孩子沒有意識到這是與朋友相處的細節,他們認為朋友沒有找自己幫忙,自己就沒有必要伸出援手。因為有了這種想法,他們就錯過了贏得別人好感的機會。
有一次,王鼎和陳濤在走廊上玩,班裏有個女生也在不遠處玩,突然那個女生不小心摔了一跤。王鼎認為她摔得不重,所以沒當回事,繼續和陳濤玩。但是陳濤心細,他發現那位女同學坐在地上半天沒起來,馬上主動過去把她扶起來,並把她背到學校的醫務室……
整個過程下來,就花十來分鍾,但陳濤給那位女生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後來他們成了親密無間的朋友。
具有助人意識的孩子懂得在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他們因此更容易獲得好人緣。在他人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是雪中送炭的表現,這樣最容易打動人心,讓人感動。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父母有必要告訴孩子:“此時你幫助他人,等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人也會幫助你的。這樣一來,你們互幫互助,那該是多美好的事啊!”幫助他人是快樂的,也有助於孩子提升自己,父母要讓孩子懂得:在前進的道路上,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恰恰是為自己鋪路,正所謂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雖然吳涵的成績在班裏名列前茅,但是她絲毫沒有瞧不起成績差的同學,她謙虛好學,樂於助人,主動和全班同學打成一片,經常主動幫助同學解決學習上的難題。
爸爸媽媽非常支持吳涵的做法,他們特意買回來幾張小桌子,鼓勵她把那些“後進生”帶到家裏來,讓她為那些同學補課,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在吳涵的熱情幫助下,那些同學的成績都有了明顯提高。
與此同時,吳涵也從這些“後進生”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例如樂觀開朗的個性,人際交往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等。
父母在培養孩子主動幫助別人的好習慣時,要讓孩子意識到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關心他人,竭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會使孩子變得慷慨;關心別人的痛苦和不幸,設法去幫助別人減輕或消除痛苦和不幸,會使孩子變得高尚;時常為他人著想,會豐富孩子的生活,增加孩子的涵養。父母可以通過以下一些方法培養孩子主動助人的意識,讓孩子懂得主動伸出援手是不能忽視的交往細節。
以下是培養孩子主動幫助別人的一些方法。
方法一:給孩子講助人為樂的故事。
孩子大都愛聽父母講故事。父母可以經常給孩子講助人為樂的故事,通過故事情節的影響,使助人為樂的觀念在孩子腦海中生根發芽。同時,父母還可以告訴孩子:“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困難,此時你幫助他人,等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就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
方法二:利用活動培養孩子助人為樂的習慣。
通過一些社區活動來培養孩子助人為樂的習慣,例如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幫鄰居老奶奶幹點家務活,打掃院子裏的衛生。還可以帶著孩子參加愛心募捐活動,讓孩子捐獻零花錢來幫助別人。通過這些活動,使孩子接受助人為樂美德的熏陶,從而養成樂於助人的習慣。
方法三:讚賞孩子的助人行為。
如果孩子從學校回來,告訴你他今天幫助生病的同學打掃衛生了,你應該肯定孩子的行為,並讚揚孩子。如果你冷冷地“嗯”一聲,或是幹脆不予理睬,孩子會覺得自己的助人行為是父母不認可的,認為那是沒價值的,那麼以後孩子就可能不主動幫助他人。所以,當孩子幫助了別人,你應及時給予孩子讚揚。
如果你經常利用這些方法培養孩子助人的意識,那麼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他就懂得及時伸出援手,盡自己的一份努力,幫助別人克服困難。長此以往,你的孩子將會有良好的人緣。
別讓孩子在背後議論朋友的是非
如果你留意一下,就會發現孩子有時會在背後說朋友的壞話。對此很多家長沒有在意,他們認為孩子隻是隨便說說,並沒有惡意,而孩子們也是這麼想的。然而,有時就是因為孩子沒有注意這個細節,而毀掉原本美好的友誼。
張新和王林是同班同學,也是關係不錯的朋友。在大家麵前,兩人經常交流學習,有說有笑,看起來關係很不錯。然而,有一天,同班一個同學告訴王林說:“張新在背地裏說你……”聽了這個消息,王林感到失落極了,他意識到張新是那麼虛偽,於是王林不再像以前那樣和張新頻繁交往了,漸漸地,兩人由好朋友變成了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