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後,張新得知王林當年有意不和她交往,是因為她在背地裏說了王林的壞話,她才懊悔地表示:“我當時真的隻是說著玩的,並沒有惡意。”但是這句話這時候說出來已經沒有意義了。
這就是沒有注意和朋友交往的細節所造成的結局,朋友之間的關係有時候非常敏感,敏感得經不起背地裏一句壞話的打擊。父母應該提醒孩子注意這個細節,讓孩子學會與朋友和諧相處。
在家裏,如果你發現孩子議論同學、朋友時,不要放任不管。如果可以的話,你應該這樣對孩子說:“你說的這些話,媽媽可真不愛聽啊。”然後對孩子說:“如果別人在背後這樣議論你,你的心情會怎樣呢?希望你能考慮一下。怎麼樣,肯定不會高興吧?”讓孩子知道別人背地裏的議論是有損自己尊嚴的,這樣孩子才不會隨便在背後議論別人的是非。
放學了,譚強回到家裏麵露不悅,爸爸看出了兒子的心思,就問:“怎麼啦?看你的心情不太好呀!”
譚強說:“今天上體育課真是氣死我了,我的朋友徐斌真是笨死了,老師讓我們每兩個人一組,進行排球考試,就是傳球,可是我把球傳給他時,他竟然接不住,每次都是這樣,這直接影響我們的考試成績。”
爸爸說:“難怪你這麼生氣,你的心情我能理解。”正當爸爸要說什麼的時候,譚強又說:“爸爸,你不知道啊,徐斌就是笨頭笨腦的,以前我還沒發現,通過這次排球考試,我發現他動作特別遲鈍,很多球就差一點就能接到,但是他就是慢半拍。早知道這樣,我才不和他做搭檔呢。”
爸爸說:“你能說明這全是他的問題嗎?可能是因為你沒有傳好球呢!”
譚強解釋道:“這絕對不是我的問題,以前練習的時候,我和其他同學做搭檔的時候,配合得特別默契。”
爸爸說:“好吧,就算問題在他身上,但是我想你也沒必要這樣說他。”
譚強不以為然地說:“說說有什麼了不起,他又不知道。”
爸爸嚴肅地說:“如果你這樣想爸爸太傷心了,你想想,如果你的朋友在背後說你壞話,你的心情會怎樣呢?如果別人的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被人議論,他們的感受會如何呢?”
這時候,譚強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他開始沉默,爸爸接著說:“背後議論別人的是非是不禮貌的,萬一傳到對方的耳朵裏,你們恐怕連朋友都做不成了,如果你被朋友說三道四,你也會難過的,相信你不希望和一個喜歡說朋友壞話的人繼續交朋友吧?”
譚強默默地點頭,然後輕聲對爸爸說:“我知道錯了,以後不會在背後說朋友的壞話了。”
如果孩子認識到背後議論別人是不對的,父母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對孩子說一句“你這樣做,爸爸(媽媽)太高興了”會讓孩子樂意改掉背地裏議論別人的壞毛病。
有一句老話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父母有必要告訴孩子其中的道理,讓孩子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學會做一個光明磊落的人,這樣你的孩子才會得到朋友的信賴。
在與朋友發生摩擦時讓孩子學會克製
人們常說:“衝動是魔鬼。”可是孩子不知道這些,而且即使他們懂得這個道理,很可能也做不到遇事冷靜、克製。所以,父母對孩子進行這方麵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課間,王老師剛到辦公室坐下,“快報員”就趕到了。
“報告,陳剛和趙強打起來了,頭都打破了!”王老師馬上起身趕到教室,看見陳剛和趙強兩個人正打得不可開交,王老師還沒問他們為什麼打架,陳剛和趙強就各執一詞地開始為自己辯護了。
陳剛:“老師,是他先打我的!”
趙強:“不對,是我在遊戲時不小心碰了他,他就打我!”
陳剛:“不是碰的,是打!”
……
老師耐心地聽完了兩個孩子的申辯,溫和地問:“你們是想出去接著玩呢,還是到老師辦公室去處理呢?”
起初兩個孩子都撅著嘴,但是經過老師的一翻開導,他們握手言和了。
王老師趁機說:“剛才這件事,你們哪些地方沒有做好?”
趙強不好意思地說:“是我碰到別人沒說對不起!”
陳剛也撓撓腦袋說:“我以為他是故意的,我應該聽他解釋!”
生活中,類似的小事經常在孩子身上發生。很多時候,孩子之間因為一點小摩擦而鬧出大矛盾,大多是因為孩子情緒衝動,不懂得克製自己的行為。身為家長,當你發現孩子這個毛病時,有必要教育孩子學會克製衝動的情緒,特別是當同學之間發生摩擦時,更應該先冷靜處理。如果動不動就發火,甚至罵人、打人,那樣即使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鬧得不可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