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章蕭山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措施(2 / 3)

長三角黃金城市群在一體化進程中出現的區位優勢變化和產業結構調整,杭州市“錢塘江時代”戰略實施導致的產業重組、布局調整、城區功能重構,使蕭山的城市化進程必須以此大背景、大前提為條件確定自身的城市功能配置和定位。蕭山的城市功能規劃即應以杭州的整體功能布局為前提,實現功能接納和功能互補;又要以整個長三角經濟區特別是上海市的功能輻射為重要背景,對接區域中心城市上海強大的經濟和社會功能輻射。因此,應該明確蕭山的城市經濟社會功能定位為杭州核心城和長三角南翼的現代都市型工業中心;城市功能重點為工、貿、居,結合都市農業和生態產業。具體功能配置為:都市特色工業聚集區,信息化金融商貿中心區,現代物流產業區,高新技術產業接納區,景觀型人性化居住區、生態產業開發區,都市農業示範區。

2.合理規劃城市空間布局與完善城鎮體係

在杭州“構築大都市,建設新天堂”與“錢塘江時代”的戰略實施過程中,“城市東擴”、“沿江開發”、“跨江發展”都與蕭山的城市布局密切相關,掌型組團式發展的“東動西靜南新北秀”格局中的“動”和“新”都在蕭山,這些都對蕭山城市空間布局提出了更高、更遠的目標。蕭山城市空間布局的指導思想是:立足於更寬的視野、更高的起點、更大的空間範圍去考慮;用大目標、大思路、大舉措和大手筆來規劃;堅持規劃的超前性、科學性、係統性和權威性。按照“一主三組團”和“做靚中部,做美南部,做精東部,做強北部”的城市空間和用地功能布局基本思路:中心城區特別是沿江的“錢江世紀城”配置金融、商務、人居和創新空間,重點發展高技術、信息化、外向型、服務性產業和功能,以產業資本金融資本高度集聚、優質人才和信息資源的相對集中和現代都市型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做靚中部”;瓜瀝組團依托空港和高速交通線,用資本化、信息化改造傳統工業,進一步強化輕紡印染業優勢,發展區域性物流園區和臨港型工業,以生產要素的集聚和區際紡織業“全球製造中心”的打造“做精東部”;義蓬組團憑借巨大的空間發展潛力,高起點規劃和大手筆運作工業園區和綜合功能配置,建設蕭山現代高加工度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和信息化產業的吸納中心,以江東工業園區的大發展“做強北部”,臨浦組團重點發展都市型農業,適度開發其他都市型產業,建設具備一流人居環境的南部臥城,積極保護和合理開發生態人文資源,開發旅遊、會展、休閑、影視和體育等生態健康產業,以現代都市型農業的梯度發展和生態健康產業的開發建設“做美南部”。

同時,按照杭州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進一步調整和修編城鎮體係。蕭山城鎮體係建設的基本思路是:完善“都市新城—中心鎮—一般鎮”的三級城鎮體係建設,使城鎮體係建設與城市點狀式組團發展模式結合,與政府職能轉換、經濟梯度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園區集聚形成互動,提高核心城區和中心鎮的區域輻射力,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3.加速城市基礎設施與現代交通信息網絡建設

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建設是蕭山經濟社會發展的靜態載體。蕭山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基本思路是: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投資建設新機製,遵循“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運行模式。具體為,政府必須切實承擔起公共投資的職能,加大道路、園林、綠化等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投資;把新城的建設推向市場,將“生地”養“熟”,提高土地級差地租,盤活城市土地資產;引入國內外大房產開發商,調動銀行、財政和社會資本的積極性,實行開放式的資金管理,走出一條“以城養城、以城建城”的市場化道路。

城市交通和信息網絡是蕭山經濟社會運行的動態載體。曆史經驗證明,交通往往成為一個城市的發展史上最重要、最大的製約條件;而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又關係到蕭山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整體進程。蕭山城市交通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對外再築區位優勢,加快錢塘江9橋,特別是10橋的立項和建設,構架起蕭山與長三角城市緊密聯係的“區域城市網絡”,通過主幹交通線的建設重組蕭山的區位優勢;對內打造半小時交通圈,以杭州繞城公路和杭金衢、杭寧高速公路為骨架,快速推進“1918”工程建設,構築蕭山與杭州之間快速便捷的市內交通主幹網絡和蕭山城鄉之間的現代城市交通網絡,加大力度推進交通運行機製改革,構築現代化、信息化、規模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經營的現代運作模式。蕭山信息化網絡建設的基本思路是:堅持“統籌規劃、政府主導、統一標準、聯合建設、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方針,加強政府引導和管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調動社會各方麵投資的積極性,加快高速寬帶城域網的建設步伐,提高網絡容量和傳輸速度,健全信息網絡體係。

三、都市型社會發展

1.促進科技、教育發展和人才集聚

在經濟社會信息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為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需要,更好地吸納和接受上海、杭州的正麵輻射。蕭山促進科技教育發展和人才集聚的指導思想是:進一步強化“科教興區”戰略,培育科技創新體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教育園區,扶持和鼓勵社會力量辦學;構築吸引人才的環境,切實加強現有人才培養。基本思路是:科技方麵,加大政府投入,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聯合機製建設,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係,以製度創新促進技術創新;教育方麵,大力推行12年義務教育製度,探索發展高等教育的機製,著力優化教育環境和教育條件,切實搞好教育改革;人才集聚方麵,高度重視專業型、創新型、誠信型、道德型人才的培育和引進,建立開放式、開發型、市場化、高效有序的人才流動機製,構築杭州市的專業型人才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