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埃及宗教文化的奇葩——神廟建築
古埃及的專製王權在很大程度上借助於宗教的力量。法老被稱為神的兒
子或被視作神在人世間的代表。法老們每次對外戰爭凱旋,首先要把大量的
財物、奴隸奉獻給神,表示感謝神的保佑。一般平民百姓對神也深信不疑,
尊神靈敬法老之風經久不衰。在這樣一種全民敬神的氛圍下,在埃及古文明
中就出現了僅次於金字塔的又一種標誌性建築——神廟建築。作為埃及宗教
文化的一朵奇葩,神廟既盛大又奇妙的特色吸引來了無數關注者的目光。
宗教理論與建築法則
如果說金字塔的建造代表了早期建築史的最高成就,那麼神廟建築則體
現了後期建築的輝煌。神學觀念需要以建築的形式來充分表達其內涵,神廟
製造出特殊的氣氛。新王國是神廟建築的黃金時代,在這個時期,神廟建築
的法則逐漸形成,神廟數量大增,規模也不斷擴大。這是帝國擴張和繁榮的
必然後果,也反映出古埃及宗教思想的進一步成熟。
古王國衰落之後,地方貴族的勢力成為王權永久的威脅。為加強王權,
中王國時期的國王扶持了一個中下層的新貴,但矛盾並沒有得到解決。新王
國的擴張,部分的原因是為把國內矛盾引向域外,戰利品和掠奪來的財富有
三個流向:王室、新貴族和舊貴族,體現了拉攏與安撫並重的政策,貴族階
層又是各地神廟祭司的主要成員,因此神廟在戰爭中暴富。
王權理論的成熟是神廟建築發達的另一個促動力。在古埃及人的宇宙、
社會觀中,神定的秩序是最基本的概念,而國王作為神在人間的代理負責維
持這種秩序,他的成功意味著人類對神最好的回報。神廟是神在人間的居所,
也是以法老為首的人們向神供奉、與神交流的神聖之地,是神定秩序的運轉
中心。曆屆法老都在即位之初大興土木,這也是對創世主原初之時創世活動
的模仿,通過這種行為表達創世需要不斷重複進行的思想,從而強調法老在
人間的活動的神聖目的。
這種宗教理論決定了神廟的基本建築法則。從結構上看,神廟具有極強
的象征意義,它是微觀的宇宙。神廟的圍牆為一道道塔門所隔斷,同時圍牆
的頂部起伏不平,呈波浪狀,象征著原初之水,而高聳的神廟則是在這片混
沌之中升起的原初之山,山頂是人類創造者的居所。進入神廟的人們猶如在
混沌之水中經過了洗禮,帶著純淨的靈魂來到神的麵前。神廟的牆上也布滿
了自然景物的描繪:上部和天花板上是繁星點點的天空,張開翅膀的鷹神護
衛著神的國土;牆壁下部常常點綴著自然界的花草,象征大地的繁盛。當尼
羅河泛濫時,淺淺的河水漫入廟中,在壁畫的映襯下,神廟正如河穀的縮影。
典型的古埃及神廟一般以中軸線為中心,呈南北方向延伸,依次由塔門、
立柱庭院、立柱大廳和祭祀殿組成。這種縱深的結構使得神廟可以無限地繼
續修建下去。塔門多時達十幾道,因為法老們喜歡在前人修建的神廟的基礎
之上增增補補,而塔門又是最易完成的部分。其他部分也顯示出累積完成的
特點,如古埃及規模最大的神廟建築群——盧克索和卡爾納克神廟都曆經漫
長的修築過程,許多重要的部分是在托勒密時期完成的。古埃及人這種建築
神廟的原則反映出他們“無限延續”的願望,不僅人的肉體、靈魂永遠不滅,
神的居所也要不斷地延伸下去。
塔門是古埃及神廟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它由對稱的東西兩個門樓和連
接它們的天橋組成,象征東西地平麵,是太陽神每天必經之路。塔門上通常
有國王高舉權杖打擊敵人的形象,象征著對一切邪惡勢力的巨大威懾,迫使
它們遠離神聖之地。緊靠塔門,通常有國王的巨像或者高聳的方尖碑。自哈
特切普蘇特首創斯芬克斯大道以後,塔門前麵鋪設一條兩側擺滿石像的通道
成為一種慣例。
進入塔門之後,神廟的屋頂逐漸降低,而地麵卻逐漸增高,到了最深處
的祭祀殿中,光線已非常黯淡,氣氛也愈加肅靜、神秘。普通人隻能進入立
柱庭院,隻有國王和大祭司才能到祭祀殿中,那裏供奉著神像或國王的雕像,
它們深居簡出,隻在盛大的宗教節日才被抬出神廟與公眾見麵。在審理重要
的案件難以裁決時,也依賴神旨,看神像點頭或搖頭斷案。神廟中高大的石
柱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常見的柱頭裝飾有紙草花式、蓮花式、棕櫚葉式、
哈托爾女神式等等。為了更好地采光,立柱大廳外圍的柱子比中間的要低,
這是成功地運用“自然采光法”的較早例子。柱子上布滿文字和畫麵,如果
保存較好的話,還能看到些微最初的色彩。
新王國時期是神廟的時代。神廟有結構上的雙重含義,一是隱蔽;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