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津巴布韋——大石頭城?(1 / 3)

10.津巴布韋——大石頭城

在神秘的非洲大陸南部,許多失落文明的遺跡一個個像嫋嫋青煙般升起,

津巴布韋便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明珠。津巴布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考古遺址

命名的國度,這裏遍布著大小二百多處石頭城,它們都被稱為“津巴布韋”。

因為在當地土著語言中,津巴布韋就是“石屋”的意思。麵對這眾多的石製

建築,人們不禁會問:是誰發現了這神秘奇特的“津巴布韋”?這龐大的“石

頭城”又有何用處呢?究竟誰才是津巴布韋真正的締造者?帶著這些疑問,

科學家們通過不懈努力,漸漸地揭開了“大石頭城”的神秘麵紗。

發現“津巴布韋”

卡爾·莫克是一個出生在德國斯圖加特的木匠的兒子。他從1864年開始,

花了6年時間徒步穿行於南部非洲,希望真正實現自己成為一個探險家的願

望。在非洲,卡爾遇到了一位名叫亞當·邁瑞斯科的德國傳教士。亞當告訴

他,在林波波河背麵有一處龐大的石建築物廢墟,並

認為那裏可能就是《聖經》上記載的盛產黃金、寶石

之地——俄斐的遺址。這更激發了卡爾火一般的探險

熱情。

1871年5月,卡爾從南部非洲東南部的德爾班向

北進發。同年9月4日,他正在非洲中南部高原上尋

找廢墟遺址時,有人告訴他,幾小時路程之外有一巨

型石屋。第二天,卡爾終於找到了巨型石屋的遺址。

矗立在他麵前的是些大約6米高的花崗岩石柱,再靠

近一點,他發現有一條粗石鋪成的小路通向“柱”內。

順著這條路,在一堆堆粗石、一段段殘牆、一叢叢灌

木中跌跌絆絆地穿行,

最後他才在一座塔狀建築物前停了下來。使他

感到吃驚的是,這座塔竟是由切割得十分精確

的石板砌成,鑲嵌得天衣無縫,沒有任何泥漿和

石灰黏合的痕跡。

卡爾獨自在這片廢墟上攀登、挖掘、測繪地

形。他深信,這裏就是生產黃金、寶石的俄斐。

最有力的證據是一根芳香的淡紅色木條,也就

是山頂上的一個圓形大圍場中的建築物大門上

的一根木料。卡爾從這條木材上削取了一塊薄

片進行觀察,認定它是檀香木。《聖經》上說過,

所羅門王用黎巴嫩的檀香木建築他的宮殿。於

是,卡爾下了這樣的結論:這一小塊檀香木一定

來自黎巴嫩。他據此推斷,檀香木隻能是古時在

海上旅行的黎巴嫩人,即腓尼基人帶到非洲來

的。《聖經》上還說,示巴女王曾經到過所羅門

王的宮殿。卡爾於是斷定,他在山頂所發現的那

個圓形圍場一定是示巴女王模仿所羅門王的宮

殿而建造的。發現遺址後,卡爾派人帶信到德國

宣布了他的發現。

卡爾去世後,過了數十年,這個在津巴布韋小沙丘上的廢墟成了考古學

上的一個熱點。光臨這個廢墟的首批人士是探險家、尋寶者,但他們都是乘

興而來,敗興而歸,因為他們沒有找到黃金、珠寶。1899年,這個廢墟被掌

握在英國金融家塞西爾·羅德斯手裏。他組織了一隊人在廢墟上駐紮下來。

幾年後,英國人鎮壓了非洲人的反抗,建立了一個叫做羅德西亞的殖民地。

羅德斯聘請的研究遠古時期文明的專家詹姆斯·迪奧多爾·本特,經過

艱辛的長途跋涉來到這個遺址,期待能找到津巴布韋與古代各種外來文化聯

係的證據。但在他看來,津巴布韋似乎是純粹的非洲文化,並不十分古老。

當他挖到四隻用皂石雕刻的棲息在高大雕刻柱子上的大鳥時,他的觀點發生

了極大的變化,在他眼中,這樣的藝術珍品,似乎在彈奏著古代地中海文明

——亞述、希臘、克裏特、腓尼基的弦音!繼本特之後,主持津巴布韋遺跡

發掘的是考古學家理查德·N·霍爾。他在1902至1904年間對遺址進行

了破壞性的發掘,由於急於把遺址上的廢墟恢複到他自認為是“原來”的模

樣,竟魯莽無情地把3.6米厚的泥土和石頭從地堡裏搬運出來。實際上,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