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孟子在這一章中,列舉了古時許多賢人,他們所以能成就大事業,都是由於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受到鍛煉。而且,孟子在這裏還歸納許多賢人的事例,製訂出一條人生的定理,這就是:天若要你成才,以擔負大任,是一定給你各種考驗的。不但個人如此,國家也是一樣。於是,孟子又訂出一條人生的定理來,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能激發人的生機,而安樂反而容易害人陷入滅亡)。
孟子的兩條人生定理十分寶貴,但不能因此推論說,“犯錯誤是必要的”,“犯錯誤是對的”,從而給那些常犯錯誤而不知悔改的人找借口。每個人都知道:犯錯誤永遠是不對的,隻是犯了錯誤後,應該感到羞愧,知道悔改,並勉勵自己永遠不再犯錯誤,這才是根本的真理。
當然,我們十分讚賞那些不犯錯誤,而能居安思危努力上進的人,那才是我們要修養自己的目的所在,並且也隻有如此,才能證實人性的尊嚴與自由。
原文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譯文
孟子說:“教育人也有很多辦法,我不屑於去教誨他,這也是對他的一種教誨呢。”
解讀
一個人來求教,卻不被理睬,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一種羞辱。但是,真正有上進心的人,不會這樣想。在這種強烈的刺激下,他會進行反省:“為什麼賢者不理睬我呢?”甚至會想到:“難道我真的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了嗎?”一個人真的能這樣想,不比當麵教育更好嗎?
孔子也曾用過這種方法。孔子周遊列國回來後,收徒講學。魯哀公派孺悲去向孔子學習喪禮。孺悲到了孔子門口,傳話人進來告訴孔子,孔子卻推托有病不見。可是等傳話人出了門,孔子拿過瑟來又彈又唱,故意讓孺悲聽見(《論語·陽貨》第二十章)。孔子的做法,會使孺悲深刻反省自己吧。
活學活用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逆境中激發鬥誌
孟子說:“舜在田野中興起,傅說從建築工地上被提拔出來,膠鬲從魚鹽販子行列中被提拔出來,管夷吾從獄官手中被提拔出來,孫叔敖從海邊的隱居生活中被提拔出來,百裏奚從奴隸販賣市場被提拔出來。所以上天要把重任加給這個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誌受苦,使他的筋骨受累,使他的身體挨餓,使他的身子受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會受到幹擾、被打亂,以此來讓他的心靈受到觸動,使他的性格變得堅韌,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一個人常會犯錯,才能改正;心誌遭困,思慮受阻,才能奮發圖強;表露在臉色上,抒發在言語中,才會使人了解。國內沒有執法如山的賢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沒有勢均力敵的國家和外患的威脅,國家就會逐漸敗亡。這樣,就能明白憂患中能獲得生存、安樂中會招致滅亡的道理了。”
孟子認為在逆境中奮鬥才能夠激發我們強烈的進取精神和生存意誌,才能夠減少我們的缺點,完善我們的人格,增長我們的才幹,才能夠在成功的道路上邁出我們堅實的腳步,而貪圖享樂卻隻能消磨我們的意誌,模糊我們的人生目標,消弭我們的內驅動力,從而讓我們的人生變得委頓不堪。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說:“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說的也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