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交際:八麵玲瓏,左右逢源(4)(2 / 3)

攢錢有理。人們有了錢,生活富足了,不但可以享受到越來越多的物質文明,而且還可以享受到越來越多的精神文明,受更多的教育,懂禮貌,講文明,以此增進社會生活和諧和人類文明發展。縱觀曆代王朝,凡經濟搞得好,人民豐衣足食的朝代,社會風尚也比較好。唐太宗時代不是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之風嗎?

生理需要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人人都要饑有所食、渴有所飲、寒有所衣、住有所居,這些都是維持生命存在的基本需要。如果生理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出現安全保障的需要,要求職業安全、穩定,需要令人滿意的福利、勞保、社會保險,需要安居樂業。人們還希望有適當的業餘生活、藝術享受,用以保持愉快、樂觀的心情。人們為滿足這些需要去賺錢、攢錢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光彩的。

但是,世界上還有許多東西是用金錢所買不到的。金錢可以買到書籍,但是買不到知識;金錢可以買到藥品,但是買不到健康;金錢可以買到奉承,但是買不到敬佩;金錢可以買到美色,但是買不到愛情;金錢可以買到假朋友,但是買不到真友誼……金錢的作用是有限的。

沒有錢可能會餓肚子,可能會讓人因此感到自卑,但是金錢超過某種程度後,再多也都是一樣。家有華屋千間,晚問隻占五尺之床一張,篋有黃金萬兩,不過一日三餐。任何億萬富翁年老必定會死去,死後這些巨富就不再屬於自己。一個人對攢錢並不值得投入人生的全部。

攢錢為什麼?用於以備急忙之需嗎?用於享受嗎?生活好一些確實無可非議,但過度的享受可以使人喪誌。許多古今中外的賢者仁人們對此早有告誡。曆史上的夏桀、陳後主,都是因淫樂而淪為亡國之君。過度的享樂不但會喪誌,也會導致喪失健康。

留給子孫嗎?古人雲“子孫自有子孫福”,何需前人操心。還是林則徐分析得精辟:給子孫留錢,子孫如果勝過我,留這些錢又有何用?人家自己能掙,不缺錢花;子孫如果不如我,留這錢又有何用,還不是早早地花光用盡。留給子孫錢,很容易使子孫貪於享樂而碌碌無為,金山銀山的家當也經不起敗家子無度地揮霍,《紅樓夢》中大觀園的賈氏子孫不是把偌大家產揮霍一空了嗎?為子孫留錢不如為其留下自立於社會的本領。

有一則佛經故事,叫《公共福田》:

有一個商人,很會做生意,過不了幾年,他便有了很多錢。但有了錢,卻不能使他感到快樂;錢越攢越多,苦惱也日甚一日。原來,他發愁的是,偌大家財藏在何處才好呢?

商人天天都在想這個問題,把金錢埋在地下吧,會不會被地老鼠運走;藏在森林之中,那調皮的猴子會不會把它搬去;藏在深水底,水中的動物可能把它們移動;交給兄弟們代他收管,若讓他們胡亂揮霍,不是太可惜了嗎?什麼辦法都不行,商人為此傷透腦筋。他隻好把錢財纏在腰間,由自己日夜保管。

一天,適逢打齋供僧的日期,寺前有一個大缽,安置在交叉路口,凡經過這裏的人,都向缽中投錢,商人正好路過此地,不明白為什麼人們往缽裏投錢,別人告訴他說:“這個大缽叫‘公共福田’,如果人布施一文錢在裏麵,往後生生世世就可以得到大福報,所謂‘舍一得萬報’,受用無窮。這裏的金錢是為人類謀福利的,如果把金銀放在身邊,錢財一多,招來外人注意,不留心就會被盜賊所竊;如果留給不肖子孫,子孫不務正業,用不多久便揮霍一空;水災來了,錢財跟著流走;火災來了,錢財又會被燒毀。這樣子我們積錢也沒有用處,倒不如把它放在寶缽裏麵,濟貧救困。”

商人聽完此言後說:“我可找到真正安全收藏的地方啦!”說畢,他急急忙忙地從腰間解下金錢,統統投入缽中。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賺了錢要用,並且用到正地方,用到為民造福方麵,賺錢才有意義。金錢與其放著,還不如讓它發揮作用。金錢隻不過是暫時寄放在自己身邊的東西,生帶不來,死帶不去。“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曆史上的皇帝死後陪葬無數寶物,總有被後人發現挖掘的一天,寶物仍然交還給人民。柴進也知道用財之道,錢財放在家裏不如仗義疏財。

錢未必攢得越多越快樂,朋友攢得多:人生才快樂。美國社會學家、《美國的社會孤立:二十年來核心討論圈子的變化》作者之一羅文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攢朋友比攢錢更重要。因為朋友不僅可以給我們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和機會,更可以幫我們排憂解難,使我們身心歡愉,不致產生過激的思想或行為,很少會產生心理疾病。擁有知心朋友就相當於給自己構造了一道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