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曆了20多年持續增長的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基本上屬於高投入、高能耗、高成本的粗放型經濟,不僅難以參與國際高端產品的競爭,也讓自身遭遇了持續增長的瓶頸。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成為國家重大的戰略決策。浙江的民營企業以其與市場的密切聯係,走在了戰略轉變的前列。(一)政府導向與企業轉軌2000年6月,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發表《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若幹意見》,就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係,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作出了明確部署,以推動浙江經濟的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2002年10月,由浙江省政府、科技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同主辦的第一屆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開幕。這個網上技術交流平台,為浙江省一年一度集中展示科技成果,吸引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與省內企業開展科技項目合作洽談的盛會。在第四屆上,新增了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作為主辦單位。平台上內容豐富多采網上技術市場及高新技術成果展示交易會、科技企業家論壇、國家863計劃成果與浙江民營企業對接活動、網上技術市場專業市場推介會、院士專家浙江行、中俄科技合作項目對接活動、科普宣傳和科技谘詢、第三屆全國民營科技企業投融資洽談會、長三角16市區域創新研討會暨第二屆長三角高新技術項目合作洽談會等等。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信息化、網絡化技術市場。截至2007年10月底,累計有88808家企業用戶、36944家高校院所、10686家中介機構加盟,發布技術難題44197項,正式簽約的科技項目14457項,合同金額125億元。2007年的交易會上,50多名來自歐洲鞋業鼻祖意大利坎帕尼亞大區的專家帶來阿基米德橋等70餘項高新技術成果。政府的倡導得到了800多名科技企業家的認同,在首屆浙江省科技企業家論壇上,科技部副部長馬頌德作了“高新技術與民營企業”的報告,受表彰的浙江省科技企業五十強中,吉利集團總裁李書福、寧波韻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竺韻德、浙江賜富化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張夫、巨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毓強等介紹了企業創新的發展之道。盡管增長方式的轉變已經啟動並初見成效,但整個經濟水平的製約和長期形成的規模偏小狀態仍積重難返,遇到不利形勢便暴露弊端。政府和浙商的領軍人物時刻關注轉型大計,因勢利導。浙江省工商局2006年上半年個私經濟統計分析報告顯示,非公有製經濟正在從“草根經濟”向“創新經濟”轉變:由於政策放開、市場細分、經濟發展等原因,發展速度引人注目,個別行業出現“井噴”現象。個私民營企業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雖不是新產生行業,卻是因經濟發展、市場細分而在近年真正興旺起來的行業,年增長率居高不下,上半年淨增3099戶,比上年同期增長了64%,整體規模僅次於製造業和批發和零售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發展勢頭迅猛,催生了一批小水電、供水、供氣經營戶,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2倍。
上半年開發新產品近3000個,比上年同期增長16%;企業在技術改造創新研究方麵投入資金23956億元,新產品研究開發投入5253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46%和6.23%。私營企業的“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屬政策性新領域,2005年以來,年增戶數超過50%的幅度。2005年8月8日,《國務院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幹決定》發布,文藝表演團體、文藝演出場所等領域,非公有資本可以控股。2000年,浙江中南集團老總吳建榮因投資動漫產業而被外界歸於“文化人”。他看中了動漫所具有的文化與科技相結合的特點,以及跨領域的強大品牌滲透力,投資2億進軍動漫產業。從建築到動漫,這個跨越讓吳建榮交了不少學費。藝術的創作、節目的發行、音像製品的授權、衍生產品的開發……一個個新課題耗費了大量財力物力,不過所有的付出在他看來都是值得的。吳建榮認為,“我越做越覺得這裏麵的水很深,水越深我越覺得有奔頭。”動漫是一個需要積澱的文化產業,它不隻是一部片子、一個卡通形象,而是涉及玩具、童裝、鞋帽、文具、運動器材等各個領域。明星會老,卡通形象則不會老,時間越長,它的含金量越高,經濟效應越明顯,影響範圍越大。他給自己立下的軍令狀是:“要麼不做,要麼做好。”500集的動畫片《天眼》,經中央電視台的播放,那個長著3隻眼睛、喜歡吃冰淇淋的外星人已被中國的小觀眾們所熟悉。中南卡通與中央電視台聯合打造的中國首部全三維動畫片《魔幻仙蹤》,2008年與觀眾見麵。吳建榮因此獲得了中國國際動漫節頒發的“傑出貢獻”獎。市場交易的繁榮帶動了會展業的發展。義烏現有1萬餘家文化生產和經營單位,文化產品年總產值逾1000億元,形成了文教體育用品、框畫工藝品、年畫掛曆、印刷包裝業、製筆等五大優勢產業。2006年,首屆中國義烏文化產品交易博覽會一炮打響。2008年,義烏文博會設國際標準展位2000個,展覽麵積6萬平方米,來自國內21個省、市、區及境外28個國家和地區的723家企業參展,成交額18.6億元,比上屆增長了6.3%。市委副書記陳秀仙說,“義烏文博會已經成為文化部4個重點扶持的文化類展會之一,我們完全有信心把它辦成展示中國文化產品的品牌展會。”浙江最早進入文化產業的是徐文榮的橫店集團。它走出了一條極具“社團經濟”色彩的發展之路。徐文榮所創造的經濟模式,被學界概括為“橫店式公有製”、“市場型公有製”,稱之為“中國農民實現小康之路”。位於浙中東陽市橫店鎮的橫店集團係全國第一家由國務院經貿委直接審批的大型綜合性鄉鎮企業集團,其核心企業總資產居全國鄉鎮企業之首,為全國三家特大型鄉鎮企業之一,並進入“中國工業企業500強”之列。橫店集團探索出了一條經濟社會兩個文明協調發展之路,先後被有關部委確定為“國家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等6個國家級試驗區。早在1995年,橫店集團就投資建成了高標準的度假村、文化村、娛樂村等旅遊休閑設施。
1996年,為支持著名導演謝晉拍攝迎香港回歸的影片《鴉片戰爭》,徐文榮決策,投資建設“19世紀廣州街”外景基地,開企業界與影視界聯姻先河。之後又建成了廣州街、香港街、秦王宮、江南水鄉、清明上河圖、明清宮苑,以及槍戰片、武打片、古戰場等影視拍攝基地和一座國內規模最大的攝影棚。美國《世界日報》、日本《朝日新聞》稱橫店影視城是“東方影視城”,美國《好萊塢報道》稱之為“中國的好萊塢”。影視業帶動了旅遊業,1995年後遊客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長。為了開拓農村旅遊市場,橫店集團從1999年起舉辦中國農民旅遊節。2001年是橫店影視旅遊產業的豐收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4A級景區”,並列入“首屆中國消費市場主導品牌”。橫店是民營企業投資發展旅遊業的成功範例,引起了國內旅遊界和經濟理論界的廣泛關注。進軍資本市場,是浙商自我提升的又一走向。萬向集團借助萬向錢潮的上市叩開了資本大門之後,十多年來在金融、資本運作方麵頻出大手筆。1997年,浙江廣廈(600052)在上海證交所上市,是建設部推薦的全國建築業首家上市公司;2004年6月,深圳中小板開市,新和成(002001)成為中小板首家上市公司;2005年12月,網盛科技(002095)開創了A股市場純互聯網上市公司的先河。2004年寧波銀行擴股,向雅戈爾、杉杉股份和寧波韻升等民營企業融資,2007年7月19日,寧波銀行掛牌上市,成為國內第一批上市的商業銀行,不到10日,股價漲幅就超過200%。2008年1月25日股價為1815元,雅戈爾當年投資成本不過每股1.01元。在2007年,雅戈爾在股權投資方向新增投資50多億元,至2008年雅戈爾旗下已有200多億元的金融資產。這些資本市場一係列由浙商創造的“第一”,表明浙商正邁向曾經陌生的海內外資本市場。而相對於後麵的諸多“第一”,萬向的“第一”顯然來得更為艱難,畢竟那需要一種突破體製的勇氣和力量。正是萬向充當了先行者,讓更多民營企業的資本之路走得比較紮實。浙江的民營企業,門裏門外,上市的隊伍熙熙攘攘,至2007年9月上市公司已有147家,還有上百家企業在排隊等待IPO。(二)科技創新的良好態勢在浙江省工商聯2005年的一項調查中,超過半數的被調查民營企業“承認”沒有投入科研經費。這項調查主要是在紡織、服裝、五金、汽摩配、醫藥、化工、動漫等行業進行的,涉及民營企業122家。被調查的企業中僅僅18.10%有自主的知識產權產品,有57.52%的企業沒有投入科研經費。在企業生產的新產品中,隻有不到半數的產品是自己研製的,企業承認有1741%的新產品是仿製的,一些企業數年沒有更新產品。寧波市的專利授權自1999年來,每年總量遞增均在20%以上,但大多是相關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發明,技術創新所占比例很低,僅為3.91%。由於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加上同行間的無序競爭,雖然有4.81%的被調查企業擁有世界一流的生產設備,4.44%的企業擁有一流的產品質量,但隻有其中1/3左右的企業的產品能賣出相應的價格。
“一流設備、二流質量、三流價格”,是浙江多數民營企業的現實寫照。有關人士指出,許多中小企業盛行“什麼賺錢就做什麼”,或者幹脆搞拿來主義,自己不去搞研發,這種生產模式必然導致企業發展道路越來越窄,效益越來越低。民營企業必須改變重發展輕轉變,“跑量為主”的發展模式。以上的統計數據表明,民營企業的發展模式生存有缺陷的。但在現實中,是什麼支持了民營經濟20多年的快速發展呢?據專家研究,浙江民營經濟獲取技術來源的能力,與浙江民營企業的群落式發展特征相關聯,“技術信息交彙與共享”的天然便利,使企業群落所依托的專業性市場不僅是企業商品交換的平台,也是群落內部技術信息交流與共享的網絡。專業市場以強大的能量從外部采集和吸納,群落中的企業通過市場的變化靈敏地捕捉到各種最新的技術產品和市場需求信息。無論是群落內部還是群落外部的創新,很快就會通過市場流溢傳播,使更多企業獲得共享。企業群落憑借暢通的市場管道和密致的人文網絡的雙重途徑進行信息的交流與分配,企業緊緊依附於市場,對市場的變化和脈動有最敏捷的感應性,任何一個具有潛力和遠景的重大技術和製度創新,群落企業都會以一種幾乎同步的律動,來吸納消化,通過快速學習與模仿實現自身的蛻變與更新。高超的模仿本領彌補了技術研發的不足。技術與市場的各種信息在群落內部流溢共享的另一條重要途徑,是群落企業主之間的人文網絡。這種人文網絡對經濟的影響已經超出了亞當·斯密這位古典經濟學宗師關於“經濟人”理性的原始假定。亞當·斯密隻承認“經濟理性”--個人效用的最大化--對經濟行為選擇的影響,而把情感、文化、社會性排除在經濟行為選擇的影響因素之外。而以血緣家族倫理為主脈的中國企業的人文背景,血緣、鄉緣、學緣是一種主要依托和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橋梁,也是事業上“攀高”進步的階梯。親戚、朋友、同學、同鄉相互之間的幫助和提攜,是浙江民營企業群落式衍生的要素。這個圈子裏,相互之間有一種情義信任與承諾。浙江商人經常在酒席茶桌旁,棋牌輸贏間,進行情感的交流,而各項生意的達成,各種信息的分享又極具契約精神。這種浙江人特有的人際聯係,令市場交易過程的違約風險和監督成本大大降低,也使技術市場信息的應用成本大幅度減少。專家在調查中發現,浙江民營企業在獲取技術的過程中,自然形成了兩種類型。A類民營企業指在浙江本地土生土長、以當地能人為主而創建的傳統型生產方式的民營企業。其銷售額500萬元以下的小型企業以“仿製”技術為主,從高校、專利局及同質企業中得到某一項成熟技術,一生產就是數年甚至十數年,以質取勝;中型企業規模在500萬~5000萬元之間,大規模的技術改造,與高校和其他高新技術公司合作開發,擁有本企業獨有的技術產品,是他們立足的基礎;5000萬元以上的大型企業的技術獲取以主創方式為主,加以專有技術的購買,包括建立研發基地,積極開展與各個高校、科研院所、國外大企業的聯合開發等。正泰、萬向、傳化等企業開發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已經開始和國際性大公司爭奪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