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戰國時代,一般人雖然實行“既葬除喪”,但在上層社會“三年之喪”還有影響。齊宣王主張改革,要縮短喪期,公孫醜提出守孝一年。孟子是主張三年之喪的(見《滕文公章句上》第二章)。他對齊宣王的改革沒有表態。他和孔子一樣,認為關鍵在於人子的本心,所以他告訴公孫醜,說喪期幾年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是“亦教之孝悌而已矣”。
至於“王子母死數月之喪”,按照《儀禮·喪服記》的說法,王子的母親死了,因為父親還健在,王子不但不為母親守孝三年,甚至無服,隻是穿穿麻衣,埋葬以後就要脫掉。師傅為王子請數月之喪,是因王子懷念母親,按禮法想為母親守孝三年辦不到,隻好求師傅為自己請求守孝幾個月,這已經是越禮了。
就孟子最後一句話的口氣看,當時許多人,包括上層社會的人,已經不守孝了。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譯文
孟子說:“君子教育的方式有五種:有像及時雨那樣教化群眾的,有教人提高品德的,有教人成材的,有解答疑問的,還有人雖然不在了,但以流風餘韻為後人所私自學習的。這五種,就是君子教育的方式。”
解讀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其中第三樂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本章孟子提出君子的五種育人方式,這恐怕是他自己學習和教育經驗的總結吧?孟子和孔子一樣,看到政治上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就退而教育後代。可以看出,他生前要以各種方式教育人。“有如時雨化之者”,教育對象就不僅局限於自己的弟子。他死後還想對後代能起到教育作用:“有私淑艾者”。聖人之心,真如日月之明,為人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這五種教育的方式,在《論語》和《孟子》中隨處可見。
原文
公孫醜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譯文
公孫醜說:“道是很高很好的,但學道很難,幾乎像登天一樣,攀登不上去。為什麼不使它變成可以有希望攀登上去而讓人們天天去努力呢?”
孟子說:“手藝高超的木工,不因為拙笨的工人而改變或者廢棄規矩;羿也不因為拙劣的射手而改變拉開弓的標準。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箭,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他在正確道路之中站住,能者就會跟上來。”
解讀
前一章是君子的教育方式,本章是說道有定體,教有成法,教育方式盡管多種多樣,內容卻始終如一。
“中道而立”,是說按道本有的樣子去教,不難不易,“能者從之”。不能因為有人說難,就降低要求。拿“忠恕”來說,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說一個人是“忠”是“恕”,必須以此為準。
原文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譯文
孟子說:“天下王道得行,政治清明,道就在我的活動中體現出來。天下無道,政治黑暗,君子就不惜為道而死。從沒聽說過犧牲道來逢迎王侯的。”
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