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海洋地理大探索(2 / 3)

印度洋中央的海嶺可分為3支:其一,北支的阿拉伯-印度海嶺;其二,西南支的印度洋西南海嶺,它與大西洋-印度洋海嶺相連;其三,東南支的中印度洋海嶺,它與印度洋東南海嶺相接。北支海嶺和西南支海嶺是結構複雜的海底山脈,寬度400~970公裏,相對高度1830~3050公尺,海嶺的中脊為裂穀帶,地貌極為崎嶇險峻;東南支海嶺從中印度洋海嶺至阿姆斯特丹島的寬度達1450公裏,裂穀很少。然而,印度洋中央的這些海嶺總被大小不一的斷裂帶所切割。

那麼,在印度洋中,海嶺被哪些斷裂帶切割呢?比如歐文斷裂帶,即延伸至阿拉伯海盆和索馬利海盆,海底岩層位移達320公裏。印度洋東部海域1962年發現的東印度洋海嶺(或稱“東經九十度海嶺”),南北直線延伸約4990公裏,為印度洋中最長最直的海嶺。由於海嶺被斷裂帶所切割,進而形成一係列海盆。

印度洋上一係列的海盆有:北部和西北部有阿拉伯海盆、索馬利海盆;中部自西而東,有馬達加斯加海盆、中印度洋海盆、科科斯海盆和北澳大利亞海盆;南部最重要的是克羅澤海盆。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萬~22500萬年前)南半球貢德瓦納古陸解體的。正在此時,印度、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發生了漂移現象,進而形成了現在的第三大洋——印度洋。

由於印度洋海底地貌的錯綜複雜,所以除了洋底中部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外,東部東印度洋海嶺和島弧、海溝帶,在海嶺、海丘、海台之間分布著許多海盆。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嶺、阿拉伯一印度海嶺、西南印度洋海嶺和東南印度洋海嶺。中印度洋海嶺從阿姆斯特丹島向北延伸,一般高於兩側海盆1300~2500m,平均寬度達800km左右。在印度洋海底,由於被一些垂直或斜交的斷裂帶切斷,就形成了中脊裂穀表現為時斷時續。所以,印度洋海嶺看上去形態崎嶇破碎。

此外,中印度洋海嶺向西北地區延伸,進而形成阿拉伯一印度海嶺,高度較大,繼續向西北延伸,進入亞丁灣和紅海。中印度洋海嶺從羅德裏格斯島向西南分出西南印度洋海嶺,經愛德華太子群島,接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嶺;中印度洋海嶺至聖波爾島向東南連接東南印度洋海嶺,再向東連接太平洋一南極海嶺和東太平洋海嶺。因此,印度洋海嶺是海底地貌顯著的特征之一。

構造帶是印度洋海底除了中脊海嶺外,另一種地貌形式。這些構造帶相互平行,綿延很遠,其中東印度洋海嶺,走向與東經0線一致,是世界上最直的一條海嶺。它北起北緯10°附近的安達曼群島,南至南緯3l°的斷裂海嶺,長約5000km,東西寬約150~250km。由於它沿著東經90°分布,故又叫東經90°海嶺(或卡彭特海嶺)。印度洋中脊呈“入”字形,將印度洋分為下列三個海域:

第一,東部海域區。這個海域被東印度洋海嶺分割,兩側有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亞海盆。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縱貫,北部為恒河水下衝積錐所掩蓋的斯裏蘭卡深海平原。西澳大利亞海盆北部連接著深海溝,而東南部則被海嶺、海丘和海台分割,形成複雜的海底地貌。

第二,西部海域區。這個海域的海底地貌最為複雜,海嶺和島嶼將其分割,主要分為索馬裏海盆、莫桑比克海盆和馬達加斯加海盆。

第三,南部海域區。這個海域的海底地貌比較簡單,主要分為三個海盆:克羅澤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和南極一東印度洋海盆。

印度洋大陸的地貌特征是大陸架的平均寬度比大西洋狹窄,大陸坡的坡度也較小。此外,大陸隆或海台較多且分布較廣也是印度洋大陸邊緣地貌的突出特點。印度洋大陸隆有的是濁流或大陸坡滑動崩塌使大量的碎屑物質堆積於深海平原邊部而成;也有的原是大陸的一部分分異沉降而成。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台和莫桑比克海台,馬達加斯加島南部有馬達加斯加海台。在澳大利亞沿岸有埃克斯默思海台和納徹臘利斯特海台。在印度半島的西側有查戈斯一拉克代夫海台。正是因為這些海台形成印度洋大陸地貌有著顯著的特點。

熱帶海洋性和季風性是印度洋氣候的明顯特征。我們知道,印度洋大部分位於熱帶、亞熱帶範圍內,因而廣闊的海域受氣溫的影響而變化,氣溫的分布也隨緯度的改變而變化。因此,形成印度洋明顯的氣候特征。

印度洋的氣候受溫度的分布而改變的。印度洋南緯40°以北的廣大海域全年的平均氣溫為15~28℃。而赤道地帶全年氣溫為28℃,有的海域高達30°C。印度洋氣溫要比同緯度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的氣溫高,因而被稱為熱帶海洋。

在印度洋上,氣溫的分布是隨緯度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的。赤道地區全年平均氣溫約為28℃。在印度洋北部,夏季氣溫為25~27°C,冬季氣溫為22~23℃,全年平均氣溫25℃左右。其中阿拉伯半島東西兩側的波斯灣和紅海一帶,夏季氣溫常達30℃以上,而索馬裏沿岸一帶的氣溫最熱季節一般不到25℃。前者與周圍幹熱陸地的烘烤有很大關係。對於後者而言,由於西南風吹走表層海水使得深層冷水上泛,進而使氣溫下降。

在印度洋南部,氣溫也隨著緯度的改變而變化。夏季,印度洋南部的氣溫在南緯20°附近為25~27℃,南緯30°附近為20~22℃,南緯40°附近約15℃,南緯60°附近在0℃左右;冬季,印度洋南部的氣溫在南緯20°附近22~23℃,南緯30°附近15~17°C,南緯40°附近為12~13℃,南緯60°附近低達-10°C。由於溫度的分布不均,印度洋的氣候也有關著很大的變化。

印度洋氣候特征還表現在降水量上。赤道帶的降水量最豐富,年降水量在2000~3000mm。此外,降水季節分配也比較均勻:印度洋北部,一般年降水量2000mm左右,2/3的降水集中在西南風盛行的夏季,而東北風盛行的冬季,降水量較少,是熱帶季風分布區。紅海海麵和阿拉伯海西部,全年降水都很少,年降水量約100~200mm,為熱帶荒漠氣候區。在南印度洋的廣大海域中,全年降水一般在l000mm左右。可見,印度洋除了赤道帶較為豐富,南北印度洋年降水量分配較為均勻。

按照大氣流的基本特征,印度洋可劃分為下列4個氣候帶:

1.南緯10°以北為季風氣候。夏季(5~10月)強勁的西南風從海洋吹向大陸,風速達12公裏/秒;冬季(10~4月)北風和東北風從亞洲大陸吹向海洋。孟加拉灣和東阿拉伯海的年降雨量在1016mm以上,但西部海域不及254mm,赤道地帶平均達1778mm。夏季氣溫在25~28℃,但在非洲東北岸由於受到索馬利寒流的影響使得氣溫降至23℃;冬季氣溫北部為22℃,赤道以南仍在25~28℃。

2.南緯10°~30°為東南信風帶。年降雨量北部為203mm,南部為102mm。北部的夏季平均氣溫為25℃,冬季略高;在南部,夏季為16~17℃,冬季為20~22℃。

3.南緯30°~45°為西風帶。全年平均氣溫向南遞減;冬季北部為20~22℃,南部為10℃;夏季北部為16~17℃,南部為6~7℃。

4.南緯45°以南為副極地氣候。夏季(12~2月)平均氣溫北部為6~7℃,靠近大陸為-16℃;冬季的相應氣溫在10~-4℃之間。年降雨量自北至南在1000~500mm之間。

印度洋表層水溫受季節影響而變化不大。孟加拉灣為25℃,南極海域為-1~0℃。含鹽度一般在32~375之間,僅在鄰近紅海及波斯灣的大洋西北海域超過37%。南極大陸海岸地帶的冰川,在1~2月時融解、斷裂入海,形成冰山,可漂移至南緯40°的海域。南緯10°以北的洋流流向在季風的影響下,隨著季節而改變。在阿拉伯海,冬季形成反時針方向環流,夏季形成順時針方向環流;赤道以南的洋流全年保持穩定。南印度洋的洋流是逆時針方向環流的,主要由南赤道洋流、尼德爾角洋流、南印度洋洋流和西澳大利亞寒流組成。

1.地理位置

印度洋北部與亞洲相毗鄰,因而受到季節的變更使得海陸熱力出現差異,進而造成氣壓梯度的變化以及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性移動,形成世界上顯著的熱帶季風氣候。印度洋主體位於北緯30°到南緯40°之間,獲得太陽輻射熱量較多,因而氣溫高。在印度洋北部,由於三麵被陸地包圍,因而幾乎不受寒流的影響。而澳大利亞向南突出隻到南緯35°,從而使得大洋東岸寒流發育程度和影響範圍都比較小,這樣就加強了北部的熱帶海洋性氣候。

2.大氣環流

印度洋氣候最大的影響是氣壓係統。印度洋上分布的氣壓主要有:印度低壓、赤道低壓、蒙古高壓和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冬季(1月),在蒙古高壓影響下,印度洋北部吹東北季風,風向與東北信風一致,這時印度洋北部氣溫較低而少雨,印度洋南部吹東南信風,東北季風和東南信風在赤道附近相遇,形成強烈多雨的熱帶輻合帶。到了夏季(7月),由於太陽直射點北移,此時蒙古高壓就被印度低壓所取代,那麼來自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的東南信風,經過高溫高濕的赤道海域,進入印度洋北部時轉為西南季風。由於受氣溫增高的影響,降水量也大會大增加。

印度洋水文最大的特征就是受洋流影響。在印度洋上,北部和南部的洋流係統也是不同的。

北部

在印度洋北部,由於受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形成較為特殊的季風環流。

冬季(1月),在印度洋北部吹的是東北季風,受地球轉偏向力的影響,使北部孟加拉灣的海水自東向西流,但由於受到阿拉伯半島的阻礙,進而轉向西南流,這支洋流稱為索馬裏季風洋流。這支洋流穿越赤道,往東南與南赤道暖流部分海水相遇,在南緯5°~6°間形成自西向東流的赤道逆流。當這支洋流流至蘇門答臘島西岸時,部分海水轉向北流,進而補償了孟加拉灣西流的海水,形成了逆時針方向的環流。

夏季(7月),在印度洋南部吹的是東南信風,進而使南赤道暖流向西流至科摩羅群島附近分為兩股。這兩股洋流,一股南流稱莫桑比克暖流,另一股北上,在西南季風的吹送上向西北轉向東北流,西南季風將索馬裏沿岸表層水吹走,深層冷水上泛,水溫降至27℃,這支洋流稱為索馬裏寒流,它使索馬裏和阿拉伯半島西岸幹燥少雨。索馬裏寒流流經阿拉伯海進入孟加拉灣,後經蘇門答臘島附近南流,補償南赤道暖流西流的海水,成為北部印度洋順時針方向的環流。

南部

印度洋南部洋流的流向基本上較為穩定。南赤道洋流自東到西橫穿印度洋,直達馬達加斯加島附近,一部分由北繞過該島,穿過莫桑比克海峽南流,稱莫桑比克暖流;另一部分直接沿島南下,稱馬達加斯加暖流。這兩股暖流在馬達加斯加島西南彙合後,沿著非洲東海岸南流,直至厄加勒斯角附近,稱厄加勒斯暖流。到南緯40°附近,厄加勒斯暖流彙入南印度洋的西風漂流,流向澳大利亞西南海域。其中大部分繼續向東流進太平洋,但有小部分沿大陸西南海流去,形成印度洋南部的逆時針環流。

印度洋的海洋資源相當豐富。其中礦產資源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還有豐富的金屬礦以錳結核為主。此外,印度洋上也有豐富的魚類,如飛魚、鯷、燈籠魚、金槍魚、旗魚、鯊魚等最有名,還有海龜、海牛、鯨、海豚、海豹等。這些資源物產構成了印度洋上的海洋資源。

印度洋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這兩種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此外,澳大利亞附近的大陸架、孟加拉灣、紅海、阿拉伯海、非洲東部海域及馬達加斯加島附近,都發現有石油和天然氣。波斯灣海底石油探明儲量為120億噸,天然氣儲量7100億㎡,油氣資源占中東地區探明儲量的1/4。60年代以後,波斯灣油氣產量大幅度上升,年產石油約2億噸,天然氣約500億㎡,石油的儲量和產量都占世界首位。所以說,印度洋海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石油產區,約占海上石油總產量的1/3。

印度洋有還有著豐富的金屬礦物。其中金屬礦以錳結核為主,主要分布在深海盆底部,其中儲量較大的是西澳大利亞海盆和中印度洋海盆。此外,在印度半島的近海、斯裏蘭卡周圍以及澳大利亞西海域中還發現相當數量的重砂礦。在60年代中期,有人在紅海附近發現了含有多種金屬的軟泥。這種軟泥含有氧化物、碳酸鹽和硫化物,主要包括鐵、鋅、銅、鉛、銀、金等多種金屬,其中鐵的平均含量是29%,鋅的富集度最高可達8.9%。目前為止,紅海的金屬軟泥是世界上已發現的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海底含金屬沉積礦藏。

此外,印度洋上還有豐富的生物資源,主要有各種魚類、軟體動物和海獸。印度洋每年捕魚量約有500萬噸,比太平洋、大西洋少得多。印度洋中以印度半島沿海捕魚量最大,主要捕撈的魚類有:鯖魚、沙丁魚和比目魚,非洲南岸還有金槍魚、飛魚及海龜等。在近南極大陸的海域裏,還有鯉鯨、青鯨和豐瓦洛鯨。此外,波斯灣的巴林群島、阿拉伯海、斯裏蘭卡和澳大利亞沿海區域還盛產珍珠。可見,印度洋上有著相當豐富的生物資源。

在西元前1000年,就有古代埃及人、腓尼基人和印度人在印度洋北部海域航行。西元後,中國人和阿拉伯人開始航行於印度洋的廣大海域。9~15世紀的阿拉伯和波斯文獻,對於從東非索法拉港到中國沿途的航線、風向、洋流、海岸、島嶼和港口,都有廣泛的記述。1497年,葡萄航海家達伽馬繞道經非洲,橫渡印度洋,抵達印度的西海岸。1957~1958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學年中,有澳大利亞、紐西蘭、蘇聯、法國、日本等國科學家參加的考察隊對印度洋作了廣泛的科學調查。1960~1965年,許多國家共計派出了20餘艘海洋考察船組成了國際印度洋考察隊,進而對印度洋作深入的科學研究。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印度洋是聯係亞洲、非洲和大洋洲之間的重要交通要道。

我們知道,印度洋在世界航運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從印度洋往西北通過曼德海峽、紅海,經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到達西歐;向西南經好望角進入大西洋,通向歐美沿海各地;向東北經馬六甲海峽和龍目海峽進入太平洋。由此可見,印度洋航海運輸是世界資源運輸的重要樞紐。

印度洋沿岸就成了世界資源的一個重要出口地。在印度洋沿岸各國出口的石油、礦砂、橡膠、棉花、糧食和進口的水泥、機械產品和化工產品等大宗貨物都需要依靠廉價的海洋運輸。此外,在印度洋上還有大量的過境運輸,從而使得印度洋有了較大的運輸量。據有關統計,印度洋擁有世界l/6的貨物吞吐量和近1/10的貨物周轉量。

印度洋的航運業雖然比不上大西洋和太平洋那麼發達,但也由於中東地區盛產的石油通過印度洋航線,因而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印度洋上運輸石油的航線有兩條:一條是出波斯灣向西,繞過南非的好望角或者通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到歐洲和美國。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運輸線;另一條是出波斯灣向東,穿過馬六甲海峽或龍目海峽到日本和東亞其他國家。霍爾木茲海峽在印度洋航線上占有重要地位。這是因為波斯灣地區出口石油總量90%都是從這個海峽運出的,因此霍爾木茲海峽也被稱為“石油海峽”。蘇伊士運河經馬六甲海峽的航線,是印度洋東西間一條最重要的航道。這條航道不僅運輸量巨大,而且還將西歐、地中海沿岸各國的經濟與遠東及北美洲西海岸各國的經濟緊密地聯係起來。

綜上所述,印度洋在世界交通運輸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印度洋是溝通亞洲、非洲、歐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向東通過馬六甲海峽可以進入太平洋,向西繞過好望角可達大西洋,向西北通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可入地中海。航線主要由亞、歐航線和南亞、東南亞、南非、大洋洲之間的航線。此外,印度洋的海底的北部還分布有很多電纜,重要的線路有亞丁—孟買—馬德拉斯—新加坡線;亞丁—科倫坡線;東非沿岸線。另外,塞舌爾群島的馬埃島、毛裏求斯島和科科斯群島是主要的海底電纜樞紐站。在印度洋沿岸的港口由於終年不凍,因而可以四季通航。

4.北冰洋

德國地理學家瓦倫紐斯在1650年將大熊星座正對著的海洋劃成了獨立的海洋,並將其稱作北冰洋。北冰洋是四大洋中位置最往被的海洋,因為這個地區的氣候嚴寒,海洋表麵常年覆蓋著冰層,所以人們經常將其稱為北冰洋。

北冰洋風光

北冰洋的形成和北半球勞亞古陸的破裂和解體有著密切的聯係。海底的過程最早起源於古生代晚起,但是它的形成時期卻是在新生代實現的。

北冰洋的以地球的北極為中心,通過亞歐板塊和北美板塊的洋底擴張,從而產生了北冰洋的海盆。現在在北冰洋中所發現的北冰洋的“中脊”,也就是產生北冰洋洋底地殼的中心線。北冰洋出處在不斷的擴張運動中,而且在北冰洋的生成期間,它不僅隻是進行過一次擴張。

北冰洋以北極為中心,被亞洲、歐洲和北美洲所環抱。北冰洋的麵積是1310平方千米,是地球海洋中最小,同時也是最淺的海洋,它的總麵積約是太平洋麵積的十分之一,是世界海洋總麵積的4.1%。

北冰洋處於半封閉狀態,因為它被陸地所包圍著。它是通過挪威海、格陵蘭海的巴芬灣連接,以狹窄的白令海峽連接著太平洋,通過冰島——法羅海檻和湯姆遜海嶺同大西洋分隔開來。

北冰洋的平均深度約為1200米,在北冰洋中最深點就是南森海盆。北冰洋的海盆可以分為歐亞海盆和美亞海盆,歐亞海盆被一條從大西洋延伸過來的南森海底山脈分為南森海盆和非拉姆海盆。美亞海盆被阿爾法山脈分為馬卡羅夫海盆和加拿大海北冰洋上空盆。

由於北冰洋獨特的氣候條件,因此,可以將北冰洋的海水分為三層:表層200公尺,由於降水和冰凍等因素,大洋表層的溫度變化比較大,高溫和低溫之間相差4℃;中層200公尺~900公尺,在中層之間有大西洋流入的海水,溫度在1℃~3℃之間;底層的溫度最低,在0℃以下。

因為在北冰洋的海平麵覆蓋著的冰層反射的陽光,海水的溫度也比較低,所以北冰洋的浮遊生物隻有其他海洋的十分之一。在北冰洋生活的魚類隻有北極鮭和北極鱈,哺乳動物有海豹和各種鯨魚,棲息在陸地上的有北極熊和北極狐。這些動物都是生活在那裏的愛斯基摩人的狩獵的對象。

根據北冰洋的自然的地理特點,北冰洋可以被劃分為北極海區和北歐海區。屬於北極海區的海峽有:喀啦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及加拿大北極群島各海峽;屬於北歐海區的海峽有:格陵蘭海、挪威海、巴倫支海和白海屬北歐海區。

在北極圈以北的地區稱為北極地區,它主要包括北冰洋沿岸的亞、歐、北美三洲大陸北部及北冰洋中的許多島嶼。北極地區分布著幾十種不同的民族,但分布最廣的就是因紐特人。

北冰洋地區的大陸和島嶼的海岸線曲折,沿亞洲和北美洲的海岸都有較寬的大陸架。北冰洋的陸棚很發達,最寬的在1200千米以上。

北冰洋的中央橫亙羅蒙諾索夫海嶺,從亞洲的新西伯利亞群島橫穿北極直抵北極洲的格陵蘭島北岸。在北冰洋,峰頂一般距水麵1000米~2000米,但也有個別的峰頂距水麵僅有900多米。在北冰洋地區經常會有火山和地震活動。在北歐海區的東北部為大陸架,西北部為深水區,以格陵蘭島海最深,最深可達5.527米。

北冰洋的氣候非常的寒冷,海洋表麵常年被一層厚厚的冰所覆蓋。在北極地區海區最寒冷的月份,平均氣溫可達零下20℃到零下40℃,即使是在暖季,氣溫也隻是在8℃以下。北冰洋的降水量特別的少,年平均降水量僅是75毫米~200毫米,但是格陵蘭海的降水量相對要高一些,可達到500毫米。

在北歐海區,寒季經常會有暴風,因為經常受到北冰洋暖流的影響,水溫和氣溫都較高,降水也比較多,洋麵結冰的情況還不是很嚴重;在暖季的時候,在海平麵上經常會霧,有的時候甚至是幾天幾夜都是大霧不斷。在北極海區,濱海地帶的水麵全年的變動很大,從1.5℃到8℃不等。北歐海區的水麵全年都在2℃~12℃之間。

北冰洋的洋流係統是由挪威暖流、斯匹次卑爾根暖流、北角暖流和東格陵蘭寒流等組成。北冰洋洋流進入大西洋,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偏向右方,而格陵蘭島南下的洋流,在地理學上被稱為拉布拉多寒流。

由於北冰洋的氣候寒冷,它最大的水文最大特點是有常年不化的冰蓋,冰蓋麵積占總麵積的2/3左右。其餘海麵上分布有自東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就隻有巴倫支海地區受北角暖流的影響,常年不受封凍。北冰洋大部分島嶼上遍布冰川和冰蓋,北冰洋沿岸地區則多為永凍土帶,永凍層厚度可達數百米。

許多的探險家經常去北極點探險,因為那裏每年近六個月都是黑夜,在這段時間,空中經常會有光彩奪目的激光出現。極光一般都是呈帶狀、弧狀或者是放射狀,極光最好的觀測點就是北緯70°附近。相反,在北極點附近,除了漫長的黑夜則是白晝。

在北冰洋的大陸架,有豐富的石油而和天然氣,沿海岸地區的則有豐富的煤、鐵、磷酸鹽、泥炭和有色金屬。比如:在伯朝拉河流域、斯瓦爾巴群島與格陵蘭島上的煤田,科拉半島上的磷酸鹽,阿拉斯加的石油和金礦等。所以說北冰洋是一個礦物質非常豐富的“寶地”。

世界上的豐富的石油資源在中東地區分布的比較多,但是,北冰洋海域也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科學家們在北冰洋的海底發現了錳結核,主要是在巴倫支海、白海和喀啦海海底。美國曾經以低價購買了阿拉斯加,現在已經在該海域的北海灣進行石油開采。雖然北冰洋的氣溫比較低,但是有暖流彙入的海域也是北冰洋重要的漁場,如:巴倫支海。

雖然北極地區的非常的寒冷,但是,那裏海洋生物相當豐富,以靠近陸地為最多,越深入北冰洋則越少。鄰近大西洋邊緣地區有範圍遼闊的漁區,還有分布有茂密的藻類。海洋裏動物有白熊、海象、海豹、鯨、鯡、鱈等。苔原中多皮毛貴重的雪兔、北極狐,除此之外還有馴鹿、極犬等。

北冰洋聯係的亞、歐、美三個大洲的最短的航線,所以說,北冰洋的地理位置是很重要的。目前,在北冰洋地區已經有了自己的固定的航海線和航空線,主要的航線有從摩爾曼斯克至海參崴的北冰洋航線和摩爾曼斯克直達斯瓦爾巴群島、雷克雅維克和倫敦航線。

對於普通人來說,想進入北冰洋就需要乘坐破冰船進入大洋內。世界上惟一的一艘以商業性質運營的核動力破冰船就是俄羅斯的“五十年勝利號”。它有巨大的重量和動能,行駛起來很容易就能在洋麵上開辟出一道路來,而且乘坐起來也不像南極那些小型的破冰船一樣非常的顛簸,它是非常的平穩和舒適的。

俄羅斯北極考察團在2007年的時候,在北極點附近成功的下潛了兩艘微型的潛艇,並將俄羅斯的國旗插在了北極點下的海床上。以此來證明了俄羅斯國家對該海域的擁有權。

俄羅斯北極考察團中的一位考察專家說“由於潛艇所能供應的氧氣是有限的,他們必須在潛下之後立即返回,如果在返回過程中潛艇被海洋的冰層卡住,他們就無法找到他們下潛的通道,他們也會麵臨著危險。”所以,在潛艇在海底停留了大概一個小時左右,他們就立即返回了。

5.紅海

即使你不擅長遊泳,在紅海裏也可以躺在水麵上不至於沉下去。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紅海的含鹽度高達41‰~42‰,個別海底區域甚至在270‰以上,這幾乎達到飽和溶液的濃度,是海水平均含鹽度(35‰)的8倍左右,位居世界第一。

紅海

紅海屬於印度洋的附屬海,位於非洲北部與阿拉伯半島之間。它像一隻體形巨大的蝸牛,從東北向東南橫臥在亞洲的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大陸之間。北端的蘇伊士灣和亞喀巴灣好似蝸牛的兩隻觸角,中間夾著西奈半島,由蘇伊士灣通過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通。南端經曼德海峽同亞丁灣和阿拉伯海相連。它長約2000多公裏,最大寬度306公裏,水深約1676米,麵積約45萬平方公裏。北段通過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通,南端有曼德海峽與亞丁灣相通。海內的紅藻會在海麵上發生大量繁殖,使海水看起來是紅褐色的,有時連天空、海岸,都映得紅彤彤的,紅海便因此而得名。實際上,紅海海水一般是藍綠色的。

紅海之所以含鹽量較高,原因在於這裏地處熱帶、亞熱帶,氣溫高,海水蒸發量大,而且降水較少,年平均降水量還沒有200毫米。紅海兩岸沒有大河流入。在通往大洋的水路上,有石林島及水下岩嶺,大洋裏較淡的海水根本無法流入,紅海中較鹹的海水也無法流出。科學家還在紅海底部發現幾處“熱洞”,麵積都比較大。大量岩漿沿著地殼的裂隙湧到海底。岩漿使周圍的岩石和海水溫度上升,出現深層海水的水溫比表層還要高的稀奇現象。熱氣沸騰的深層海水泛到海麵,加快了蒸發的速度,使鹽的濃度越來越高。因此,紅海的水相比其他地方的海水要鹹得多。

有史以來,紅海一直是一條活躍的商業通道。自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後,這裏更成了連接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之間的交通要道,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由於受副熱帶高壓帶和東北信風帶的控製,紅海成為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蒸發旺盛,降水稀少,炎熱幹旱。紅海的氣候是由兩個季風季節組成,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季風是由陸地和海洋的溫差造成。紅海是世上最熱和鹽度最高的海洋之一,紅海和周邊地區的降雨量稀少,每年隻有0.03米,一般以雷暴、沙塵暴的形式下雨。由於低降雨和欠缺淡水注入,所以會出現每年205厘米的淨蒸發和高鹽度現象。

紅海最顯著的特點莫過於它的“熱”。地球海洋表麵的年平均水溫是17℃,而紅海的表麵水溫最高可達27℃~32℃,即使是200米以下的海洋深水,溫度也保持在21℃。更為奇特的是,在紅海深海盆中,水溫竟有60℃之高。

紅海北端分叉成二小海灣,西為蘇伊士灣,並通過貫穿蘇伊士地峽的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連;東為亞喀巴灣。南部通過曼德海峽與亞丁灣、印度洋相連。海盆為亞非大裂穀的一部分,長約2,100公裏。按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理論,認為紅海和亞丁灣是海洋的雛形。據研究,紅海底部確屬海洋性的矽鎂層岩石,在海底軸部也有如大洋中脊的水平錯斷的長裂縫,並被破裂帶連接起來。非洲大陸與阿拉伯半島開始分離在2千萬年前的中新世,目前還在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繼續擴張。紅海兩岸陡峭壁立,岸濱多珊瑚礁,天然良港較少。整個紅海平均深度558米,最大深度2514米。紅海受東西兩側熱帶沙漠夾峙,常年空氣悶熱,塵埃彌漫,明朗的日較少。降水量少,蒸發量卻很高,鹽度為41%,夏季表層水溫超過30℃,是世界上水溫和含鹽量最高的海域。8月表層水溫平均27至32攝氏度。海水多呈藍綠色,局部地區因紅色海藻生長茂盛而呈紅棕色,紅海一稱即源於此。年蒸發量為2,000毫米,遠遠超過降水量,兩岸無常年河流注入。海底為含有鐵、鋅、銅、鉛,銀、金的軟泥。自古為交通要道,但因沿岸多岩島與珊瑚礁,曼德海峽狹窄且多風暴,故航行不便。重要港口有蘇伊士、埃拉特、亞喀巴、蘇丹港、吉達、馬薩瓦、荷台達和阿薩布。

名字由來

其一是用海水的顏色來解釋紅海的名字。這種解釋又分為三種觀點:有的說紅海裏有許多色澤鮮豔的貝殼,因而使水色深紅;有的認為紅海近岸的淺海地帶有大量黃中黃紅的珊瑚沙,使得海水變紅;還有的說紅海是世界上溫度最高的海,適宜生物的繁衍,所以表層海水中大量繁殖著一種紅色海藻,使得海水略呈紅色,因而得名紅海。

其二是認為紅海兩岸岩石的色澤是紅海得名的原因。遠古時代,由於交通工具和技術條件的製約,人們隻能駕船在近岸航行。當時人們發現紅海兩岸特別是非洲沿岸,是一片綿延不斷的紅黃色岩壁,這些紅黃色岩壁將太陽光反射到海上,使海上也紅光閃爍,紅海因此而得名。

其三是將紅海的得名與氣候聯係在一起。紅海海麵上常有來自非洲大沙漠的風,送來一股股炎熱的氣流和紅黃色的塵霧,使天色變暗,海而呈暗紅色,所以稱為紅海。

其四是古代西亞的許多民族用黑色表示北方,用紅色表示南方,紅海就是“南方的海”。

紅海的海灘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清澈碧藍的海水下麵,生長著五光十色的珊瑚和稀有的海洋生物。遠處層林疊染,連綿的山巒與海岸遙相呼應,之間是適宜露營的寬闊平原。這些巧奪天工的自然景觀,再加上宜人的氣候,構成了一幅精美奇妙的風景畫,使得四麵八方的遊客陶醉其中。

在紅海沿岸,比較著名的旅遊區包括:沙姆沙伊赫、赫爾格拉、阿裏什、穆罕默德角、澤哈卜、努維巴等,這些地方幹淨的沙灘、美麗的珊瑚海、豐富的海洋生物及一流的酒店,都是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另外,世界上著名的港口薩法賈也坐落在這裏。它不僅擁有含鹽量較高的海水,還有非常著名的黑泥沙灘,可以治療風濕症和皮膚病,因此成為人們療養度假的首選之地。

曾有人這樣描述紅海海岸:“世界上隻有這個地方才會有如此金黃色的山和五光十色的海中溶洞,這些溶洞是東方和熱帶地區間的紐帶”。在很久以前,過著隱居生活的隱士們就在紅海建立了基督教的修道院,他們和貝都因部落在荒野中生活。至今東方沙漠的岩石峪和詼峪都還沒有得到勘探,貝都因人在這裏過著自由的遊牧生活。

每當熱風快速向東部吹來時,候鳥便會遷徙到紅海海畔,這裏瞬間就成了鳥的天堂。今天,這裏古老的海灣是世界上最適宜潛水和垂釣的地方,也是水上運動者的天堂。在這裏,隨時都能看到遊人們在白沙灘上休息,沐浴著陽光,觀賞著沿岸蔥鬱的樹林,潛遊的遊客正在水中探尋著各式各樣的珊瑚礁。紅海海底棲息著各種奇異的海洋生物:花地毯般活動著的珊瑚礁和異常美麗的魚類,它們都正等待著你去探索。

6.珊瑚海

在南太平洋,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新赫布裏底群島、新喀裏多尼亞島及南緯30°線間,可以看到一個五彩繽紛的海,它就是珊瑚海,其水域遼闊,一望無垠,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海。

珊瑚海

世界上最大的海是在太平洋的一個邊緣海,是珊瑚海,它的南部與太平洋另一邊緣海斯曼海鄰接,北緣和東緣為新不列顛島、伊裏安島、所羅門群島、新布裏底群島等包圍的;西緣緊靠澳大利亞大陸東北岸。比世界上第二個大海阿拉伯海還要大四分之一,珊瑚海又稱所羅門海。

珊瑚海不僅以大著稱,還以海中發達的珊瑚礁構造聞名於世;所以,珊瑚海因此得名。它的海底大致由西向東傾斜。交錯於海盆、淺灘和海底山脈,有不少地方海深約3000~4500米。海水總體積達1147萬立方公裏,比阿拉伯多9%,也比我國東海體積大了43倍。

在廣闊無垠的地球表麵有70%的地表為水所覆蓋,因此地球又被稱之為“水星球”而這70%的水大部分為大洋,大海僅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全球的大海中,麵積大小、水體深度等都各不相同,其中麵積最大、水體最深的海要數位於南太平洋的珊瑚海。珊瑚海中生活著成群結隊的鯊魚,所以,珊瑚海又被人們稱之為“鯊魚海”。

珊瑚海總麵積達479.1平方公裏,相當於半個中國的國土麵積,它的西邊是澳大利亞大陸,南連塔斯曼海,東北麵被新赫布裏群島、所羅門群島、新幾內亞(又名伊利安島)所包圍。從地理位置看,它是南太平洋的最大的一個屬海。珊瑚海的海底地形大致由西向東傾斜,大部分地方水深3000~4000米,最深處則達9174米,因此,它也是世界上最深的一個海。珊瑚海地處赤道附近,因此,它的水溫也很高,全年水溫都在20℃以上,最熱的月份甚至超過28℃。在珊瑚海的周圍幾乎沒有河流注入、這也是珊瑚海水質汙染小的原因之一,這裏海水清澈透明,水下光線充足便於各種各樣的珊瑚蟲生存。同時海水鹽度:一般在27~38%之間,這也是珊瑚蟲生活的理想環境,因此不管在海中的大陸架,還是在海邊的淺灘到處有大量的珊瑚蟲生殖繁衍。久而久之,逐漸發育成眾多的形狀各異的珊瑚礁,這些珊瑚礁在退潮時,會露出海麵,形成一派熱帶海域所獨有的絢麗奇觀。“珊瑚海”便因此而得名。

珊瑚海的海水清澈幹淨,含鹽度和透明度都很高,水呈深藍色。在珊瑚海的四周幾乎沒有河流注入,這也是珊瑚海水質汙染小的原因之一。又由於受暖流影響,大陸架區水溫增高,珊瑚海地處赤道附近,這也使得珊瑚海的水溫偏高,它全年水溫都在20℃以上,最熱的季節甚至高達28℃,是典型的熱帶海洋。

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新幾內亞沿岸外,陸架較為狹窄。所羅門群島和新赫布裏底群島周圍,岸壁陡峭。珊瑚海的深海盆四周為陡壁,海底則分布著大型的海盆、海溝、海台和海隆、海槽等。其中,大海盆包括北部的珊瑚海海盆、東部的新赫布裏底海盆、東北角的聖克魯斯海盆,大海台包括西部的珊瑚海海台和南部的貝洛納海台。每個海台的麵積都在25萬平方公裏以上。在海盆和海台之間,有海隆、海槽交叉在其中。突出海平麵的則有環礁、台礁和島嶼,例如,路易西亞德海丘、倫內爾島和因迪斯彭瑟布海隆,以及威利斯海隆、昆士蘭海槽、新喀裏多尼亞海槽和洛亞爾蒂海槽等。此外,在珊瑚海東部島鏈邊緣還分布著三個深海溝,其中,聖克裏斯托瓦爾海溝深度為8310米,托雷斯海溝的深度為9162米,新赫布裏底海溝深度為916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