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盡心章句下(3)(3 / 3)

孟子說:“這種人,要指摘他卻又舉不出什麼錯誤來,責難他卻也無可責難,他隻是混同於流俗,苟合於汙世,平時好像是忠誠老實,做起事來也好像方正清廉,大家都喜歡他,自己也以為正確,但是與堯、舜之道完全違背,所以說他是‘賊害道德的人’。孔子說:‘厭惡那種外貌相似而內容全非的東西:厭惡狗尾草,怕它把禾苗搞亂了;厭惡花言巧語,怕把義搞亂了;厭惡誇誇其談,怕把信實搞亂了;厭惡鄭國樂曲,怕把雅樂搞亂了;厭惡紫色,怕把大紅色搞亂了;厭惡好好先生,怕把道德搞亂了。’君子隻要回到經常正道就可以了。經常正道不被歪曲,老百姓就會興奮積極;老百姓興奮積極,就沒有邪惡了。”

解讀

本章孟子借著萬章的提問,對孔子說的“鄉原,德之賊也”這句話作了細致的分析與解釋。鄉原這種人,從表麵上看不出什麼毛病,但他們無是無非,心裏缺乏真實,言行不是發自本人的真性情。狂狷之士雖各趨一偏,但他們內裏真實,狂者有理想,敢於進取;狷者有操守,不與不潔之人同流合汙。這兩種人經過教育,可以成為“中行之士。”

據說印度泰戈爾來中國之後,聽了梁漱溟先生對“鄉原”的解釋,才恍然大悟。他說:“我長這麼大,也沒聽說過儒家的這樣的道理,現在聽了梁先生的話,心裏才明白。”他也誤認為表麵老實厚道就算有道德(見《梁漱溟全集》第二卷《朝話》)。

齊國的晏嬰驅逐幕僚高糾,是春秋時期一件有名的事。高糾是齊國的一位名士,連齊景公都想見他。他在晏嬰手下做了三年幕僚,兩人關係十分密切,但還是被辭退了。人們不太理解,晏嬰解釋說:“我就好像一塊彎彎曲曲的木頭,必須用墨鬥來彈,用斧頭來砍,用刨子來刨,隻有這樣,才能成為一件有用的器具。而高糾呢,對我隻會說好話,所以我把他辭退了。”看來高糾是一個典型的“鄉原”。

本章師徒談到了《論語》中的三章,像是孟子給弟子們講《論語》後的討論記錄。

原文

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譯文

孟子說:“由堯、舜到商湯王,經曆了五百多年。像禹、皋陶那些人,是親眼看見堯、舜之道而知道的,像商湯王,是聽人說才知道的。由商湯王到周文王,經曆了五百多年。像伊尹、萊朱那些人,是親眼看見湯王的興起和政績而知道的,像文王,是聽人說才知道的。由文王到孔子,經曆了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那些人,是親眼看見文王的興起和政績而知道的;像孔子,是聽人說才知道的。由孔子一直到今天,經曆了一百多年,離聖人的年代其實並不遠;離聖人的家鄉又如此之近,倘若沒有親見或沒有聞知的人,那聖人之道就沒有人繼承了。”

解讀

本章是《孟子》全書的最後一章,也可以說是全書的總結。台灣淡江大學的王邦雄教授對本章作了精深通透的說解,謹錄在下麵,作為《孟子說解》的結語:

此章孟子不僅更清晰的表白了“承三聖”的心胸懷抱,且再往上推極於堯、舜,道統觀由是漸告形成。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的聖王之道,乃成為中國曆史上一脈相傳的文化傳統。

孟子推尊堯、舜、禹的禪讓,肯定了湯、武的革命,證成文王以百裏的王道,以承接禹、周公、孔子三聖的使命自許,並自謂所願在學孔子等,整部《孟子》的大用心,就在詮釋並貫串這一聖王之道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