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城與燈塔——亞曆山大港?(1 / 3)

9.古城與燈塔——亞曆山大港

公元前331年1月20日,在尼羅河下遊三角洲西北瀕臨地中海海濱的

一個小山崗上,一位身披棗紅色戰袍、騎著雄俊白馬的年輕統帥,手指前

方不遠的拉庫台漁村,對手下官兵說:“就在這兒,建造一座以我的名字命

名的城市。”此人是誰?他就是東征途中攻取埃及的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大

帝。他在確定建城後,還親自畫了城市的草圖,並打算把城牆的具體位置

在地麵上勾勒出來,但一時找不到劃線的材料。這時,有人異想天開,出

了一個主意,把士兵們隨身攜帶的口糧(一種粗粉)收集起來,亞曆山大大帝

在前麵走,後麵跟著的人就往地下撒粉,他走到哪裏,粉就撒到哪裏,一

直把整個城市的輪廓在地上標出來。據傳亞曆山大城就是這樣遵照亞曆山

大大帝的命令建立的。

古老的都城

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歲月中,亞曆山大城經曆了坎坷曲折的發展道路,先

後為希臘、羅馬、拜占庭、阿拉伯帝國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所占領,期間自

建城至公元641年埃及被阿拉伯人征服為止的近千年中,一直是埃及的首都。

阿拉伯遠征軍大將阿慕爾·本·阿斯在攻占亞曆山大時,曾感歎地說它是“一

座具有4000座宮殿、4000所浴室、1200座花園、400個劇院的城市”。

亞曆山大大帝打敗波斯帝國後,建立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統治中心轉移至東方。亞曆山大城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地中海的

名港,歐洲與東方貿易的集散地和文化交流的樞紐,創造了燦爛的“亞曆山大

文化”,即“希臘後期文化”,對於人類的科學與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代表這一時期文明的有號稱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亞曆山大燈塔、聞名於世的亞

曆山大圖書館和學術研究中心(有人就稱之為智慧宮或亞曆山大大學)。

位於東港海濱托勒密王朝王宮區的學術中心及其所屬圖書館,約與燈塔

同時建成,那裏一度學者如雲,人才薈萃,古代希臘和東方許多傑出的科學

家、哲學家,如歐幾裏得和阿基米得都曾到此從事研究、講學和著書立說。

關於亞曆山大圖書館創建的時間,一般認為不遲於公元前295年。最初的圖

書館建在亞曆山大城的王宮區域內,半個多世紀後,因所收藏的書已容納不

下,又建立了一座分館。

與圖書館毗鄰的是著名的“智慧宮”,據當時的學者留下的記載:智慧宮

是王宮的一部分。有一條散步的路,一個拱廊,一個大房間供智慧宮成員進

餐,他們是一個集體,共同擁有財產。由國王任命的一位祭司主持智慧宮的

事務。一般認為,由祭司作為主持者,突出了智慧宮的宗教特點。此外,祭

司還有一個重要職務是智慧宮總監,負責財政和總務。

通常加入智慧宮,需要獲得國王

的批準。在幾代托勒密國王的庇護和

慷慨資助下,智慧宮很快贏得了國際

聲望,吸引了那個時代最有才智的

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數學家歐幾裏

得,他將自己寫的《幾何原本》獻給

了托勒密國王。

智慧宮在托勒密時代基本上是

一個研究中心,很少有教學活動,但

那時的一個慣例是招收有作為的年

輕人充當助手,在醫學方麵似乎采

用的是學徒形式。到了羅馬統治時期,智慧宮的活動依然存在,但越來越像

一座教學機構。這一時期,科學、醫學、哲學等繼續蓬勃發展,但是文學卻

衰落了。

在托勒密時代,曆代國王都努力為其圖書館收集圖書,從而也流傳下來

了許多關於國王們搜集圖書的傳說。其中有一個是講政府搜查每一艘在亞曆

山大港口卸貨的船隻,如果發現圖書,馬上送往圖書館,由圖書館決定是將

圖書歸還原主,還是留在館內並給原主適當補償。另一個傳說敘述的是如何

獲得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裏庇得斯三個悲劇作家的原始手稿的經過。

這些手稿被珍藏在雅典國家檔案館,不準外借,但托勒密三世說服雅典總管,

特許借出複製,並以黃金做抵押,以示保證歸還。最後國王留下手稿,交出

複製品,並欣然交付罰金。

托勒密王朝統治者希望亞曆山大圖書館的圖書具有世界性,不僅應有包

羅希臘全部知識的圖書,而且最終將世界各地的作品都翻譯成希臘文。曾經

有學者對圖書館收藏的每一學術領域的名作及其作者編訂過目錄,共計120

卷。由於書目的若幹殘篇保存下來,人們可以知道其基本分類方法是根據主

題而定的,已知有下列類別:修辭、法律、史詩、悲劇、喜劇、曆史、醫學、

數學、自然科學和雜類等。

令人惋惜的是,由於戰爭的原因,亞曆山大圖書館最終毀於戰火,智慧

宮也在公元前48年的一次浩劫中焚毀殆盡。雖然大部分古代文物已被無情的

曆史所吞沒,但是仍有不少古跡劫後餘生,著名的有薩瓦裏石柱、地下宮殿、

古羅馬劇場等等。

地下宮殿位於舊城區,1900年時因一輛馬車跌入那裏一個坑內而被發

現。它分三層,深達26米,全部開鑿於岩石內。據考古考證,它原為一座羅

馬貴族之墓,後擴大改為公墓。墓的中央為一口深井,屍體由此吊入墓內。

上層供人們用來舉行追悼儀式,中層為主墓室,呈“凹”字形,放置三口石

棺。底層有三百多個石格,墓室外豎立著一男一女兩個石像,疑為墓主之塑

像。墓的結構、裝飾、壁麵和雕像,顯示了古埃及與古羅馬兩種藝術風格已

有機地融為一體。

1964年考古發掘出來的古羅馬劇場位於市中心,由於城市在曆史上遭到

地震或地勢升高,目前的劇場遺址低於地平麵8米。它坐落在一條古街道的

一側,呈半圓形,有14排大理石鋪成的台階狀觀眾席,四周為一條弧形長

廊,建有辦公室、演員化妝室等附屬設施。劇場旁已初步挖掘出一個大型的

羅馬公共澡堂。看來,這一帶曾是羅馬時代的鬧市。1978年,一個美國探險

隊在東港水下8米的淤泥下麵,發現了一座精美的古宮殿和建築物遺址。他

們認為是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克利奧巴特拉(公元前69年~前30年)的王宮及

其羅馬情人安東尼的行宮。消息傳出,轟動了西方,但也有人懷疑是古埃及

港口的廢墟。

雄偉的燈塔

提起埃及,人們的腦海裏立即會浮現出那巍峨的胡夫大金字塔,然而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