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譯文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遊說各國的國君嗎?我告訴你遊說的態度。別人知道我,我也自得其樂;別人不知道我,我也自得其樂。”
宋勾踐說:“要怎樣才能夠自得其樂呢?”
孟子說:“尊尚仁德,喜愛正義,就可以自得其樂了。所以,士人窮困時不丟掉正義,得誌時不離開正義。窮困時不丟掉正義,所以自得其樂;得誌時不離開正義,所以百姓不致失望。古代的人,得誌,惠澤普施於百姓;不得誌,修養自身的品德,以此表現於世人。窮困則獨善其身,得誌則兼善天下。”
解讀
本章是孟子向與自己同道的宋勾踐介紹自己的一生經驗體會,看出孟子既有崇高理想,又有一身正氣。這樣的人,在戰國是吃不開的,不知宋勾踐聽後作何感想。宋勾踐不懂什麼是“囂囂”,我想他是不會同意孟子的意見的,因為他沒有孟子那樣的胸襟和抱負。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兩千多年來,這句話一直被中國知識分子奉為治身名言、奮鬥理想。
原文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譯文
孟子說:“一定要等待文王出來之後才奮發的,是平凡的百姓。至於豪傑之士,縱使沒有文王也能奮發起來。”
解讀
一般人總有一種畏縮自衛的弱者心態,不敢率先去幹還沒有人幹過的事,因為這樣可以立於不受傷害的安全之地。但是,如果人人如此,社會將沒有生氣。
豪傑之士,在不具備條件時,能創造條件,這樣才能幹出一番事業。有勇往直前的自信,即使失敗了,也不氣餒,也能自安自信。
一般人和豪傑之士都是人,豪傑之士所以超乎常人,就是因為他能不受物欲蒙蔽,為自己之所當為。
原文
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
譯文
孟子說:“一個人用春秋時晉國韓、魏兩大家的財富來增強他,他也認為自己沒什麼了不起,這樣的人就遠遠超出一般人。”
解讀
這種人有超人的見識,誌在事業,不把自己拴在財富上,做財富的奴隸。這種人和前幾章所講的樂道忘勢的賢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之士以及豪傑之士,都是人中的精英。
原文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譯文
孟子說:“在為使百姓得到安逸的原則下來役使百姓,即使百姓勞苦,也不會怨恨。在想使百姓活卻難以活的原則下殺人,那入雖被殺了,也不會怨恨殺他的人。”
解讀
為政者心裏必須時時裝著百姓,這樣才能得到百姓的真心擁護。勞役、殺人是最容易受到怨恨的兩件事,但你“盡心”了,出發點是為了百姓,為了受刑之人,他們也有良知,怎麼會怨恨你呢?
儒家的民本思想,通過孟子這兩句話,看得很清楚。可是當時各國統治者卻是在為維護自己的權勢而殘酷地奴役百姓,殺害百姓。孟子的良言他們是聽不進去的。
原文
孟子曰:“霸者之民歡虞如也。王者之民嗥嗥如也。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譯文
孟子說:“功業顯著的霸主國家的百姓歡喜快樂。王者國家的百姓心情開闊舒暢。百姓被殺了也不怨恨,得到好處也不認為這是誰的功德。每天都向好的方麵發展,也不知道誰使他如此。聖人經過之處,人們受到感化,留下來的作用更神秘莫測,他的活動上下與天地一致,難道這隻是小小的補益嗎?”
解讀
孟子言治道,首重王霸之分。本章開始以王霸對比,顯示王者的上應天時,下順民心。而霸者憑武力雖能取得一時的勝利,本國百姓也會得到些好處,但由於他違道幹譽,所以必不能長久,最終定會給人民帶來災難。學習本章要參看《公孫醜章句上》第三章原文及其“說解”。
原文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譯文
孟子說:“仁德的言語,不如行仁而獲得的聲譽更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更能得到人民的擁戴。良好的政治,百姓怕它;良好的教育,百姓愛它。良好的政治,得到百姓的財富;良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擁戴。”
解讀
仁德的言語出自仁心,但它不如行仁德確實造福於人民。所以,因此而獲得行仁的聲譽,更能深入人心。有行仁的事功可見,才能獲得聲譽,而行仁見諸事功又可分兩個層次:一是善政,一是善教。同樣是善,而百姓的感受不同。孔子說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改過)。”由此可以看出,善政不如善教。因為善政僅有“民畏之”的效果,“民免而無恥”;而善教可得“民愛之”的歸心,“有恥且格”。善政“得民財”,可以富國強兵;但無論如何也不如善教“得民心”,因為“得民心”可以無敵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