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經德不回,非以幹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譯文
孟子說:“堯、舜的善言善行,都是出於本性。湯、武的善言善行是經過修身而回複本性的。動作、表情、與人交往都合於禮的,是美德中極高的了。因為人死悲哀而痛哭,不是做給生者看的。依道德行事而不違禮,不是為著謀求官職。言語一定信實,不是為著證明自己的行為端正。君子依法度而行,別無所求,隻是等待命運罷了。”
解讀
君子依法度而行,吉凶禍福,在所不計,雖然不是像堯、舜那樣發自本性,也是像湯、武那樣經過修身而回複了本性。這正像董仲舒所說的:“正其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君子把該做的都做了,不考慮結果,結果如何,那是命運的安排。
原文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誌,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誌,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後車千乘,我得誌,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製也,吾何畏彼哉!”
譯文
孟子說:“向諸侯進言,就得輕視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地位放在眼裏。殿堂高好幾丈,屋簷幾尺寬,我如果得誌,不這樣幹。菜肴滿桌,姬妾幾百,我如果得誌,不這樣幹。飲酒作樂,馳驅田獵,跟隨的車子上千輛,我如果得誌,不這樣幹。他所有的,都是我所不幹的。我所有的,都是古代的製度,那我為什麼要怕他呢?”
解讀
孟子所謂的古之製,即古聖先賢,如上章所說的堯、舜、湯、武以及周公的治國之道,已被聖人孔子作了精深的闡述,孟子得之於心,而且形成自己的“崇仁義賤王霸”理論,所以他很自信地說:“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製也,吾何畏彼哉?”
學習本章,容易誤認為孟子是以一種寒士的傲骨來壓服貴人,其實不是。孟子所建立的是一種有古聖先賢的業績和理論做後盾的絕對自信。有了這種自信,對那些依仗權勢而獲得一時富貴榮華享受的“大人”,豈能放在眼裏!
原文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譯文
孟子說:“修養心性的方法最好是減少物質欲望。他的為人,欲望不多,那本心(仁義善性)縱使有所放失,也不會多。他的為人,欲望很多,那本心(仁義善性)縱使有所保存,也是極少了。”
解讀
物質欲望人人都有,如順其自然,將愈來愈強烈,以致不能自控,這對人的本心(仁義善性)將產生極大的傷害,甚至喪失本心(俗話說喪了良心)。一個人如能知道寡欲的必要,而且努力去寡欲,就證明他的良心已有起碼的覺醒。如真能做到寡欲,擺脫了物質欲望的束縛,本心就會恢複,即使有所放失,也不會多。所以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多欲,(本心)雖有存焉者,寡矣”。學者應當深以為戒。
原文
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醜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
孟子曰:“膾炙哉!”
公孫醜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
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譯文
曾皙喜歡吃羊棗,曾子因而不忍吃羊棗。公孫醜問道:“炒肉末和羊棗比哪一個好吃?”
孟子說:“當然是炒肉末呀!”
公孫醜說:“那為什麼曾子吃炒肉末而不吃羊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