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心理的形成,還源於使個人有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的想法,能夠消除孤單和恐懼的感覺。從眾可以不冒風險,對了則皆大歡喜,錯了大家都不丟麵子;從眾可以維持一團和氣的局麵,避免發生分歧、爭吵和鬥爭,即使是犯了極其嚴重的錯誤,人人都有份,可以不受到追究,法不責眾的心理會充斥於胸,即使上麵追究下來,也是“脅從不問”、“受蒙蔽無罪”。古語有“法不責眾”,但並不代表你所做的事無錯,而且《刑法》中規定,群體犯罪的每個人都要根據所起的作用和社會危害大小,各負各相應的刑事責任。
並不是說一定要反對從眾,我們不讚成的是盲目從眾。我們生活在大眾之中,生活在集體之中,生活在社會之中,需要在許多方麵和眾人一致,才能融入集體。如果處處與大家不一致,事事標新立異,總是與集體對著幹,豈不成了“另類”、“怪物”。但是盲目從眾不可取,因為人一盲目就缺乏了理性,人雲亦雲,難以創新。三十多年前,有人曾問一個陝西放羊的小孩,你養羊幹什麼?小孩回答:賣錢。又問,賣了錢幹什麼?回答:討婆姨。再問,討婆姨幹什麼?再答:生娃。生娃幹什麼?養羊。養羊幹什麼?賣錢。賣錢於什麼?討婆姨生活……這個放羊娃的頭腦很簡單,人家都這麼活著,我當然也得這樣活。中國農民幾千年來陷入了“從眾”的怪圈,年複一年、代複一代,所以總是一個字:窮。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農民從“從眾”的怪圈裏走出來,學科技、走天下、辦企業、搞養殖、跑運輸、想點子,變著花樣地致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日子一天天地好了起來。
過分“從眾”和過分張揚個性都是極端,都會導致我們犯錯誤。
在我們的人生過程中,常常會聽到眾人的勸告。眾人對你的勸告一般都是善意的,他們真心地想幫助你,盡管如此,你也必須保持自己的獨立自主意識。你應當認真傾聽,衷心地感謝他們。至於該怎麼做,還是得自己拿主意,無論何時何地,你都要保持自我清醒的認識。有人以為,事事從眾會獲得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其實未必,甚至可能是相反的。人際關係的形成,源於互動、互利、互幫、互補。你一點主見也沒有,隻知隨大流,不能提出有用的意見幫助別人,能有一個好的人際關係嗎?如果你想有一個好的人際關係,那麼你就要相信自己,成為你自己。人家是與“你”交往並合作的。隻有你相信並接受自己,你才會有能力相信並接受別人,而相信與接受曆來是相互的。
有的人思考問題喜歡遵循別人的思路,製訂人生戰略願意依別人所為行事。他們覺得跟在大家後邊幹,不必擔“敢為天下先”的風險,雖無頭功之利,也能有些實惠可獲,何況那麼多人都搶著幹的事,肯定是好事。跟在別人後麵幹確實有成功的可能,“跟隨超越”便是成功的一例。但是,如果不深入調查研究,不進行可行性分析,不分青紅皂白地步入後塵,人雲亦雲,十有八九是要吃虧的。
【智慧金言】
明明知道別人做得不對,卻要隨大流,白白浪費了精力和時間。
危機常常出於麻痹
武大郎是個既可憐又可悲的人物。說他可憐,是因為這麼一個老實本分的好人,與世無爭,最後竟被活活毒死;說他可悲是因為他頭腦太簡單,身居危難之中,每天仍無動於衷,竟無半點憂患意識。
武大郎本來就不該娶潘金蓮,娶潘金蓮就等於娶了危難。武大郎身高不滿五尺,麵目醜陋,又無錢無勢,隻能靠賣炊餅為生,生活必然清苦。娶了個年輕貌美的潘金蓮,就不想想能白頭到老嗎?今後能不出事端嗎?白白撿了一個便宜,一點也不疑忌。白白撿的便宜,福中必有禍。這些道理,武大郎渾然不覺,反而“高枕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