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魯欲使慎子為將軍。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堯、舜之世。一戰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悅曰:“此則滑釐所不識也。”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裏,不千裏,不足以待諸侯。諸侯之地方百裏,不百裏,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周公之封於魯,為方百裏也,地非不足,而儉於百裏。太公之封於齊也,亦為方百裏也,地非不足也,而儉於百裏。今魯方百裏者五,子以為有王者作,則魯在所損乎,在所益乎?徒取諸彼以與此,然且仁者不為,況於殺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誌於仁而已。”
譯文
魯國打算叫慎子做將軍。孟子說:“不先教導百姓就用他們打仗,這叫做禍害百姓。禍害百姓的人,在堯舜那樣寬容的時代,也不被容納。據說魯君想讓你奪回南陽,即使一戰打敗了齊國,占有了南陽,這樣也是不可以的。”
慎子聽著氣的臉色都變了,很不高興地說:“這倒是我慎滑嫠所不了解了。”
孟子說:“那就讓我明明白白地告訴你。天子的土地縱橫一千裏,如果不到一千裏,就不足以接待諸侯。諸侯的土地縱橫一百裏,如果不到一百裏,就不足以奉守宗廟的典籍。周公被封於魯,是應該縱橫一百裏,土地並不是不夠,但實際卻少於一百裏。薑太公被封於齊,也應該是一百裏,土地並不是不夠,但實際卻少於一百裏。現在魯國有五個縱橫一百裏那麼大,你以為假如有英明的天子興起,魯國的土地在被減少之列呢?還是在被增加之列呢?當然在被減少之列,魯國的土地已經夠多了。不用兵力,白白地取自那國土地來給予這國,仁人尚且不幹,何況以用殺人的辦法來求得土地呢?君子服事君王,隻是專心一意地引導他走向正道,有誌於仁罷了。”
解讀
戰國時期,兼並戰爭不斷,最後隻剩齊、楚、燕、韓、趙、魏、秦六國。小國還有魯、宋。孟子時,魯國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所以魯君想用加強軍事力量的辦法來保全自己,慎子這樣善於用兵的人才自然得到重用。但慎子隻是善於用兵,用這樣的人帶兵也許在一兩次小的戰役中能取得勝利,從長遠看是難以保全魯國的。因為他不懂得從根本上引導魯君走正道,使魯國富強起來。就拿帶兵來說,慎子隻會帶兵打仗,卻不懂得怎樣教百姓明白為什麼要打仗,怎樣去打仗。其實當時魯國進行的主要是保衛戰,對百姓進行愛國教育,會大大鼓舞起百姓的愛國熱情,會以一當十、十當百。所以孟子一開始就對慎子說:“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孟子的話是來自孔子。《論語·子路》第二十九章孔子說:“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第三十章又說:“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儒家的主張當時被認為是迂闊,無人采用。而孟子能毫不動搖自己的信念,隨時宣傳自己的主張,確實難能可貴。我們今天學習孟子應該了解當時孟子的艱難處境和戰鬥精神。
原文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道,不誌於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道,不誌於仁,而求為之強戰,是輔桀也。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譯文
孟子說:“今天服事國君的人都說:‘我能為國君擴大土地,充實府庫。’今天所謂的良臣,正是古代所謂的民賊。國君不向往正道,不想行仁政,你卻想使他富足起來,這是使桀那樣的暴君富足啊!‘我能為國君約束盟國,打仗一定會取勝。’今天所謂的良臣,正是古代所謂的民賊。國君不向往正道,不想行仁政,而你卻求替他勉強作戰,這是幫助桀那樣的暴君啊!用現在這樣的辦法,而不去改變今天這樣的風俗習氣,即使把整個天下都給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穩。”
解讀
本章與前幾章的主旨相同,提倡為臣的要幫助國君行仁政,走正道;不能幫助他們“辟土地,充府庫”,這樣隻能助長他們的野心,給百姓帶來無窮的災難。孟子的主張,當然與時論大相徑庭。“良臣”在孟子眼裏就是“民賊”,可是當時國君為滿足自己的野心,卻把“民賊”當成良臣,這樣,即使取得一時的勝利,也隻是暫時的,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必須從百姓的利益出發,實行仁政,古今一理。
原文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萬室之國,一人陶,則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穀不生,惟黍生之;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無諸侯幣帛饔飧,無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國,去人倫,無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為國,況無君子乎?欲輕之於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於堯、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