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大破了連環馬,又協助二龍山、桃花山、白虎山三山打青州,吳用設計生擒了雙鞭呼延灼。
宋江很想說服呼延灼入夥,但說服他的難度極大。這呼延灼乃將門之後,為宋初名將呼延讚嫡派子孫,豈肯背叛朝廷?倘若他聲稱隻有砍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寧死不屈,怎麼辦呢?宋江為了說服呼延灼入夥,必須解決呼延灼心中最緊要的一個問題,即占梁山聚義算不算背叛朝廷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說一萬句好話也沒有用。說服不是壓服,硬壓更不行,像呼延灼那樣久經沙場的好漢絕非貪生懼死之輩。
宋江回到寨裏坐,左右群刀手把呼延灼推將過來。宋江見了,連忙起身,喝叫:“快解了繩索!”親自扶呼延灼上帳坐定,宋江拜見。宋江這一舉止完全是下一步說服的鋪設,一則緩和雙方連日交戰的敵對情緒,讓呼延灼鬆弛下來,給他留下麵子,以便交談溝通;二則不以勝者自居,顯示山寨的義氣以及對英雄好漢的敬重。
果然,呼延灼道:“何故如此?”呼延灼這一開口,宋江就有了說服的引子。宋江開門見山,一開始就引出正題,告訴呼延灼大家為什麼占山聚義。宋江道:“小可宋江怎敢背負朝廷?蓋為官吏汙濫,威逼得緊,誤犯大罪。因此權借水泊裏隨時避難一,隻待朝廷赦罪招安。不想起動將軍,致勞神力。實慕將軍虎威,今者誤有冒犯,切乞恕罪。”宋江這一番話,擊中了要害。呼延灼聽了必定尋思,原來宋江一幫弟兄並不反天子,隻因奸臣所害,避禍聚義,而且一直找機會接受招安。這一番話使呼延灼與梁山好漢的心理距離一下子拉近了。二者的關係,並非我是官你是寇,而是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盡忠朝廷。
呼延灼還有點不明白,問道:“被擒之人,萬死尚輕,義士何故重禮陪話?”此時宋江在呼延灼心目中,已由寇首轉為義士。宋江進一步表示友好,道:“量宋江怎敢壞得將軍性命?皇天可表寸心。”呼延灼又問道:“兄長尊意,莫非教呼延灼往東京告請招安,到山上赦罪?”此時,呼延灼已改稱宋江為兄長。呼延灼此一問,正中宋江下懷,宋江趁機又說出一番道理:“將軍如何去得?高太尉那廝是個心地偏窄之徒,忘人大恩,記人小過。將軍折了許多軍馬錢糧,他如何不見你罪責?”言外之意,你老弟犯了天大之禍,你還回得去嗎?回東京必受大難,非死即被關押。你如今已走投無路,就是再想報國無門可報,你好自為之吧。宋江接著給呼延灼指出一條唯一可行之路:“如今韓滔、彭圮、淩振已多在敝山入夥,倘蒙將軍不棄山寒微賤,宋江情願讓位與將軍。等朝廷見用,受了招安,那時盡忠報國,未為晚矣。”
宋江把呼延灼所有出路都已堵死,隻留一線,呼延灼焉能不往。呼延灼沉思了半晌,一者與宋江意氣相投;二者見宋江禮貌甚恭,語言有理,歎了一口氣,終於同意在梁山入夥。不管當時呼延灼內心是多麼不情願,還是被宋江說服了。從此,梁山又增添了一員猛將。
宋江對呼延灼的說服,花了不少心思。宋江的禮貌待人,謙虛恭讓,製造友好的氣氛,擊中要害,設身處地地為呼延灼著想,層層深入地幫他剖析,這些都是有效說服的方法。
說服有幾條原則:
第一,態度要誠懇,設身處地為被說服人著想,消除被說服人最大的顧忌,打破納言人不切實際的幻想。
凡說服人者,總希望自己的意見被對方接受,於是在進言的方式、用語上下工夫。有的人用了千言萬語,卻不能擊中要害;有的人僅寥寥數語,卻能打動人心。宋江說服呼延灼就采取了設身處地為他著想的談話方式和談話內容,使呼延灼不反感,易接受說服。
人都喜歡聽真話,聽肺腑之言,真誠的話才是最感人的,也最容易打動人的心。
第二,堵住所有的路,又留可以行走的一線,讓被說服者心服口服。
凡被說服者一般認為我可以有好幾條路走,並非你說服的這一條路。如果他自己認為此乃“自古華山一條路”,又何需別人枉費口舌呢?說服者不妨把所有的路都擺出來,逐條分析,讓被說服者自己做出此路不通隻有彼路的結論。
當年陳勝、吳廣等九百民夫被派守邊防,在大澤鄉遇雨不得行走,大雨連下不停,肯定不能如期到達邊防了。陳勝想揭竿起義,但起義是個危險的事,怎樣說服大家甘願冒險呢?陳勝給民夫們擺出了三條路。一條是,我們這幫人緊趕慢趕就是到了目的地,按照秦朝的法律,延期到達目的地要被處死,去了也是死,那還有必要去嗎?第二條是,退一步說,官府饒過我們了,讓我們在邊防打仗,打仗是個危險事,今日不死,明日也可能戰死,還是個“死”。第三條路,揭竿造反,雖有危險,也可能戰死,但也可能生存,與其去邊關白白送死,不如起義求一條生路。陳勝這一番分析使大家感到,除起義之外,無其他生路可走,幹脆橫下心來一拚,起義還真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