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盡心章句下(3)(2 / 3)

孟子說:“炒肉末是大家都喜歡吃的,羊棗是個別人喜歡吃的。就像父母之名應該避諱,而姓卻不避諱,因為姓是大家相同的,名卻是他獨自一個人的。”

解讀

公孫醜認為,曾子不吃羊棗,是因為羊棗不如炒肉末好吃。所以,曾子的不吃羊棗,並不表明曾子的孝心。孟子糾正了公孫醜的看法,認為曾子就因為他父親曾晳愛吃羊棗,所以自己才不忍心吃,這就足以表明他的孝心。至於吃炒肉末、吃烤鴨、吃燉魚等好吃的東西並不說明什麼問題,因為大家都吃。

原文

萬章問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小子狂簡,進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問何如斯可謂狂矣?”

曰:“如琴張、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矣。”

“何以謂之狂也?”

曰:“其誌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鄉原,德之賊也。’”

曰:“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

曰:“‘何以是嚶嚶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

萬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

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譯文

萬章問道:“孔子在陳國,說:‘何不回去呢?我那些學生們誌大而狂放,進取而不忘本。’孔子在陳國,為什麼思念魯國這些狂放之人?”

孟子說:“孔子說過:‘得不到言行都合乎中庸精神的人與之相交,那一定要同狂放之人和狷介之士相交往了!狂放之人有進取精神,狷介之士絕不肯做壞事。’孔子難道不想中行之士嗎?不能一定得到,所以隻想次一等的了。”

“請問,怎樣的人才能叫狂放之人?”

孟子說:“像琴張、曾皙、牧皮這類人就是孔子所說的狂放之人。”

“為什麼說他們狂呢?”

孟子說:“他們誌大而話也大。嘴裏總是說:‘古人呀!古人呀!’可是一考察他們的行為,卻與他們說的話不相吻合。這種狂放之人又不可以得到,就想和不屑於同不幹不淨的人來往的人交朋友,這就是狷介之士。這又是次一等的。孔子說:‘從我家門口經過卻不進我家,而我卻不感到遺憾的,那隻有好好先生了。好好先生,是賊害道德的人。’”

萬章問:“什麼樣人就可以叫他做好好先生呢?”

孟子說:“好好先生反對狂放的人說:‘為什麼這樣誌大言大呢?說話不考慮能否做到,做事也不考慮自己說過什麼,一張嘴就說:古人呀!古人呀!’又反對狷介之士說:‘又為什麼這樣落落寡合呢?生在這個世界上,為這個世界做事,隻要過得去就行了。’不露自己的真意,四方討好的人就是好好先生。”

萬章說:“全鄉都稱讚他是老好人,他也到處都表現為一個老好人,孔子卻認為他是賊害道德的人,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