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交際:八麵玲瓏,左右逢源(4)(3 / 3)

【智慧金言】

怎麼樣才能攢到朋友呢。許多人抱怨自己沒有朋友隻有熟人,你應當自問:我主動和別人聯係過嗎?我關心過別人嗎?朋友是相互的,而不是隻求回報,不願付出。隻有你信任別人,別人才會信任你;你關心朋友,朋友自然會關心你。

眼見為實並不總是對的

楊誌一行十五人為給太師蔡京送生辰綱,冒著炎熱,挑擔趕路。這一天正是農曆六月初四,天氣未及晌午,一輪紅日當天,沒半點雲彩,行的路又都是山間崎嶇小道,挑擔的軍漢們走到黃泥岡時,見到樹林就要停下歇息,再不願意走了,放下擔子,十四個人都到樹陰下躺倒。楊誌怕生辰綱被劫,不讓大家歇涼,拿起藤條,向軍漢劈頭劈腦打去,打得這個起來,那個又睡倒,楊誌也無可奈何。

此時,晁蓋、吳用等七雄早已在岡上等待多時。七位好漢扮作販棗的客商,也裝作在林子裏歇涼,準備智取生辰綱。

不一會兒,一個漢子挑著兩桶酒也到岡上鬆林裏休息乘涼。軍漢們又熱又渴,一看見酒,就要湊錢買酒。楊誌怕酒裏有蒙汗藥,硬是不讓軍漢買酒。楊誌的擔心有道理,那年月有許多好漢都曾經被蒙汗藥麻翻,如今楊誌身負重任,不得不小心些。

販棗子的客人聽到吵鬧聲,從對麵鬆林裏走出來問個究竟,一聽有酒,也要買一桶喝。於是從棗車上取了兩個椰瓢,七個人站在桶邊,輪替換著舀酒喝,一會兒就喝光了一桶酒。賣酒的漢子說不還價,五貫錢一桶。七個客人說,五貫就依你五貫,隻是再饒我們一瓢。賣酒漢子不同意饒酒。趁一個客人交錢時,另一個客人揭開桶蓋舀了一瓢,拿上便喝。賣酒漢子去奪,客人手拿半瓢酒往鬆林裏便走,賣酒漢子追上去,隻見又一位客人從鬆林裏跑出來,手拿一個瓢也從桶裏舀了一瓢酒,賣酒漢子看見,搶在手裏,朝桶裏一倒。

楊誌自始至終在認真觀察,看到這時,疑心也消失了。楊誌尋思,這些販棗客人喝一桶酒以後好好的,另外那一桶酒也看見有人喝了一瓢,想必酒是好的。於是讓軍漢們買了那一桶酒喝。看大家喝了沒事,楊誌警惕性全無,自己也喝了半瓢。不多時,十五個人頭重腳輕,癱倒在地,掙紮不起,眼睜睜地看著七位好漢把金銀珠寶推下岡。

原來那個挑酒的漢子正是白日鼠白勝,白勝與七雄合演了一出戲給楊誌看。剛挑上岡子時,兩桶都是好酒,七個人先喝了一桶。劉唐揭開桶蓋,又兜了半瓢喝,故意讓那十五個人看,打消他們的疑心。此時,吳用去鬆林取出藥來,抖在瓢裏,從桶裏兜酒時藥已攪在酒裏,假意兜半瓢喝,白勝劈手奪來,倒在桶裏,這便是吳用的計策。

楊誌的觀察不能說不仔細,但是楊誌的觀察缺乏深刻的思維,在觀察中沒有問幾個為什麼:黃泥岡是強人出沒的地方,就是太平時節,白天人們也不敢在這裏停腳,為什麼就在他們歇息時,竟熱鬧起來,販棗客人、挑酒漢子同時到此,難道隻是巧合?吳用曾有一段時間不在現場,他先到鬆林裏去,又拿著瓢從鬆林裏出來,一去一來間幹了些什麼,難道不是疑點?觀察是獲取信息的一個必要手段,但是僅有觀察還遠遠不夠,觀察必須和思維結合,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研究,去偽存真。觀察力是每一個人的智力要素之一。但是,觀察是要講究方法的,錯誤的觀察往往會使事業失敗。楊誌在黃泥岡上,雖然認真對七雄的活動做了詳盡的觀察,但是他的觀察失敗了。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人們對看到的,往往就相信,所有銷售人員針對消費者的求實心理,在製作產品或推銷產品時現場表演,不容你不信。但是,眼見為實並不總是對的。楊誌看到的是實實在在的,他相信了,但是他卻上當了。眼見的東西不一定準確,這是因為:

其一,人有視錯覺。錯覺是心理上的一種重要現象,指人們對於外界事物的不正確的、錯誤的感覺。

產生錯覺的原因很多,人們觀察物體時,受形、光、色等客觀因素的誘導,通過眼睛感官的生理作用,造成心理對某些外界事物多種因素變化和反應的不一致,以及根據較少經驗和過去的知識所帶來的不正確判斷,即誤識物象。例如,法國國旗藍、白、紅三色的寬度不相等,但人們眼睛看到的卻是等寬的。產品設計和市場營銷人員常利用人的視錯覺促銷。

其二,眼睛看到的多是表象。表象的東西使人的感知膚淺。人們僅從表象中難以得到正確的認識。孔子有一次打盹,睡眼蒙蒙間看見弟子顏回在吃祭神的米飯。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對顏回此舉,孔子很不理解,便去問顏回。顏回說,他看到祭神的米飯有幾粒被弄髒了,而用髒米飯祭神是不敬的,又怕浪費了糧食,所以就把這幾粒髒米飯吃了。若不是顏回的解釋,孔子就可能誤會了顏回。由此可知,現象不代表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