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曰:“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譯文
孟子說:“諸侯的寶貝有三樣:土地、百姓和政事。以珍珠美玉為寶貝的,禍害一定會臨到他頭上。”
解讀
國君以國家三寶為寶的,國家穩定;不以國家三寶為寶,而隻想獲取珍珠美玉,甚至為了珍珠美玉而出讓國家三寶的,國家就危險了(請參看《離婁章句上》第九章說解)。
原文
盆成括仕於齊,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見殺,門人問曰:“夫子何以知其將見殺?”
曰:“其為人也小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也,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
譯文
盆成括在齊國做官,孟子說:“盆成括會死的。”
盆成括被殺,弟子問道:“老師您怎麼會知道他會被殺?”
孟子說:“他這個人有點小聰明,但不知道君子的大道,而那將足以招致殺身之禍罷了。”
解讀
為什麼小有才就足以招來殺身之禍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他生在亂世,他所在的齊國又是重法不重情。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他自身的原因。春秋末期,可以說是天下無道,孔子就教育弟子們說:“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意思是:國家有道,要說話正直,行為正直;國家無道,要行為正直,說話謙遜。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君子之大道”吧?盆成括生在戰國時期,有點小聰明,但“恃才妄作”,行為不檢點,說話又說別人所不敢說的,以顯示自己的不凡,這就很容易招來殺身之禍。曆史上有小聰明而吃虧的人很不少。
原文
孟子之滕,館於上宮。有業屨於牖上,館人求之弗得。或問之曰:“若是乎從者之廋也?”
曰:“子以是為竊屨來與?”
曰:“殆非也。”
“夫予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譯文
孟子到了滕國,住在上等館舍裏。有一雙沒有織成的草鞋在窗子上不見了。旅館中的人尋找不著。有人就問孟子說:“我們找不著,是跟隨您的人把它藏起來了吧?”
孟子說:“你以為他們是為著偷草鞋而來的嗎?”
旅館中人說:“大概不是的。”
孟子說:“我開設課程,是往者不追,來者不拒。隻要他們懷著學習的心來了,就接受。我的弟子不會拿別人的東西。”
解讀
本章最後一句,各書有出入。朱熹的《孟子集注》是:“殆非也。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這句話好像全是旅館中人說的。這樣一來,那雙草鞋是否是孟子的弟子拿的,也不清楚了。而且,旅館中人不可能說出:“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這樣的話,隻有孟子本人或親近孟子的弟子才能說。
最後這句話是孟子堅決否定旅館中人的懷疑,認為自己弟子是來學習的,不會拿別人的東西。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於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恬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
譯文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不忍心幹的事,把這種不忍心擴充到所忍心幹的事上,就是仁。每個人都有不肯幹的事,把這種不肯幹擴充到肯幹的事上,就是義。人能夠把不想害人的心擴而充之,仁就用不盡了。人能夠把不挖洞跳牆的心擴而充之,義就用不盡了。人能夠把不受輕賤的實際言行擴而充之,那無論到哪裏都合於義了。挖洞跳牆都指什麼說的?一個士人,本不可以同他談論卻去同他談論,這是用言語誘他以便自己取利。本可以同他談論,卻不去同他談論,這是用沉默來誘他以便自己取利。這些,都是屬於挖洞跳牆這一類型的。”
解讀
惻隱之心,羞惡之心,人人皆有,這隻是仁義之端,必須把它擴充,人才能成為仁義之人。怎樣擴充?就是本章所說的“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所不為,迭之於其所為”。
在士人中,常犯所謂穿窬之類的毛病——如“未可以言而言”,“可以言而不言”。但這個毛病人們並不注意,常常認為是一個人的性格,其實都是有取於人的,和穿窬之類沒有區別。因為它隱蔽,所以孟子在這裏特別指出來,要人們擴充其無穿窬之心。
原文
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譯文
孟子說:“言語淺近,意義卻深遠的,是‘善言’。所操持的簡單,效果卻廣大的,是‘善道’。君子的言語,講的雖是常見的事情,可是‘道’就在其中。君子的操守,從修養自己開始,然後去影響別人,從而使天下太平。人的毛病就是放棄自己的田地而去種別人家的田地,要求別人的很重,而自己負擔的卻很輕。”
解讀
孟子開始言“善言”、“善道”,是想說“道”就在我們常見的事情之中。君子的操守,不求深遠,就從自己的修身開始,要嚴格要求自己,找自己的不足,不要專挑別人的毛病,要克服“舍其田而芸人之田”的毛病。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