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記載:“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後四百八十年,所羅門作為以色列王的第四年西弗
月,也就是二月,開工建造耶和華的殿。所羅門王為耶和華所建的殿,長六十
寸,寬二十寸,高三十寸。殿前的廓子長二十寸,與殿的寬窄一樣,高十寸,靠
著殿牆,造了三層旁屋。下層寬五寸,中層寬六寸,上層
寬七寸。”而衛城就是模仿所羅門王在摩利亞山上修建
的耶和華殿建造的。那座橢圓形的大圍牆則是為了模仿
古埃塞俄比亞女王示巴訪問所羅門時在耶路撒冷住過的
行宮而建築的。這種武斷的主觀猜測,一度引起了歐洲
人到石頭城尋找黃金的狂潮。他們來到石頭城後,雇傭
當地土人,配合從歐洲帶來的先進機械在寶貴的遺址上
四處亂挖,掘地三尺,把珍貴的文物劫掠一空。除了堅硬
的花崗岩石塊外,其他的一切東西都被拿走,蕩然無存。
所有那些有可能說明曆史真相的文物資料,還沒有來得
及出現在研究者麵前,就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後來,人們在它的周圍發掘出大量的文物。其中有
奇怪的生產工具、鋒利的作戰武器和精美的裝飾品
等,還有一些是來自遙遠的中國的陶瓷碎片、阿拉伯
世界的玻璃珠子、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
等。由這些出土文物
至少可以看出,消失於
遙遠年代的石頭城曾
經與古代的中國、阿
拉伯國家、波斯和印
度有過文化交往和貿
易聯係。不過,在上述
古文明的曆史典籍中卻鮮有關於大津巴布韋的記載,也許這些物品是從第
三者手中轉購而來的,那麼這些第三者會是些什麼人呢?我們無從知曉。
由壯觀的大圓錐塔就可以看出,建造它的古代工匠們的壘砌技術已達到了
很高的水平,即使用今天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那也是一個奇跡。他們在很
早以前就已經掌握了建築學、幾何學、力學等方麵的高深知識。石頭城中
的建築,不僅僅體現了高超的建築技術,而且它本身也是一個別具一格、巧
奪天工的珍貴藝術品。
究竟這一座座石頭建築是用來做什麼的呢?人們一直也沒有弄明白。
有些人認為這裏可能是一個業已消失的古老帝國的帝王的城堡,也有些人
認為它是一個巨大的宗教場所。但是所有這些石頭建築上沒有任何文字,
也沒有雕刻的圖案或壁畫,這與其他古老文明的遺跡,如美洲的瑪雅城或
東南亞的吳哥寺上成片成片的浮雕迥然不同。流傳下來的古典文獻中對這
一切也沒有記載,可以說是毫無線索可尋。與此相關的問題是:什麼人在什
麼時候運用什麼工具和方法來建造這座規模宏大、雄偉壯麗的石頭城?建
造石頭城的古人與今天生活在津巴布韋的人有什麼樣的淵源關係?為什麼
他們又在某一天突然遺棄了這個地方呢?有人推測,也許在1830年祖魯戰
爭時,原來居住在大津巴布韋的居民都被全部趕走了,那這些人又遷移到哪
裏去了呢?現在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是馬紹納族的一個分支——卡蘭加
人。他們大多數仍舊居住在非洲傳統的低矮、簡陋的窩棚裏,他們的日常
生活和宗教儀式也與這些大堆的石塊毫無關係。20世紀初,來自英國的考
古學家麥基弗認為大津巴布韋的建築風格絲毫也沒有古代東方或西方歐洲
任何時期的痕跡,因此它隻能是出自非洲黑人之手。但是另一位英國考古
學家霍爾卻認為,自古以來非洲黑人就沒有修建石頭建築的傳統,在非洲其
他地方也沒有相同的例子,因此大津巴布韋絕不可能是非洲黑人所建。兩
派學說都有支持者,但都苦於缺乏證據,誰也無法說服對方。沒有人統計過
需要多少工人、工作多少時間,才能使這樣一座偉大的文明古城屹立在非
洲茂密的叢林中,也許他們是懷著對統治者至高無上權力的敬畏,也許是出
於對神聖事物的崇拜。
總之,大津巴布韋是除埃及外古代非洲文明高度發達的又一象征。它所留
下的謎團仍舊等待著我們去探索,讓我們拭目以待揭謎之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