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第7章(20_59)(2 / 3)

這時,隻聽見荀息一字一句,非常沉痛地說:“九層之台,造了三年,還沒有完工。三年來,男人不能在田裏耕種,女人不能在家裏紡織,都在這裏搬木頭、運石塊。國庫的金子也快花完了,兵士得不到給養,武器沒有金屬鑄造。鄰國正在計劃乘機侵略我們,這樣下去,國家很快就會滅亡。到那時,大王您將怎麼辦呢?這難道不比棋子上壘雞蛋更危險嗎?”晉靈公聽到這種十分合理又十分可怕的警告,不由得嚇出一身冷汗,意識到了自己幹了一件多麼荒唐的事,犯了多麼嚴重的錯誤,便對荀息說:“建九層之台,是我的過錯。”立即下令停止築台。

荀息把九個棋子一個個疊起來以後,再在上麵放九個雞蛋,不過是想讓晉靈公看見什麼叫“岌岌可危”!然後再以建成九層之台的可怕代價來說服晉靈公。這道理是說的拐了點兒彎,但不拐能行嗎?看看晉靈公的架勢:命人拉開弓,搭上箭,隻要來人一開口勸說,就要被射死。如果荀息不事先醞釀點兒拐彎的提意見方法豈不連命都保不住了?

因此,我們就很有必要學習如何通過藝術和巧妙的方式,把真話說出來,讓對方樂意接受,樂意改正。而且,幾乎所有時候,政治上是沒有“直率”空間的,不懂得處事藝術,莽撞行事就會很危險。即便你對人無敵意,也要注意對方的身份,找準時機,才能提意見。其實,會有一種更好更明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僅僅用意好是不行的,還需采取一種合理可行的方法來做,這樣對雙方都好。直率是應該分場合的,人都是要自尊要麵子的。如果有一個人當眾指出了你的缺點,我真的不相信你會不生氣。

雖然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貴在坦誠、直率。但是,他不隻是直率,而且也有些草率。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樣我們的生活必然會少很多煩惱。委婉的提意見是很難讓對方拒絕的。請試試吧!

4.隔牆有耳,別在背後說人壞話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說別人壞話顯然是一種攻擊行為。盡管一說起攻擊行為,人們馬上會想到暴力等肢體的攻擊行為,其實,運用語言中的“說壞話”也是非常明顯的一種攻擊。比起暴力,人們更傾向於頻繁地使用“說壞話”這種語言性的攻擊武器。任何一種動物,為了自我防衛,或者為了同種之間的競爭和爭鬥,都具有攻擊的本能。在這一點上,人類也具有這種本能和欲望。

在你的身邊,如果有人經常說別人的壞話,即使說的不是你,你會怎麼想?“這個人怎麼誰都看不上……”、“在別人那裏他也一定會說我的壞話的!”、“這個人隻看得到別人的缺點,看不到優點……”、“隻有他自己最‘完美’了吧!”……同樣的,如果你背地裏或是人前說別人的壞話,別人也會對你留下這樣惡劣的印象的。心是明鏡,照出的是自己,我們看別人是什麼,也照出了我們自己。《警世恒言》中說道:“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不被人說。”因此,無論如何,一定不能說別人的壞話。

一般情況下,身邊有不喜歡的人,或者身邊發生了令人生氣的事情,隻要條件允許,人們就會向第三者訴說,即在當事人的背後說“壞話”。譬如,被上司訓斥後窩了一肚子氣的部下,本來是應該直接反駁上司的,但考慮到今後的處境和人際關係,害怕遭到上司的報複,就會失去直接反駁的勇氣。怎麼辦呢?作為心理上的一種替代行為,這個部下就會選擇向第三者訴說,以發泄心理上的不滿。說壞話隻是為了消除心中的不快。盡管事情或者局麵不會因為說了壞話而發生什麼改變,但至少被上司搞壞的心情會因痛快的發泄而產生好轉。不過,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說壞話代表人的行為,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可能就會被人貼上“上司的對頭”的標簽。

職場上,不要說別人的壞話,尤其是不要說原來的供職公司的壞話。很多人,離開原來的公司,都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這其中總是少不了憤憤不平,或者對公司的不滿。於是就開始詆毀原來的公司。很多人在進入新公司的時候,習慣於把原來公司說得非常不好,離職的原因也無外乎:原來的公司怎麼爛,原來的同事怎麼爛。如果這些話讓你的上司和老板聽到了,人家不免會想:“如果未來某一天,你離開了現在的公司,豈不是也要詆毀現在的公司嗎?”這樣一來,誰還敢雇用你呢?如果這樣繼續下去,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已經無路可走,因為在這個圈子裏,你已經得罪了所有的“曾經公司”。

不說同事的壞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也許你對於某些同事的能力看不上,也許你對於某些同事的為人處世看不慣。但是誰又能保證自己的一切都是正確的呢?如果你覺得這樣的同事值得你去幫助,那你中肯地提出來,別人能接受的,能提高的,他會感謝你,如果你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你去溝通,那就不去管他,專心做自己的事情就好,何必去管別人?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最終的責任,你不必背後更多地不齒於別人,那並不能顯示你更高一等。

不要說合作夥伴的壞話。其實每個公司都有或多或少的合作企業,既然是合作夥伴,就一定是有著共同利益的。我們姑且不論這些企業比我們好也罷,歹也罷。隻要合作就是夥伴。而夥伴是應該相互支持的。一個公司與一些大公司合作,自己自然不會很差。相反,如果你覺得和公司合作的其他公司都不好,其實也是在貶低自己的公司。

不要說同行的壞話。雖然同行是冤家,但是我們更應該感謝可敬的競爭對手,他讓我們時時都有危機感,而這危機感是我們進步的階梯。如果有誰對於同行業的其他企業都不屑一顧。那無外乎說明兩點:要麼你所在的行業很爛;要麼你就是夜郎自大,見識不多,是隻井底之蛙。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活法和行事方式,誰也不能說對方的壞話,因為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經常說對手壞話的企業,自己通常是要先失敗的。我們總看別人的缺點,自己隻會沾沾自喜,無法進步,從現在開始我們都努力提高自己,多去看看別人,別的企業的優點,看別人的優點能更好的提高自己,我們追求進步,從點滴開始,從現在開始。

語言是個很棒的工具,能讓人把自己的想法、思維很輕鬆的傳達給對方。但是如果不注意正確使用語言的小技巧,就會傷害對方,甚至傷害自己。

說話要謹記兩個原則——

一是自己討厭聽到的話,就永遠不要對別人說;

二是自己喜歡聽到的話,別人也會喜歡聽到。

經常使用真誠的、讚美的語言,你的心靈也會因此而變得美麗。

5.巧妙運用善意的謊言能換來理解

“謊言”之所以稱為“謊言”,是因為它是虛假的、不真實的、騙人的話語。一個人如果經常有謊言流於口中,並去哄騙他人,久而久之,他便會失去人們的信任。就如同《撒謊的孩子》文中的那個孩子一樣,每天都喊“狼來了”以尋求刺激和開心,而當狼真的來時,他隻有一個人獨自去麵對,自己去承受,再怎麼喊叫也無濟於事,也不會有人再來幫助他。

但是今天,我們談到的“謊言”,還有個定語——善意的,加上了這個限定詞後,謊言的本質也就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善意的謊言”是人們對事物寄托的美好願望,是人們善良心靈的對白,是人們彼此之間相互安慰的一絲暖意,是人們心底裏流露出來的一種柔情……

美國著名作家歐·亨利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裏講述的就是一個善意謊言的故事:當絕望的病人望著凋零衰落的樹葉而淒涼絕望時,充滿愛心的畫家精心勾畫出一片綠葉去裝飾那棵幹枯的生命之樹,從而拯救一段即將熄滅的生命之光。這難道不是“謊言”的極致嗎?

一架運輸機在沙漠裏遇到沙塵暴而迫降,但飛機已經嚴重損毀,無法恢複起飛,通信設備也損壞,與外界通信聯絡中斷。9名乘客和1名駕駛員陷於絕望之中。求生的本能使他們為爭奪有限的幹糧和水而大動幹戈。

緊急關頭,一個臨時搭乘飛機的乘客站了出來說:“大家不要驚慌,我是飛機設計師,隻要大家齊心協力聽我指揮,就可以修好飛機。”這好比一針強心劑,穩定了大家的情緒,他們自覺節省水和幹糧;一切井然有序,大家團結起來和風沙困難作鬥爭。

十幾天過去了,飛機並沒有修好;但有一隊往返沙漠裏的商人駝隊經過這裏,搭救了他們。幾天後,人們才發現,那個臨時乘客根本就不是什麼飛機設計師,他是一個對飛機一無所知的小學教師。有人知道真相後就罵他是個騙子,憤怒地責問他:“大家命都快保不住了,你居然還忍心欺騙我們?”小學教師說:“假如我當時不撒謊,大家能活到現在嗎?”

善意的謊言,體現著情感的細膩和思想的成熟,促使人堅強執著,不由自主地去努力去爭取,最後戰勝脆弱,絕處逢生。

善意的謊言是生活的希望,是沙漠中的綠洲,它有時真的改變了我們生命的軌道。善意的謊言具有神奇的力量,鼓舞你一次再一次地努力,為了心中的夢想絕不輕言放棄。因為未來的道路完全被歡樂的心情照亮,生活因此變得更加美好。

以下是幾個模擬場景,讓我們來看看善意的謊言的魅力吧!

●和長輩在一起吃飯時,長輩夾給你你並不喜歡的菜:

×對不起,我討厭吃這個。

√謝謝,不好意思,我已經吃得很飽啦。

●約會時間到了,對方卻遲到了,其實你心裏很不高興:

×你看看現在都幾點了!

×你遲到了××分鍾……

√沒關係,我也有遲到的時候啊!

√不用介意,你讓女士(男士)久等了,今天要請客哦!

●公司的年會上,同事向你敬酒,盡管你沒有開車來:

×對不起,我今天喝不了……我是開車來的……

√雖然不太會喝,但隻是這麼一點點還是可以的,畢竟這麼高興的日子嘛!

說實話,誰也不會去追究善意的謊言的可信程度。即使聽到善意謊言的人明知道是謊話,也一樣會去努力相信,不會覺得說謊者的虛偽,有時還要從心裏感激呢。

有這樣一個故事:

北美防空聯合司令部一名值班上校,接到了一個孩童誤打給聖誕老人的電話,上校不忍破滅小孩的夢想,就裝做聖誕老人的聲音滿足了孩子的願望。

這善意的謊言,就是給言不由衷套上一層保鮮膜,在不傷害對方的前提下,說一些不含惡意的謊言。

善意的謊言是我們為人處世中常用的手段,它有時也是處理上下級關係的潤滑劑。隻是在運用這一手段時,要注意尺度,更不要違背行業的商業規則和個人的職業道德規範。

善意的謊言,就是在不傷害對方的前提下,為使事情控製在一定範圍和一定程度,來說一些不含惡意的謊言。善意的謊言不僅無礙於誠信,而且還會極大地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和感情,對社會穩定亦有不可磨滅的作用。

6.良藥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

在這社會上行走,離不開與人打交道,也離不開與人交往,同樣也離不開溝通。溝通是連接人與人之間的紐帶,紐帶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人際關係的和諧與否,進而會影響到事業的發展以及人生的幸福。但溝通中難免會遇見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出現僵局、氣氛沉悶、聚會中被當做“透明人”、場麵難堪,這就需要我們用“口才”來化解。

孔子在帶領學生周遊列國的途中,有一次,一匹駕車的馬脫韁跑開,吃了一位農民的莊稼,這個農民就把馬扣住不放。

弟子中,子貢最能說會道,自告奮勇去交涉。子貢講了半天道理,說了不少好話,農民就是不還馬,子貢隻好灰溜溜地回來了……

孔子見狀,笑著說:“拿人家聽不懂的道理去遊說,就好比用高級祭品去供奉野獸,用美妙的音樂去取悅飛鳥,怎麼行得通呢?”於是,要馬夫前去討馬。馬夫走到農民麵前,笑嘻嘻地說:“老兄,你不是在東海種地,我也不是在西海旅行,我們既然碰到一起了,我的馬吃你兩口莊稼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農民聽馬夫這樣說,再看看與自己相同打扮的馬夫,覺得很親切,就十分痛快地把馬還給了他。

溝通是需要講求方法的,這就是我們說的口才。人無須是全才,但至少也要有口才。

愛因斯坦在美國時,有人曾問他:“從紐約到芝加哥,有多少英裏?”

愛因斯坦略一沉吟,從容答道:“你隻要查一下《鐵路指南》就可以了。”

那人又問:“不鏽鋼使用什麼製成的?”

“你查一下《冶金手冊》即可。”

不難看出,這兩個問題愛因斯坦是答不出的。而他的好口才使得他不僅玩了把“幽默”,又維護了自己的顏麵。

人生在世誰能不說話?說話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事。會說話,可以讓你結交更多的知心好友;會說話,可以讓你在職場中遊刃有餘;會說話,可以讓你在商戰中輕鬆取勝;會說話,更會讓你獨具個人魅力。

如果你曾經因為拙劣的談話技巧而失掉朋友,或因為說話不高明而失掉一個顧客,或因為言語不當而錯過一個好機會,或因為口不譯言而惹來一身麻煩,別著急,讓我們來一起探討——怎樣才能做一位“言詞高手”!

多看一些有幽默的小故事,在辦公室休息的時間講給大家聽,同事笑了,就會覺得你比較幽默,比較容易溝通,有什麼事也像朋友一樣向你傾訴了!口才好就等於人緣好。看來這不無道理。好的口才、幽默的言詞,使大家哈哈一笑中親和許多,生疏的感覺一掃而空。從而,能辦的事情盡快辦理,不能辦理的予以通融,也為彼此增加情誼。工作中、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交往中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人,不是所有問題都能順利解決,不是每個人的話都是那麼中聽,遇到棘手問題,碰到“愣頭青”,說話做事讓人心氣不順,僵持在那裏,使人處於困頓難堪當中。這時,如果有個中間人,借著好口才,做個“和事佬兒”,轉移一下注意力,緩解一下情緒,就能讓大家哈哈一笑,大事化孝小事化了。

人人都懂得,“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的道理,可是,換個角度想一想,“良藥”何必“苦口”,“忠言”又何必“逆耳”呢?

在馬來西亞柔佛市的公路旁,有這樣的警告:“閣下,駕駛汽車時速不超過30公裏,可以飽覽本市的美麗景色;超過60公裏,請到法庭做客;超過80公裏,歡迎光臨本市最好的急救醫院;超過100公裏,祝閣下安息!”

這則警告,讀後使司機們備感親切有趣,既使人們提高了警惕,又極富人情味。

《觸龍說趙太後》中的觸龍之所以能夠在眾臣都勸諫無效的情況下,說服趙太後,關鍵在於他的好口才。他可以因勢利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趙太後在“心悅”後“臣服”,最終才達到了說服趙太後的目的。那些魯莽的大臣雖然和觸龍一樣都是為了國家的安危而勸說,但他們采取的方法不對,結果隻能以失敗告終。由此可見,處理同一件事情,說明同一個道理,是不是能說會道,會使結果有天壤之別。

口才好到一定境界,便是應了中國人的那句俗話,叫做: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意思是說話、做事一定要看對象,要區別對待。這句話本來是正確的,但是被很多人誤解了,認為是貶義。其實,這是智者的行為,是對於現代社會科學發展的認可和運用,是有才有德的德才兼備的表現。中國古代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鬼穀子曾經精辟地總結出了這種神奇的說話法則:“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辯,與辯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豪,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於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銳。”“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意思是,與聰明的人說話,須憑見聞廣博;與見聞廣博的人說話,須憑辨析能力;與能言善辯的人說話,要抓住精要;與地位高的人說話,態度要軒昂;與有錢的人說話,言辭要豪爽;與窮人說話,要動之以利;與地位低下的人說話,要謙遜有禮;與勇敢的人說話,不能稍顯怯懦;與愚笨的人說話,可以鋒芒畢露;與上司說話,需用奇特的事打動他;與下屬說話,需用切身利益說服他。

和珅是有名的大貪官,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大貪官首先要是大官,否則就沒有成為大貪官的基矗和珅作為一位落魄八旗子弟的後裔,無親無故,沒有特殊背景,怎麼會得到乾隆皇帝的肯定和寵幸,並最終成為位極人臣的高官呢?其實,和珅30歲不到就身兼數職,均為能決定國家大事的高職位。和珅能夠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他的聰明和刻苦勤奮。但是,我們要弄清楚的是,和珅是怎樣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的呢?在朝廷舉辦的官學之中,和珅是八旗子弟之中極為普通的一名學生,因為熟讀四書五經,和珅才從眾多年輕人之中脫穎而出,被乾隆發現;因為研究通透乾隆的詩詞書法,所以和乾隆交流時沒有絲毫的障礙,乾隆直視和珅為知己;正是因為研究了少數民族的語言,和珅才能夠做許多大官員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才如此得到乾隆的器重。正是因為他對皇帝一言一行的研究、對皇帝喜惡的了解,所以深知該如何說話、怎樣說會博得皇上的歡心。

如果做到見什麼人說什麼話,首先要了解你麵對的是什麼人,然後要想這種人願意聽什麼話,最後你還要會組織語言來表達你要說的話。這樣看起來,說話表達就很遊刃有餘了,就可以把握分寸了。在這一點上,和珅是我們的好榜樣。說話還要分清楚是對事,還是對人;評價、討論、敘述一件事,有很多角度,你說話之前可以考慮從哪個角度出發更能迎合對方的心情,如果幫助不了對方解決事情,那就表達一下理解之意即可。描述、判斷一個人那就更不能多嘴了,無論你是一個什麼身份的人,都要保持低調、淡定的心態去講這個人,無需贅言。

中國有幾位籃球隊員進入了,現在繼續有球員進入。與巴特爾或王誌郅比起來,姚明的技術水平無疑要超出許多,這是姚明能夠立足的根本原因。但是,知情人知道,姚明能很刻苦地學習美語、包括籃球場上的俚語。他很快就可以用英語來回答記者的問題了,在籃球場上也很快就可以和隊友用俚語進行交流。這是姚明受到美國人的認可、隊友認可的重要原因。

說同樣的話,為什麼有的人能得到認可,有的人卻隻能麵對否定?辦同樣的事,為什麼有的人能一帆風順,而有的人屢次碰壁?是因為他們長相出眾、招人喜歡?還是因為他們有過硬的關係?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時當過放牛郎,交了一些窮朋友。稱帝後,他總有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總想找找昔日的朋友敘敘舊。

一天,果然來了一位舊友,被朱元璋引進宮內。那人一坐下便指手畫腳地說:“我主萬歲!皇上還記得嗎?從前你和我都替財主放牛。有一天我在蘆花蕩裏,把偷來的青豆放在瓦罐裏煮。沒等煮熟,大家都搶著吃。你把罐子都打爛了,撒了滿地的青豆,湯都潑在地上了。你隻顧從地上抓豆吃,不小心把草葉送進嘴裏,卡住了喉嚨。還是我的主意,叫你把青菜葉吞下,才把卡在喉頭的草葉咽進肚裏去。”朱元璋聽了他的述說,在百官麵前哭笑不得,為了保住體麵,他把臉一沉厲聲喝道:“哪來的瘋子,替我亂棍打出去!”

這個抱頭竄出的倒黴蛋,去給朱元璋的另一位舊友——昔日的同路放牛娃說了這件事。那個放牛娃抿嘴一笑,說:“你看我去,保得富貴。”於是他大搖大擺走進宮來,一見朱元璋,納頭便拜,然後敘起舊來:“皇上還記得嗎?當年微臣隨著你大駕都騎著青牛去掃蕩蘆州府,打破了罐州城,湯元帥在逃,你卻捉住了豆將軍,紅孩兒擋在了咽喉之地,多虧菜將軍擊退了他。那次戰鬥我們大獲全勝。”朱元璋對舊友吹噓的那場戰爭心知肚明,他把醜事說得含蓄動聽,麵上有光。又想起當年大家饑寒交迫有難同當的情景,心情激動,立即封這位舊友為禦林軍總管。

宮廷之中如此,日常交往中亦然。有口才的人能把平平常常的話題講得引人入勝;嘴笨口拙者即使講的內容很好,聽起來也索然無味。有些建議,有口才的人一說就通過了;無口才的人卻連訴說的對象都沒有。這就是說,好口才是成功的敲門磚,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了好口才,才會有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