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一個國家不信任仁德賢能的人,國家就空虛無人了;沒有禮義,上下的關係就會混亂;沒有好的政治,國家的經費就會不夠用。”
解讀
做好這三件事,是治國的良策:一個國家的仁德賢能之士受到信任,人民受到良好的教育、懂禮義,政治上軌道,這樣的國家將於天下無敵。反之,如像孟子所說,則這樣的國家隻有走向滅亡。三件事以信任仁賢為本。一個國家如果不信任仁德賢能的人,禮義和政事便都無從談起。
原文
孟子曰:“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譯文
孟子說:“不行仁道而得到一個國家的,有過這樣的事;不行仁道而得到天下的,卻不曾有過。”
解讀
孟子的意思是,想得到天下就必須實行仁政。這是孟子的主張,也是孟子的理想。這是孟子總結此前的曆史經驗得出的結論。但以後自秦開始,統一天下的,又有幾個是施行仁政的呢?
原文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即潔,祭祀以時,然而旱幹水溢,則變置社稷。”
譯文
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土穀之神為次,君主為輕。所以,得到百姓擁護的就做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就做諸侯,得到諸侯歡心的做大夫。諸侯危害國家,那就改立新君。祭祀用的犧牲都已肥壯,祭品又已潔淨,祭祀都按時舉行,但是如果還遭受旱災水災,那就改立土神穀神。”
解讀
古時,有的人認為一個國家的建立要有百姓、國君和土穀之神。三者之中,國君的權力最大,似乎是一國的中心。還有的人認為國君的權力雖大,但他所以能成為國君是靠天命,具體落到實處,就是靠土神、穀神的保佑。這兩種思想,都沒把百姓放在眼裏,反認為他們是受到國君的恩賜才能活下來。孟子反對上述兩種說法,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一個十夯偉大的論斷,為儒學的民本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儒學的民本思想,肯定了人性的尊嚴,在這一肯定下,國君是為人民而存在,國家也是為人民而存在,人民才是國家的主體,國君行事不能違反人民的利益。
民本思想不同於民主思想。幾千年來,中國是一個君主專製的國家,百姓是被統治者。但儒學的民本思想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鼓舞了人民爭取權利的信心。所以,民本思想是民主思想的基礎。
原文
孟子曰:“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誌;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譯文
孟子說:“聖人,是百代的老師,伯夷、柳下惠就是這樣的人。所以,聽到伯夷風節的人,貪婪的人廉潔起來,懦弱的人意誌都堅強起來了。聽到柳下惠風節的人,刻薄的人厚道起來,胸襟狹小的人也寬容起來了。他們在百代以前發奮自強,百代以下,聽到他們事跡的人無不感動奮發。不是聖人,能夠像這樣嗎?百代以後還有如此巨大的影響,何況親自受到他們教誨的人呢?”
解讀
伯夷是周初的賢者,柳下惠是比孔子約早一百年的魯國賢者,孔子曾多次稱讚他們(見《論語》中《衛靈公》、《季氏》、《微子》三篇)。到了戰國時期,其影響有增無減。本章孟子具體談論了他們的影響,並稱他們為“聖人”,稱他們可為“百世之師”。最後一句,孟子大概是以未能親炙二聖而感到遺憾吧。
本章的意思已見於《萬章章句下》第一章。
原文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譯文
孟子說:“仁,就是人之所以為人之理,人與仁合言之,就是道。”
解讀
仁是人的最本質之性,即人的本心,不仁,就不足以為人。人而能實踐仁,具體說,就是人本著良心、本著仁義禮智去做,即是道;也就是《中庸》所說的“率性之謂道”。
孔子對曾參說:“吾道一以貫之。”(《論語·裏仁》第十五章)本章是孟子對孔子之道所作的解釋,這個解釋符合孔子的本意。
原文
孟子曰:“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
譯文
孟子說:“孔子離開魯國的時候說:‘我們慢慢走吧!’這是離開自己祖國的態度啊!但是在離開齊國的時候,就不等把米淘完、濾幹就走了,這是離開他國的態度。”
解讀
本章的意思已見於《萬章章句下》第一章。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厄於陳、蔡之間,無上下之交也。”
譯文
孟子說:“孔子被困在陳國、蔡國之間,是由於和兩國君臣沒有交往的緣故。”
解讀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60歲離開衛國後,曾“居陳三歲”,待遇雖然不如在衛國,但也說得過去。陳涽公也曾向孔子請教問題,但他與陳國的上下交往不深,與蔡國君臣更無交往。他們都不了解孔子,怕孔子到楚國後譴責他們的罪惡,所以就把孔子一行圍困起來。
原文
貉稽曰:“稽大不理於口。”
孟子曰:“無傷也。士憎茲多口。《詩》雲:‘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慍,亦不殞厥問。’文王也。”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