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盡心章句下(1)(1 / 3)

原文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公孫醜問曰:“何謂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複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譯文

孟子說:“梁惠王真是不仁啊!仁人是把自己的愛,由他所愛的推及於他所不愛的。不仁的人是把他所不愛的推而及於他所愛的。”

公孫醜問道:“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孟子說:“梁惠王因為爭奪土地,強迫百姓去打仗,使他們的骨肉糜爛在荒野,結果大敗。他要收複土地,怕仍不能取勝,所以又驅使他所愛的子弟去送死。這就叫做把他所不愛的推而及於他所愛的。”

解讀

梁惠王,即魏惠王,在位52年(前370~前319年),即位不久(前361年)就遷都大梁,故又稱粱惠王。其在遷都大粱前後,曾極力圖謀在中原開拓土地,而所用的辦法當然是戰爭。52年間,他不斷地和韓、趙、秦、宋、齊、楚等國發生戰爭。既是戰爭,就有勝有敗,不論勝敗,都要有許多將士為之付出生命,梁惠王甚至把太子也犧牲了。梁惠王二十九年(前341年),齊敗魏於馬陵,俘太子申。第二年,秦魏發生戰爭,魏公子卬被虜。

孟子說:“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即前篇第四十五章所說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不仁者正反倒置,已失掉正常人的心態,在不斷擴張的私欲支配下,良知已不起作用,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連親人都可以豁出去。

本章是承接前篇最後三章之意,說仁人之恩,自內及外;不仁之禍,由疏逮親。

原文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

譯文

孟子說:“《春秋》書所寫的戰爭沒有正義戰爭。但其中,那次戰爭好於這次戰爭是有的。所謂征討是天子討伐諸侯,同等級的國家是不能互相征討的。”

解讀

本章寫出了孟子的曆史觀,他同意《春秋》一書的觀點。《春秋》記錄了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並用春秋筆法加以批判,認為沒有正義戰爭。但孟子認為極少數征討強於那些窮兵黷武的戰爭。例如魯僖公四年(前656年),齊桓公率領諸侯的軍隊打敗蔡國後,接著又去攻打楚國,名義是楚王沒有按時向天子進貢,齊王是以天子的名義來征討的。楚王承認了錯誤,答應以後按時進貢,於是雙方在召陵訂立盟約後退兵。孟子認為這樣的征討稍好一些,就是因為它是打著天子的旗號,另外是沒有動武就退兵了。

諸侯有罪,隻能由天子征討,諸侯之間是不能互相征討的。《春秋》所記都是諸侯間的戰爭,所以春秋無義戰。

原文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譯文

孟子說:“完全相信《書》,還不如沒有《書》。我從《武成》所取的不過是兩三個竹簡而已。仁人是無敢於天下的,拿周武王這樣極為仁德的人去討伐商紂這樣極不仁德的人,怎麼會使血流得甚至把杵漂起來了呢?”

解讀

孟子讀書善於動腦筋,像《尚書》這類曆史文獻書,所記應該是可信的,而孟子卻看出了問題。他以《武城》為例,該篇是記武王伐紂的,上麵寫殺人很多,“流血漂杵”(有的書寫“流血凜鹵”,鹵即盾牌)。孟子懷疑武王伐紂是以至仁伐至不仁,不會遇到劇烈地反抗,自然不會死很多人,為什麼《武成》卻寫“流血漂杵”呢?實際上,紂王敗於牧野是因為自己的軍隊倒戈,互相殘殺,以致“流血漂杵”,並不是武王軍隊殺人過多所致。

孟子的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對讀書人是很好的啟發。

原文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為陳,我善為戰。’大罪也。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南麵而征,北夷怨;東麵而征,西夷怨,曰:‘奚為後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

譯文

孟子說:“有人說:‘我善於布陣,我善於作戰。’這是很大的罪惡。一國國君愛好仁德,那將天下無敵。征討南方,北夷百姓就怨恨;征討東方,西夷百姓就怨恨,都說:‘為什麼把我放在後麵呢?’周武王討伐殷商,兵車三百輛,勇士三千人。武王對殷商的百姓說:‘不要怕,我是來安定你們的,不是與你們為敵的。’百姓聽了就叩頭頓首有如山陵崩頹一樣。征的意思是正,各人都希望端正自己,那又何必要戰爭呢?”

解讀

在戰國時代,善於排兵布陣、善於作戰的兵家是時代的寵兒,而孟子卻判定這種以作戰殺人為業的專家,是很大的罪惡。因為他們使君王迷信武力,因而不能實行仁政,不能以仁義平治天下。

實際上,國君好仁,則可無敵於天下。為什麼仁者無敵?因為仁者永遠站在正義那一邊,也就是永遠站在百姓一邊。試看武王伐紂,出動300輛兵車,勇士3000人,但主要的力量,是來自武王對商朝人民的宣言:“不要害怕,我是來安定你們的,不是與你們為敵的。”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所以武王大軍一到,商朝百姓就頓首叩頭,紂的統治有如山陵崩頹一樣,其勢不可挽回。

最後,孟子給“征”字下了定義:“征之為言正也。”每個人都想端正自己,不想在邪惡中生活。所以,正義之師一到,天下人民就心悅誠服,惟恐大軍不先解放自己。既然實行仁義,又何必要戰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