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海屬於標準的熱帶海洋性氣候。1月份平均氣溫北部為28℃,南部為26℃~27℃;7月份北部為22℃~26℃,南部為18℃~22℃;一年中氣溫的差別不太大,北部為4℃,南部為6℃。降水量較少,1月份北部約10毫米,南部5~8毫米。珊瑚海位於南半球低緯地帶,盛行東風或東南風,整個海區的風速在1月份約為5米/秒,7月份北部為5~6米/秒,南部為6~7米/秒。海麵比較平靜,對海洋裏珊瑚蟲的發育繁殖十分有利。
珊瑚礁在珊瑚海中的分布幾乎到處可見,在這些珊瑚礁中最大的要數大堡礁,它如同巨大的彩環漂浮在海水中。同時,礁石的周圍往往會有許許多多色彩鮮豔、豐富、活躍的各種生物在飄動,與色彩斑駁的珊瑚礁相映襯,呈現出一個光怪陸離的童話世界。
珊瑚海以大堡礁最為著名。這裏坐落著世界最大的三個珊瑚礁群,分別是大堡礁、塔古拉堡礁和新喀裏多尼亞堡礁。其中,最大的是大堡礁,綿亙於澳大利亞東北部,離岸最近的地方隻有16公裏,最遠處達240多公裏。大堡礁像一條長長的帶子斜臥在那兒,南北綿延伸展2400公裏,東西最寬處達150公裏,麵積約8萬平方公裏。它大部分礁石都淹沒在水中,露出海麵的成為珊瑚島,共有500多個,散落在900多平方公裏的海麵上,像一座座城堡,守衛著澳大利亞的東北海防。大堡礁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景色最美的珊瑚礁群。島上茂密的熱帶叢林,生機蓬勃;旁邊銀白色的沙灘,灘外碧藍的海水下,可看到絢麗多彩的珊瑚礁平台。這裏陽光充足,空氣清新,海水潔淨,礁石嶙峋,是海洋生物的繽紛樂園。其優美的環境,也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好去處。珊瑚海盛產鯊魚,所以珊瑚海又稱“鯊魚海”。經濟資源有漁業和巴布亞灣的石油。此外,北部的塔古拉堡礁、東南部的新喀裏多尼亞堡礁為澳大利亞東部各港通向亞洲東部的必經航路。
需要知道的是,並不是所有的珊瑚都能造礁。隻有體內含有石灰質的珊瑚,如石珊瑚、鹿角珊瑚、多枝薔薇珊瑚等,才有這一功能。此外,珊瑚體內的蟲黃藻也對造礁起著很大的作用。它是一種單細胞藻,體形很小,l000個蟲黃藻加在一起隻有米粒那麼大。它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新鮮氧氣,把氮磷鉀轉變成有機物,以提供給珊瑚蟲生長所需的營養,使珊瑚茁壯成長,絢麗動人。當環境變得陰冷,蟲黃藻便消失得無影無蹤,珊瑚沒有營養供給,很快就會失去光澤,枯萎而死。現在珊瑚海,保留了那麼多珊瑚礁,說明在造礁的年代,這裏不僅有大量造礁珊瑚,還有蟲黃藻在這裏繁殖生長。它們之間的成功搭配,才使珊瑚海有了今天的美麗。
7.愛琴海
愛琴海的海岸線十分曲折,港灣眾多,島嶼星羅棋布,是世界上擁有最多島嶼的海洋。愛琴海不僅是西方歐洲文明的搖籃,更是浪漫情調旅程的象征,向往美好愛情的人們幾乎都渴望能到這個浪漫的地方。愛琴海上相鄰島嶼之間的距離很短,站在一個島上,就能很清楚地看到對麵的海島。
愛琴海
愛琴海位於地中海東北部,是一個大海灣,介於希臘半島和小亞細亞半島之間,東北部經達達尼爾海峽與馬爾馬拉海相連。南北長610公裏,東西寬300公裏。
愛琴海上大大小小的島嶼加在一起共有2500個左右,因此又有“多島海”之稱。愛琴海的島嶼可以劃分為七個群島:色雷斯海群島、東愛琴群島、北部的斯波拉提群島、基克拉澤斯群島、薩羅尼克群島、多德卡尼斯群島和克裏特島。愛琴海許多島嶼或島鏈實質上是陸地上山脈的延伸。一條島鏈延伸至希奧島,另一條經埃維厄島延伸至薩摩斯島,還有一條從伯羅奔尼撒半島經克裏特島至羅德島,這條島鏈正好將愛琴海與地中海分隔開來。
愛琴海的許多島嶼為火山島,盛產大理石和鐵礦。坐落在愛琴海中的克裏特島是最大的一個島嶼,麵積約8000多平方公裏,東西狹長,是愛琴海南部的屏障。克裏特島上有大麵積的肥沃耕地,相比之下,其他島嶼就比較貧瘠。愛琴海被希臘和土耳其兩個國家擁抱著。
愛琴海屬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幹燥,蒸發旺盛。盛行北風,但每年9月到次年5月有時刮溫暖的西南風。
愛琴海海域因蒸發大於降水,海水含鹽量較高,通常為36‰~39‰。希臘半島與埃維亞島之間的海潮最大的特征就是凶猛多變。表層海水在夏季溫度達24℃,在冬季溫度達10℃。在490米深處,溫度大約有14℃~18℃的差別。從黑海流向愛琴海東北的大量低溫水流,會對愛琴海的水溫造成一定影響。黑海水流含鹽量少,注入愛琴海後能降低海水的鹹度。
愛琴海營養成分較缺乏,因而生物稀少。但海水清澈平靜,溫度很高,因此有大量魚群遊到此處產卵。大多數島嶼多岩石,十分貧瘠。北部島嶼一般比南部島嶼樹木繁茂。愛琴海北部的薩索斯島附近蘊藏著一定量的石油。
愛琴海見證了歐洲最早的兩大文明:米諾斯文明和邁錫尼文明。之後出現的以雅典和斯巴達等城邦為代表的希臘文明,更是璀璨輝煌。愛琴海後來又陸續成為波斯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威尼斯共和國、塞爾柱突厥帝國、奧托曼帝國的領海。愛琴海是是地中海東部各種文明互相交流的最佳地方。
愛琴海上的克裏特島是古代愛琴文化的發源地。約在公元前3000年,克裏特島上的居民已經進入青銅器時代。約在公元前2600~公元前1125年的米諾斯王朝時代,島上文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宮殿,製造出許多精美的工藝品。20世紀初期,在島北濱海平原上的伊拉克利翁發掘出一座當時建築的王宮。這座王宮的中間是一個長方形的庭院,國王宮殿、王後寢宮分布在庭院四周。各建築物之間用長廊、門廳、複道、階梯相連,千門百戶,就像古希臘神話中的迷宮一般。由於當時愛琴一帶是商業活動的中心,人們習慣將愛琴海東部地區稱作“亞什”(即東方),愛琴海西部地區稱作“歐列伯”(即西方)。
海中島嶼
1.埃吉那島
埃吉那島是愛琴海上著名的一個島嶼,距離雅典很近,航程僅需一個半小時。這裏曾是美麗的人間仙境,宙斯最迷人的情婦就藏身此處,也許那漫山遍野的無花果樹就是當年他們愛情的果實。真正讓埃吉那島揚名的是拯救希臘的薩拉密斯。2000多年前,波斯王澤爾士率領水師攻打希臘,數量龐大的艦隻遮天蔽日。小小的雅典城迅速陷入了深深的危機中,但是,希臘有他們的英明統帥鐵米斯托克力思,他率領精悍的水師在薩拉密斯水路上,將力量大自己3倍的對手一舉殲滅,希臘的太陽重新升上天空。島上建於公元前5世紀末的阿菲亞神廟,是古希臘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
2.伊茲拉島
伊茲拉島是薩羅尼克群島中一個島。東北到西南長21公裏,麵積49.6平方公裏,最高點埃雷山海拔590米。很久以前,這裏是一個林茂水豐的地方,現在卻是無植被的幹旱地區,幾乎沒有可耕種的土地。此地居民使用的淡水靠收集雨水和從大陸船運。主要靠海綿打撈、棉紡、造船和國際旅遊等行業來發展經濟。
在18~19世紀時期,伊茲拉的海上貿易較為發達,也因此成就了許多富翁。在1821年開始的獨立戰爭中,他們武裝自己的船隊,積極地參與鬥爭,作出了不小的貢獻。直到現在,伊茲拉島在希臘人心目中仍是英雄的島嶼。因為小島寧靜優美,吸引了世界各地無數的藝術家來這裏從事藝術創作。
伊茲拉島人口約28000人,每年的4月底至10月份是旅遊旺季。當地人會把製作的金銀首飾、玻璃瓷器、裝飾品都擺出來任人選購,其中有許多工藝品的造型都非常獨特,價錢也十分合理。這裏禁止一切汽車和摩托車進入,這或許也是吸引遊客的原因之一。
3.波羅斯島
波羅斯島也是薩羅尼克群島上的一個島。在伯羅奔尼撒阿爾戈利斯半島附近,屬阿提卡州。波羅斯島並不是一個整體的島嶼,而是由卡拉夫裏亞和斯費裏亞兩個小島所組成,兩個小島之間相連的是一座橋。小島總麵積23平方公裏,人口約4000人。卡拉夫裏亞島較大,樹木繁茂。附近的小火山波羅斯為旅遊勝地,它與卡拉夫裏亞島之間有橋相連。
島的麵積雖不大,但是風景十分迷人。島上遍布著檸檬樹和橄欖樹,建築以白色為主,式樣古樸,在白牆的氛圍中不時透出爛漫的花叢。雲海波濤中,一條石板鋪就的甬道蜿蜒而上,漸行漸遠,仿佛欲將人帶入曆史的深處。
4.米其龍士島
米其龍士島是基克拉澤群島上的一個島,也是愛琴海上最負盛名的度假島嶼之一。島上居民很少,如果不是旅遊旺季,島上會變得特別安靜。每年的4月以後,旅遊季節就開始了,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像候鳥一樣絡繹不絕地來到島上,盡情地享受溫暖的陽光和柔柔的海灘。
在米其龍士島西南麵海邊的小山丘上,有五座基克拉澤式的風車,這是米其龍士島的主要標誌,也使得它成為各島中的佼佼者。
5.仙度雲尼島
據說,仙度雲尼島位於世界兩大大陸板塊最深的海溝之間,最初是圓形的。3500年之前經曆一次火山爆發後,島嶼就出現了一個大洞,一大塊月牙形的島就成了主島,周圍還分布著幾個小島,其中一座小島納亞卡美尼至今仍是一座活火山。
來到此處旅遊的人們可以坐船環島遊,或上周邊的小島去看小火山口,全島是焦黑色的岩石,沒有植物,還蔓延著一股硫磺味。仙度雲尼島的城市建立在呈月牙形的島的頂端,島上盛產葡萄和橄欖。在島上,幾乎家家餐館都有自釀的葡萄酒,雖然不是什麼名酒,味道卻極美。
8.地中海
讓我們打開世界地圖,可以看到,在歐、亞、非洲之間有一個海,就是地中海。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陸間海。東西長約4000公裏,南北寬約1800公裏,麵積約250多萬平方公裏。地中海西邊有21公裏寬的直布羅陀海峽,穿過它就到大西洋;東邊可以通過蘇伊士運河進印度洋,東北部通過達達尼爾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黑海相連。地中海的屬海有伊奧尼亞海、亞得裏亞海、愛琴海等。意大利半島、西西裏島、突尼斯和它們之間的水下海嶺,把地中海分成東西兩半。地中海沿岸國家有: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利比亞、埃及、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土耳其、希臘、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克羅地亞、意大利、西班牙、法國、葡萄牙和摩洛哥等。
地中海氣候獨特,夏季幹熱少雨,冬季溫暖濕潤。這種氣候使得周圍河流冬季漲滿雨水夏季幹旱枯竭。世界上這種類型的氣候的地方很少,據統計,總共占不到2%。由於這裏氣候特殊,德國氣象學家柯本在劃分全球氣候時,把它專門作為一類,叫地中海氣候。
盡管有諸多的河流注入地中海,如尼羅河、羅納河、埃布羅河等,但由於它處在副熱帶,蒸發量太大,遠遠超過了河水和雨水的補給,使地中海的水,收入不如支出多,海水的鹹度比大西洋高得多。大西洋的水,由直布羅陀海峽上層流入地中海,地中海的高鹽水,從海峽的下層流入大西洋。大西洋很大,水量充足,淨流入地中海的水是很多的,每秒鍾多達7000立方米。要是沒有大西洋源源不斷地供水,大約在1000年後,地中海就會幹枯,變成一個巨大的鹹凹坑。
現在,地中海是大西洋的附屬海。但是,在地質史上,它比大西洋的“資格”還老。大約在6500萬年以前,古地中海是一個遼闊的特提斯海。它的範圍很大,向東穿過喜馬拉雅山,直通古太平洋。那時,它僅次於太平洋,大西洋還沒形成呢!
後來,北麵的歐亞板塊與南方的印度板塊漂移並靠近,撞在了一起,擠出一個喜馬拉雅山,特提斯海從此便退縮成現在的地中海。
地中海沿岸,是航海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腓尼基人、克裏特人、希臘人以及後來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業很發達的民族,許多偉大的航海家誕生在這裏。發現美洲的哥倫布、打通大西洋與印度洋航線的達.伽馬、第一次環球航行的麥哲倫,都是傑出的代表。同時,著名的歐洲文藝複興運動,也是在這裏首先發起。日心說的創始人哥白尼、偉大的物理學家伽利略也誕生在這裏。這裏的人民為人類近代科學文明的進步,作出過重要貢獻。
地中海是世界最大的內海,也是世界最贓的海。每年倒入地中海的廢水達35億立方米,固體垃圾1.3億噸。最為嚴重的是鄰海18個國家58個石油港口裝卸石油時給海水帶來了嚴重石油汙染。
學者指出,每年總有40萬噸石油產品有意或無意排入地中海,每公裏海底上都殘留有1900多種人類活動產生的垃圾。
巴塞羅那大學生態學教授瓊·羅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從地中海中捕撈出來的魚類和海產品經過化驗都遭到了汙染。”另一位海洋環境專家理查德·阿古拉認為,地中海中的一些海產品,尤其是金槍魚和劍魚體內都殘留有對人體有毒的物質。
研究指出,地中海近些年受到嚴重“虐待”,生活垃圾和工業廢品的肆意傾倒讓當地海域髒亂不堪。特別是地中海西北部,鄰近西班牙、法國和意大利的區域,而且因為是旅遊熱點地區,加上頻繁的貨運交通和過度捕撈,使得當地海域受汙染現象嚴重,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壓力。
據悉,積聚在全球海底的垃圾大約有650萬噸,相當於每平方公裏內有2000片塑料垃圾。目前為止垃圾最集中的地區在地中海。
450年才能被分解
海底大部分的垃圾包括塑料瓶、高爾夫球、金屬盤子、刀叉、牙刷和釣具等等。“毫無疑問,我們把這些垃圾倒進了海洋。”綠色和平組織的主管馬裏奧·羅德裏格茲說,“很明顯,許多垃圾是人為丟進海裏的。在旅遊旺季結束後,大約每年的9月和5月,人們會發現海灘、林蔭小道或是賓館邊,滿眼都是垃圾。”
西班牙一個環保組織的研究也預測到,全球變暖將會給地中海沿岸地區帶來颶風,這可能引發頻繁海嘯。換句話說,這些垃圾也許會被卷到地麵上來。
“那些不易被分解的垃圾被衝上了沙灘,占總量的15%。70%的垃圾仍然堆積在海床,剩下的15%漂浮在水中。”羅德裏格茲說。
綠色和平組織西班牙分部負責海洋事務的發言人塞巴斯蒂安·羅沙達說,“這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考驗。這些垃圾在海底至少要經過450年才能被分解掉,而現在擺在我們麵前的問題就是,要盡快地處理掉這些垃圾,但很顯然,這是非常困難的一項工作。”
地中海氣候在夏冬兩季有著很大的差別。冬季受西風帶影響,氣候溫暖潮濕,最冷的月份均溫在4℃~10℃之間,降水量充沛。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製下,氣流下沉,氣候炎熱幹燥,雲量稀薄,光照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季約占60%~70%,夏季隻有30%~40%。冬雨夏幹的氣候特征,在世界各種氣候類型中十分少見,可謂別具一格。
地中海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除南極洲以外,地中海氣候是唯一的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氣候類型。在所有地中海氣候的分布地區中,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地中海沿岸。其他地區如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亞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區和澳大利亞西南及東南沿海等。其分布區大多是經濟十分發達的地區。
地中海在交通和戰略上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歐、亞、非三洲之間的重要航道,還是溝通大西洋、印度洋間的重要通道。沿岸重要海港有直布羅陀、馬賽、熱那亞、那不勒斯、斯普利特、裏耶卡、都拉斯、阿爾及爾、塞得港等。
地中海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意義一直都十分重大。自古以來,地中海就成為列強爭奪的地方。18世紀初,英國將地中海劃為自己的“內湖”。19世紀初,拿破侖航行至歐洲時就想要將地中海的控製權奪回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地中海成為交戰雙方海軍比較活躍的地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海軍同英國的海軍在地中海上演了爭奪大戰。時至今日,西方大國對地中海的爭奪日趨激烈。從二次大戰迄今,美國第六艦隊就一直將地中海作為自己的基地,然而,西方其他大國的海軍艦經常在此處遊弋,使局勢越發緊張。為了保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沿岸國家紛紛提出“地中海屬於地中海沿岸國家”,要求軍事大國的艦隊和軍事基地全部撤出地中海,以維護地中海的和平。
蘇伊士運河落成通航後,地中海東南得以經蘇伊士運河與紅海相通,經紅海出印度洋,從此,從西歐到印度洋,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蘇伊士運河——紅海這條捷徑,要比繞非洲南部好望角約縮短8000公裏的路程,這使地中海一躍而成為世界上運輸最繁忙的海路。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船隻都通過蘇伊士運河進行海洋運輸,每年經運河運輸的貨物占世界海運貿易量的14%。西歐輸入的石油有2/3是通過地中海運送的。地中海在世界海洋運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地中海光熱充足,是歐洲生產亞熱帶水果的主要地區,盛產柑橘、無花果和葡萄等,還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欖。由於海水中缺少海洋生物必需的磷酸鹽和硝酸鹽,因此,地中海魚類資源相對較貧乏,有小規模的捕漁業。最重要的魚類有:無須鱈、鮃鰈、鰨、大菱鮃、沙丁魚、鯷魚、藍鰭金槍魚、狐鰹和鯖魚。地中海也生長有貝類、珊瑚、海綿和海藻,每年都有一定的產出量。此外,在地中海沿岸陸續發現石油和天然氣。旅遊業為地中海沿岸眾多國家的經濟支柱。
地中海中沿岸島嶼眾多,大島嶼有馬霍卡島、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裏島、克裏特島、塞浦路斯島和羅得島。
1.西西裏島
從世界地圖上可以看到,西西裏島仿佛是意大利伸向地中海的皮靴上的足球。它位於地中海的中心,麵積為2.5萬平方公裏,人口為500萬人,是地中海最大和人口最稠密的島。由於此地具備發展農林業的良好自然環境,人們就將它稱為“金盆地”。
西西裏島麵積廣闊,但有三處是最值得一去的好地方,一是首府帕勒摩,第一大城兼第一大港,歌德曾讚譽為全世界最美麗的岬角;二是卡塔尼亞,有南意米蘭之稱,意大利作曲家貝裏尼的故鄉,且北有陶爾迷小山城,南有薩拉庫撒;三是阿格利真托,神殿之穀絕對值得一訪,它被公認為諸神的居所。
2.撒丁島
撒丁島過去稱薩丁尼亞,座落於地中海中部,是諸島中麵積僅次於西西裏島的第二大島。北距法國的撒丁島12公裏,南距非洲海岸200公裏。1861年,維克托·伊曼紐爾被立為意大利國王,該島成為統一的意大利國家的一部分,首府為卡利亞裏。
撒丁島有長達1600公裏的海岸線,在東北沿岸有鬆軟的沙灘和碧綠的海水;在其廣闊的內陸地區,有許多美麗迷人的風景,這座美麗的海島已成為聞名於世的旅遊天堂。在歐洲,它是皇室政要和名人們趨之若鶩的度假地。
撒丁島的居民恬淡寧靜的生活方式,是長壽的重要原因。島上居民的家庭結構比較龐大,家庭成員可以共同分享生活的喜悅並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所以家中的長者不會因為年齡衰老而感到孤獨。正是這種積極的心態,使得當地的許多老人擁有硬朗的身體,從容地度過百餘年的時光。
3.塞浦路斯
塞浦路斯位於地中海東部、土耳其以南。塞浦路斯東西長241公裏,南北寬97公裏,麵積9251平方公裏,為地中海第三大島,女神維納斯就誕生此地。
塞浦路斯有溫暖的陽光和蔚藍的大海,有設備齊全的賓館和旅遊設施,是世界各地人們喜愛的觀光度假勝地。剛到3月,就有遊客來到塞浦路斯旅遊了。夏季乃至冬季,有不少俄羅斯人來到這裏享受日光。在冬季此地則成為滑雪愛好者的天堂。
4.科西嘉島
科西嘉島距離海岸193公裏,在法國東南海岸,島長185公裏,最寬處約85公裏,麵積8680平方公裏,人口幽怨55萬。依靠著蔥翠的高山和湛藍的大海,科西嘉島成為佳度假勝地。科西嘉島充滿了動蕩,這裏最先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地,曾經被羅馬人占據,然後又被比薩與熱那亞共和國占領,1769年又成為法國領土,並一直延續至今。這個島嶼不僅是拿破侖、哥倫布等名人的故鄉,而且產生了許多航海家與地圖製作者,其中不乏阿拉伯人。在此地駐足的遊人,會驚喜地發現這裏還有著世界聞名的文化遺產。
4.馬耳他島
馬耳他也是地中海上不可忽略的一個小島。全境由五個島嶼組成,其中馬耳他島麵積最大,達316平方公裏,它處在地中海東西方的交界處,素有“地中海心髒”之稱。其海岸線長180公裏,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年平均氣溫21.3℃,最高氣溫40℃,最低氣溫5℃。年平均降水量560毫米。該島人口主要組成為阿拉伯人、西西裏人、(法國)諾曼地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以及英國人。馬耳他周圍的海域是公認的整個地中海海域中最清澈、最純淨的一部分,是聞名世界的旅遊勝地,被譽為“歐洲的鄉村”。
9.波羅地海
波羅的海是歐洲北部的內海、北海的邊緣海、大西洋的屬海,其四麵均為陸地環抱,鹽度含量僅有6‰左右,該海東部和北部的一些水域,鹽度則隻有2‰,是世界上最淡的海。
波羅的海
波羅的海位於北緯54°~65.5°之間的東北歐,呈三岔形,西以斯卡格拉克海峽、厄勒海峽、卡特加特海峽、大貝爾特海峽、小貝爾特海峽、裏加海峽等海峽和北海以及大西洋相通。
波羅的海四麵幾乎均為陸地環抱,整個海麵介於瑞典、俄羅斯、丹麥、德國、波蘭、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9個國家之間。向東伸入芬蘭和愛沙尼亞、俄羅斯之間的稱芬蘭灣,向北伸入芬蘭與瑞典之間的稱波的尼亞灣。波羅的海被西歐各國(如英國,丹麥,德國,荷蘭等)稱之為東海,而被東歐的愛沙尼亞稱為“Lauml;auml;nemeri”,亦即西海之意。
波羅的海得名於芬蘭灣沿岸從什切青到的雷維爾的波羅的山脈,長1600多千米,平均寬度190千米,麵積42萬平方千米,總貯水量2.3萬立方千米,是地球上最大的半鹹水水域,相當於我國渤海麵積的5倍。波羅的海是個淺海。深70~100米,平均深度86米,最深處哥特蘭溝459米。
波羅的海是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域,這是因為波羅的海的形成時間還不長,這裏在冰河時期結束時還是一片被冰水淹沒的汪洋,後來冰川向北退去,留下的最低窪的穀地就形成了波羅的海,水質本來就較好;其次波羅的海為海區閉塞,與外海的通道有淺又窄,鹽度高的海水不易進入;加之波羅的海緯度較高,氣溫低,蒸發微弱;這裏又受西風帶的影響,氣候濕潤,雨水較多,四周有維斯瓦河、奧得河、涅曼河、西德維納河和涅瓦河等大小250條河流注入,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437立方公裏,是波羅的海的淡水集水麵積約為其本身集水麵積的4倍。因此波羅的海的海水就很淡了。海水含鹽度隻有7~8%,大大低於全世界海水平均含鹽度(35%)。
波羅的海的海水含鹽度自出口處向海內逐漸減少,大貝爾特海峽和小貝爾特海峽海水含鹽度15%,西部為8%~11%,默恩島以東降至8%,中部為6%~8%,芬蘭灣為3%~6%(靠近內陸處僅為2%),波的尼亞灣一般為4%~5%(最北部為2%)。深層和近底層的鹽度,西部為16%,中部為12%~13%,北部為10%左右。當流入的大西洋海水增加時,西部的鹽度可增加到20%。波羅的海深層海水鹽度較高,是由於含鹽度較高的北海海水流入所致。
波羅的海的動物數量豐富,但種類貧乏。除了大西洋鯡魚 (裏背鯡)的亞種外,主要魚類還有鰮魚、鱈魚、比目魚、鮭魚、鰈魚、鰻、胡瓜魚、白魚、鴉巴沙、淡水鱸魚等,還有從淺水中取得食物的波羅的海海豹等。波羅的海也有一定的礦產資源,在德國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沿岸有海上石油開采。
波羅的海是北歐重要航道,也是俄羅斯與歐洲貿易的重要通道,航運意義很大,是沿岸國家之間以及通往北海和北大西洋的重要水域,從彼得大帝時期起,波羅的海就是俄羅斯通往歐洲的重要出口。俄羅斯與伊朗、印度等國合作醞釀連接印度洋和西歐的“南北走廊”規劃也是以波羅的海為北部終點。
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航行在波羅的海上的輪船急劇增多。近兩年來,每年航行在波羅的海主航道的輪船已超過4萬艘。 目前波羅的海有輪渡連通沿岸國家的各大港口。並通過白海—波羅的海運河與白海相通,通過列寧伏爾加河—波羅的海水路與伏爾加河相聯。
波羅的海的重要海港有聖彼得堡、加裏寧格勒(俄羅斯)、赫爾辛基(芬蘭)、斯德哥爾摩(瑞典)、哥本哈根(丹麥)、羅斯托克(德國)、格但斯克(波蘭)等。
自第三紀以來,波羅的海及周圍區域發生了無數次水陸相互交替。波羅的海是在最後一次冰期結束,冰川大量融化後才形成的。正因為此,波羅的海的海岸特征十分複雜,海岸線曲曲折折,支流頗多,南部和東南部是以低地、沙質和潟湖為主的海岸,北部以陡峭的岩礁型海岸為主,海底堆積著沙、粘土和冰川軟泥等沉積物。雖然不及挪威西海岸的峽灣,沒有垂直的水麵、懸崖峭壁和流水飛瀑,但也是層林疊翠,斑斕多姿。波羅的海港灣眾多,島嶼林立,據不完全統計有3萬多個大小島嶼,最大的是哥得蘭島,其次是薩列馬島、希烏馬島以及奧蘭群島等。此外還有許多海灣深入大陸,其中最大的是波的尼亞灣,幾乎占整個波羅的海麵積的1/3,芬蘭灣、裏加灣等也是較大的海灣。
波羅的海的海水為什麼鹽度極低?這與波羅的海的形成時間有著密切聯係。這裏在冰河時期結束時還是一片被冰川掩蓋的汪洋,後來冰川逐漸向北退去,留下的最低穀地就成了現在的波羅的海,水質本來就較好。其次波羅的海為海區閉塞,通向外海的通道又淺又窄,含鹽量較高的海水很難流入。加上波羅的海緯度較高,氣溫低,蒸發微弱,這裏又受西風帶的影響,氣候濕潤,雨水充足,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437立方公裏,使波羅的海的淡水集水麵積比其本身集水麵積還要大4倍。以上諸多因素綜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波羅的海的海水很淡的現象。
波羅的海的海水含鹽量並不相同,而是自出口處向海內呈遞減趨勢,大貝爾特海峽和小貝爾特海峽海水含鹽度15‰,西部為8‰~11‰,默恩島以東降至8‰,中部為6‰~8‰,芬蘭灣為3‰~6‰,波的尼亞灣一般為4‰~5‰。深層和接近底層的鹽度,西部為16‰,中部為12‰~13‰,北部為10‰左右。當大西洋海水大量流入時,西部的鹽度會升至20‰。波羅的海深層海水含鹽量之所以比較高,是由於含鹽量較高的北海海水流入所導致的。
波羅的海處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氣候的過渡地帶,受盛行西風影響,秋冬季風暴較多,雨水充沛,北部的年平均降水量約500毫米,南部則超過600毫米,有些海域可達1000毫米;地處中高緯度,蒸發較少;周圍河川徑流總量豐富。波羅的海夏季雲量約6成,冬季則超過8成。南部和中部一年中的霧天平均約為59天,波的尼亞灣北部霧最少,每年有22天。
由於北大西洋暖流很難進入波羅的海,海水無法得到調節,從而導致冬季氣溫較低,而且南北差異較大,夏季氣溫不高,且南北差異很小。水溫自北向南逐漸升高。從南向北的1月平均氣溫為-1.1℃~10.3℃,7月為17.5℃~15.6℃。
波羅的海的海水淺而淡,經常發生結冰現象。北部和東部海域每年都會出現一段不利於航行的冰封期,從每年11月初起,北部開始出現冰凍,冰覆蓋的區域每年都有所相同。在一般年份中,隻有個別海灣會出現海冰。到了寒冷的冬季,整個海區都會被冰所覆蓋。海冰平均厚度為65厘米。波羅的海南部通常不結冰,但瑞典和丹麥之間的海峽偶爾也會冰封。波的尼亞灣的北部還容易形成大冰包,高度可達15米。這給海上運輸帶來了很大的不便,船隻要想通過此處,隻能在冰凍的海麵上開鑿水道,然後緩慢前進。
波羅的海的動物雖種類較少,但數量繁多。除了大西洋鯡魚的亞種外,主要魚類有鰮魚、鱈魚、比目魚、鮭魚、鰈魚、鰻、胡瓜魚、白魚、鴉巴沙、淡水鱸魚等,也有從淺水中獲取食物的波羅的海海豹等。波羅的海也蘊藏著一定的礦產資源,在德國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沿岸,就在進行海上石油開采。波羅的海的琥珀在世界上最有名。
在古代時期,波羅的海是北歐商業的重要通道。二戰以後,木材和魚成為當地最主要的商品。芬蘭、瑞典和俄羅斯的軟木是出口的大宗貨源;木材加工(如造紙、製纖維和纖維板)是一項重要的經濟活動。瑞典的鐵礦、芬蘭和丹麥的造船和船舶機械、瑞典哥特堡的汽車製造和輕型機械,都是沿岸國家重要的工業支柱。波羅的海沿岸有許多大城市,包括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赫爾辛基、列寧格勒、塔林、裏加、基爾、格但斯克和什切青。主要海產品有鰈魚、鱈魚和鯡魚。其中,熏製或醃製的鯡魚是深受人們歡迎的傳統食品。
波羅的海的航運地位非常重要,是沿岸國家之間以及通往北海和北大西洋的重要水域,從彼得大帝時期起,波羅的海就是俄羅斯與歐洲的重要通道。俄羅斯與伊朗、印度等國合作醞釀連接印度洋和西歐的“南北走廊”規劃,波羅的海就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波羅的海航行上的輪船急劇增加。現在,平均每年航行在波羅的海主航道的輪船已超過4萬艘。波羅的海使用輪渡來連通沿岸國家的各大港口,並通過白海——波羅的海運河與白海相通,通過列寧伏爾加河——波羅的海水路與伏爾加河相連。可見,波羅的海的意義十分重大。
10.孟加拉灣
在自然界,海洋吞噬大陸,或是大陸吞食海洋,結果都會在大陸邊緣形成許多海灣。在世界範圍內,總麵積在100萬平方公裏以上的海灣有四個,而超過200萬平方公裏的隻有孟加拉灣一個,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海灣。
孟加拉灣屬於印度洋北部的一個海灣。西臨印度半島,北臨緬甸和孟加拉國,東臨中南半島,南在斯裏蘭卡至蘇門達臘島一線與印度洋本體相交。寬約1600公裏,麵積217.2萬平方公裏,平均水深為2586米,最大深度5258米,總容積為561.6萬立方公裏。
孟加拉灣頂部有恒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大型的三角洲。流入孟加拉灣的其他河流有印度的默哈納迪河、哥達瓦裏河和克裏希納河。灣內水溫25℃~27℃,鹽度30‰~34‰。沿岸生活著多種喜溫生物,如恒河口的紅樹林、斯裏蘭卡沿海沙灘的珍珠貝等,近海還棲息著大量浮遊生物。
印尼海溝是孟加拉灣最大的海底特征,最深處約4510米。其他有“無底峽穀”、安德拉峽穀、克裏希納峽穀、馬德拉斯峽穀、本內爾峽穀等。孟加拉灣近海區域水溫平穩,四季變化不大,向北逐漸下降。水流隨著季節發生變化,東北季風時海水呈順時針方向回流,東南季風時則逆時針方向流動。
印度和緬甸的一些著名河流最終都會流入孟加拉灣,其是大河有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克裏希納河等。此外。斯裏蘭卡島、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和普吉島等,都是孟加拉灣內較著名的島嶼。
孟加拉灣大陸架,最寬處在北部和東部的恒河三角洲、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附近,寬約160公裏,向海一側陸架的平均深度為183米。陸架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砂,向海一側多為粘土和軟泥,有些地方被一些海底峽穀所切割。其中有恒河峽穀,位於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的外方,深度為732米;安得拉、克裏希納和馬哈德範等峽穀分布於該灣的西邊緣。沃姆瑟塔拉河、納加瓦利河、瓦西什德河、哥達瓦裏河等河口附近分布著大量礦砂沉積層,其中以錳含量為最多。
孟加拉灣的表層環流會受到季風的巨大影響。春夏兩季,潮濕的西南風引起順時針方向的環流,秋冬兩季受東北風的作用,轉變為逆時針方向環流。由於孟加拉灣的地形效應,使得各種作用力聚集在一起,因而,潮差、靜振和內波等現象都比較明顯。
孟加拉灣沿岸地區貿易十分發達,主要港口有印度的加爾各答、金奈、本地治裏,孟加拉國的吉大港、緬甸的仰光、毛淡棉,斯裏蘭卡的賈夫納,馬來西亞的檳榔嶼,泰國的普吉,印尼的班達亞齊等。
孟加拉灣的表層環流,受季風強烈的影響,春、夏兩個季節,潮濕的西南風會引起順時針方向的環流秋季與冬季,當受到東北風作用時,就會轉變為反時針方向的環流。孟加拉灣的地形效應在這裏起到了很重要的影響,直接形成了各種作用力的聚焦,也有,這裏有著較為顯著的潮差、靜振、內波等的情況。
通常人們認為,熱帶風暴隻會發生在南、北緯度5°~25°的熱帶海域,其實,孟加拉灣也是一個孕育熱帶風暴的地方。每年孟加拉灣的特強氣旋在10月份,也就是在夏季與夏秋之交的時候,猛烈的風暴就會伴著海潮,掀起滔天巨浪,這時,就會造成巨大的災害。
孟加拉灣可以說是熱帶風暴的發源地。這種風暴大多發生在南、北緯5°-25°的熱帶海域。常常襲擊中國、菲律賓、日本等國的叫台風,產生在西太平洋;常常襲擊美國、墨西哥等國的叫颶風,產生在大西洋。每年的4~10月,即當地夏季和夏秋換季之時,猛烈的風暴常常伴隨海潮一起侵襲而來,掀起滔天巨浪,呼嘯著向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的河口衝去,風急浪高,大雨如注,危害力特別強。1970年11月12日,孟加拉國遭遇了孟加拉灣一次特大風暴的襲擊,30萬人被奪去生命,100多萬人無家可歸,給人類帶來了很大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