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告子章句下(4)(2 / 2)

公孫醜曾問孟子,何謂浩然之氣?孟子說:“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這段話的大意是,這種氣極其廣大、剛健,若能對自己所行的正道抱著相當的自信,以這種方法來培養它,就能充塞於天地之間。但它隻是配合著道與義而存在的,若缺乏道與義,則浩然之氣也就蕩然無存了。隻有在反複實行道與義時,才能夠自然而然地獲得。如果僅是偶一為之,就不可能獲得。總之,首先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合乎正道之事抱著堅定的信念,然後才能產生“浩然之氣”。

在《論語》中有“孔子絕禮於陳”的故事。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時,在陳卷入政治糾紛中,被困於陳、蔡之間,七天吃不到一頓熱飯,野菜湯裏沒有米,麵容憔悴,但仍然孜孜不倦地教授學生,還在房內彈琴唱歌。顏回在外邊摘菜,子路、子貢兩人互相議論道:“先生兩次被魯國驅逐,衛國不讓停留,在宋國遭到伐樹人的侮辱,陷入困境。侮辱先生的行為屢屢發生,可是,先生仍然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彈琴唱歌,從不停止,君子有這樣不知恥辱的嗎?”顏回無法回答,便進屋秉告孔子。孔子推開琴,長歎一聲說道:“子路和子貢,真是兩個小人啊。叫他們進來,我跟他們說。”子路和子貢進來後,子路說:“像這樣子,可說是窮困了吧!君子也會遇到這種悲慘的境遇嗎?”孔子說:“這是什麼話!君子通達大道叫做‘通’,窮困於大道才叫‘窮困’。現在我懷抱仁義之道,碰上這種亂世的災難,這算什麼窮困!我自我反省之:內心並不窮困於道,麵臨危難也不失我的德行。天氣冷了,霜雪下了,我這才知道鬆柏的茂盛。陳蔡之地的這點挫折,對我或許是一種幸運呢!人的一生都會有好與壞的境遇,最重要的是處在逆境時如何去排遣它!”

荀子根據這段故事指出:“遇不遇者時也。”任何人的一生總會有不遇的時期,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會有和預期相反的結果。長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產生悲觀情緒。然而,人生並不僅有這種不遇的時候。當雲散日出時,前途自然光明無量,人也便會擁有順利的時候,在境遇順利的時候,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成功。但是,總有一天,不遇的時候又會悄然來臨。所以,逆境時,凡事必須耐心地等待時機的來臨,不必驚慌失措,順境時,也不應因春風得意而得意忘形,應該謹慎小心的活著。因此我們的生活態度應該是順境不驕矜,逆境不頹唐,相信一切都是平常事,以積極的心態來對待生活。

偉大的聖人先哲們看著眼前的重重困難,看著即將到來的厄運,毫不猶豫、毫不遲疑地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他們視困難為考驗、視厄運為天然,在他們偉大的心靈麵前,沒有任何艱難險阻不能逾越,沒有任何痛苦與悲涼不能承受,他們的心裏沒有自己的浮於身外的虛名,隻有一顆平常之心。

平常心對於人來說是一種不太容易把握的心態,但是它卻能讓人們腳踏實地地生活,紮實穩打地工作,摒棄浮躁之心,不強求,不氣餒。

要守住平常心,就要承認有些東西得不到,因而要學會放下,放下求之而不得的東西,才會輕鬆快樂起來。守住平常心,還表現在對名譽和困難的態度。學會放下美麗的光環,才能輕鬆前行。學會應難而上,才能踏平坎坷上大道。

智慧金言對於我們來說,擁有平常心,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財富,擁有它,你便擁有了事半功倍的法寶,那就拿起平平凡凡的事吧!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地做下去。其實,往往平凡的表麵蘊藏著深層次的規律和道理,你會越幹越高興,越幹越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