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第8章(20_59)(2 / 3)

寒暄的形式多種多樣,以下列舉幾種:

招呼型:

不同於一般人的打招呼,而是將一日未見如隔三秋式的情感注入其中,“好久沒見了,你近來怎樣?”、“多日不見,可把我想壞了!”,等等。交談者可根據不同的場合、環境、對象進行不同的問候。

問候型:

多日未見相互問候,既可問候友人的身體健康、處境、前途等,也可問候其家人的狀況以示關懷。西方人愛說:“嗨!”中國人則愛問:“你氣色不錯”、“去哪兒”、“忙什麼”、“身體怎麼樣”、“在忙什麼呢”等這些貌似提問的話語,並不表明真想知道對方的起居行止,往往隻表達說話人的友好態度,聽話人則把它當成交談的起始語予以回答,或把它當做招呼語不必詳細作答,隻不過是一種交際的媒介。如果用得好,能密切關係,增進友誼。

關切型:

也稱為“關懷型”寒暄。如詢問對方本人、子女、家庭、事業的進娶成敗等以示對對方的關心。例如,“最近身體好嗎?”、“來這裏多長時間了,一切還習慣嗎?”、“最近工作進展如何,還順利嗎?”、“生意好嗎?”……

觸景生情型:

觸景生情型是針對具體的交談場景臨時產生的問候語,比如對方剛做完什麼事、正在做什麼事以及將做什麼事,都可以作為寒暄的話題。如早晨在家門或路上問:“早晨好,上班嗎?”在食堂裏問:“吃過了嗎?”在圖書館或教室裏問:“這麼用功,還在讀書啊?”這種寒暄,隨口而來,自然得體。

誇讚型:

心理學家根據人的天性曾作過如下論斷:能夠使人們在平和的精神狀態中度過幸福人生的最簡單的法則,就是給人以讚美。作為一個社會成員,都需要別人的肯定和承認,需要別人的誠意和讚美。比如,你的同事新穿一件連衣裙,你可以用讚美的語言說:“小張,你穿上這件連衣裙更加漂亮了!”小張會很高興。老李今早刮了胡子,你可以說:“老李越來越年輕了。”老李也會很高興。

當然,以上所提到的寒暄類型,隻是適用於原本相識相知的人們之間的用語,親切具體。初次見麵的寒暄也分幾種類型。

言他型:

這類話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種寒暄方式。特別是陌生人之間見麵,一時難以找到話題,就會說類似於“今天天氣真好”之類的話,可以打破尷尬的場麵。言他型是初次見麵較好的寒暄形式。

攀認型:

在人際交往中,隻要彼此留意,就不難發現雙方有著這樣那樣的“親”、“友”關係,如“同鄉”、“同事”、“同學”甚至遠親等沾親帶故的關係。在初次見麵時,寒暄攀認某種關係,一見如故,立即轉化為建立交往、發展友誼的契機。三國時,魯肅見諸葛亮的第一句話是:“我,子瑜友也。”(子瑜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謹)這短短一句話,就奠定了魯肅與諸葛亮之間的情誼。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攀認型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我出生在武漢,跟您這位武漢人可算得上同鄉啦!”“您是研究藥物的,我愛人在製藥廠工作,咱們可算是近親啊!”“噢,您是北大畢業的,說起來咱們還是校友呢?”這些事例,說明在交際過程中,要善於尋找契機,發掘雙方的共同點,從感情上靠攏對方,是十分重要的。

敬慕型:

這是對初次見麵者尊重、仰慕、熱情有禮的表現,如“久仰大名!”、“您的氣質真好!”要想隨便一些,也可以說:“早聽說過您的大名”、“某某某人經常跟我談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讀過您的大作,獲益匪淺!”、“我聽過您作的報告”,等等。

跟初次見麵的人寒暄,最標準的說法是:“你好”、“很高興能認識您”、“見到您非常榮幸”。比較文雅一些的話,可以說:“久仰”,或者說:“幸會”。

我們所提倡的寒暄要求以“謙語”當先。寒暄語應帶有友好之意,敬重之心。既不容許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用以戲弄對方。牽涉到個人私生活、個人禁忌等方麵的話語,最好別拿出來“獻醜”。熟人之間的寒暄盡可隨意一些,但絕不能涉及人事、涉及他人隱私、涉及收入狀況,為了避免誤解,統一而規範,以“您好”、“忙嗎”為問候語,是最保險的。選擇和諧的、與自身價值融洽為一體的語言是非常必要的。

寒暄語不一定具有實質性內容,而且可長可短,需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而它卻不能不具備簡潔、友好與尊重的特征。寒暄語應當刪繁就簡,不要過於程式化,像寫八股文。例如,兩人初次見麵,一個說:“久聞大名,如雷貫耳,今日得見,三生有幸。”另一個則道:“豈敢,豈敢!”搞得像演出古裝戲一樣,那就是畫蛇添足,大可不必。

另外,寒暄的話還具有非常鮮明的民俗性、地域性的特征。比如,老北京人愛問:“吃了嗎?”其實質意思就是“您好!”若以之問候南方人或外國人,常會被理解為:“要請我吃飯”、“諷刺我不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多管閑事”、“沒話搭話”……從而引起誤會。

有個相聲,說一個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以“吃了麼”這句話與人問候,甚至與剛從公廁出來的熟人也是這樣,結果引起別人的反感。雖然這比較極端,但它正說明了使寒暄語要注意特定的環境。

寒暄能使不相識的人相互認識,使不熟悉的人相互熟悉,使沉悶的氣氛變得活躍。尤其是初次見麵,幾句得體的寒暄會使氣氛變得融洽,有利於順利地進入正式交談。但有一點必須注意的是,使用寒暄語一定要注意特定的對象與環境。

如果你是下級,一定要態度謙遜而恭敬地先問候上司,但是不能隨便問候。比如,不能問領導最近的身體狀況。下屬問上司,旁人聽了都會覺得很奇怪。如果領導有病,大多會諱疾忌醫,不願讓別人知道,更不願讓別人提起;如果沒有病,你這樣問候,似乎是他有病,所以會很不痛快。再比如,也不能問人家老婆孩子怎麼樣。同樣地,那也是上司關切下屬時能夠“寒暄”的。再有,也不能問及上司的朋友的狀況,因為你說不準領導對那些朋友的真實想法。更加不能問的就是人事關係、上層秘密問題,這些是官場上敏感的東西,誰也不敢妄言。那麼,說了這麼多不能問的,想必你一定要問:能說什麼呀?

其實,隻能問候的就是一句話:“領導最近忙吧?”注意!是“吧”而不是“嗎”。一字之差,謬之千裏,一個“吧”和一個“嗎”的區別也很大。前者帶有肯定和巴結的意思,覺得領導一定很忙很累的,似乎問候中有著關心的意思,讓領導覺得你比較貼心。如果用“嗎”,那就含有居高臨下的味道,似乎隨意地詢問,讓領導心中不快。

如果你是上級,那麼遇到下屬的時候,要溫和地微笑致意,不能夠主動“寒暄”。因為那會使自己“掉價”。待下屬問候之後,可以顯得親切地、無比關懷地寒暄幾句:最近怎麼樣,工作忙麼?如果知道下屬的姓氏,一定要加上“辛”,下屬覺得上司日理萬機竟然還認識自己,一定會覺得一股暖流湧遍全身,倍覺親切。如果你還了解對方家庭的一點情況,就可以顯得隨意而關切地問問:“你母親最近身體怎麼樣呀?”“孩子上學怎麼樣呀?”等等。這樣的情形一定會讓下屬感激涕零了。

※點頭

過去,官場上見麵是磕頭,現在職場見麵是點頭了。頭微微向下一動,表示允許、讚成、領會或打招呼。這,便是點頭。“點頭”是我們生活中一個永恒的有趣的風景,隻是大家沒拿它當回事,熟視無睹罷了。

平時上下班途中、走廊裏、電梯上,熟悉、不熟悉的麵孔都很多,對於熟悉的人,彼此握手,寒暄兩句,問問近況,說說天氣,也就過去了。有些似曾相識但又不熟悉的,相處在狹窄的走廊裏、電梯中,沉默不語總不是一個好的處理辦法。但是相互寒暄,似乎又了解不多,問候不當,反而惹來麻煩。一般在這樣的情況下,微笑著輕輕頷首,既是打了招呼,又顯得合理得體。

點頭的學問看似簡單,實際上,也不是人人都會點頭的。

職場上的“點頭學”尤為重要。首先要明確的是,不能點得過於頻繁,顯得自己過於討好領導、巴結領導,隻是顧著去點頭,而不是認真地去聽領導的指示。其次,不能很長時間不點頭,讓領導覺得你似乎不認真,開了小差,並沒有真正注意領導講話。還有就是更不能不點頭。你要是一直不點頭,領導就會覺得你對他有看法,對他的講話存有不同意見,便會影響到領導的講話情緒。

中國人很喜歡以“點頭”來回應對方。別小看“點頭”這個簡單的動作,個中學問很大!中國人的“點頭”有很多含義。點頭不僅代表“我同意”,還可以代表“不認同”、“反諷”,甚至可以代表“我聽到了”而已。

而一樣是“點頭”,究竟代表哪一種意義,這可得憑自己的經驗去判斷。大致說來,越老於世故的人,越讓你難以解讀他的“點頭學”,除非你能持續不斷地追蹤、拜“讀”下去。

※握手

瑪麗·凱化妝品公司創始人瑪麗在當推銷員時,有一次,銷售經理召集他們開會。會議結束時,大家都希望同經理握握手。瑪麗排隊等了3個小時,終於輪到她與經理見麵。經理在同她握手時,甚至連瞧都不瞧她一眼。經理用眼去瞅她身後的隊伍還有多長。善良的瑪麗理解他一定很累。可是,自己也等了3個小時,同樣很累呀!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的瑪麗暗下決心:如果有那麼一天有人排隊等著同自己握手,自己將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對方身上——不管自己多累!

她後來多次站在隊伍的盡頭同數百人握手,常常持續好幾個小時。無論多累,她總是牢記當年自己排那麼長的隊等候同那位銷售經理握手時所受到的冷遇。如有可能,總設法同對方說點親熱話——也許隻是一句,如“我喜歡你的發型”,或“你穿的衣服多好看呢”。她在同每一個人握手時,總是全神貫注,不允許任何事情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

這樣握手,使數百人都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

她的公司就這樣成為了世界上的知名企業。

握手是一種禮節,是人際交往的必備動作,代表著一種友好的情感。在現代商業社會,見麵握手是最基本的禮儀,它貌似簡單,其實承載著豐富的交際信息,你是否明白其中的禮儀細則,能否“正確”地行握手禮呢?

當你跟對方握手時,目光一定要注視對方的眼睛,以表示你的專注和真誠。切不可一麵跟對方握手,又同時東張西望,這樣顯得對對方不尊重;也不要注視對方的其他部位,而降低了對其本人的熱情。

另外,握手是應該有先後順序的。在介紹人的時候,標準化做法是位高者居後,即地位高的人後介紹。握手的標準化做法則恰恰相反,我們稱之為位高者居前。主人、年長者、婦女也應該先伸手。客人、年輕者、身份低的人以及男士見麵先問候,待對方伸出手再握。多人同時握手時,不要交叉,待別人握完後再伸手,握手時要微笑致意。男子與婦女握手時,隻握一下婦女手指部分,軍人戴軍帽與對方握手時,應先行舉手禮,然後再握手。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對握手的學問似懂非懂。見麵握手時要“該出手時才出手”。一般來說,先伸手的一般為長輩、身份較高者、女士、主人等。男人和女人在社交場合見麵的握手禮儀尤其要注意。舉個例子,有兩個人在社交場合見麵,別人介紹這一位是先生,那一位是小姐。那麼兩個人願不願意聊天、願不願意認識、願不願意換名片,都應該是由小姐決定的。小姐若不想認識這個先生,她跟他笑笑:“你好!”寒暄一下就過了。如果先生要上去高攀:“您在哪兒高就啊?給張名片吧!能跟你認識嗎?”那叫做不自覺。但如果此時小姐跟他握手,則說明她接受他了。下麵的話題可能就跟進了:交換名片,留個電話,以後有機會再約一約。切記:如果要握手的話,一般規則是由女性先伸手。當然,假如你是一個女孩子,萬一碰到一個男同誌不太自覺,他先伸手了,也別讓他伸出來的手回不去,否則他會非常尷尬。

但有的時候也會出現尷尬的情況,比如對方可能沒有注意到你伸出去的手,或者根本無意與你握手!在前一種情況下,你隻要微笑著收回你的手就可以了,雖然有點尷尬,但這種情況是每個人都可能碰到的,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後一種情況則讓人不可原諒,在現實生活中也十分少見。但是如果你真的遇到如此無禮的人,不要生氣,有風度地收回你的手吧,因為你不必在意一個不值得交往的人。

“禮”,是以得當的態度和行為來表示對他人的尊敬,是內心的尊重外化於形表,從許許多多的典故裏我們了解到,禮儀禮貌是現代人進入主流社會的一張鍍金名片。對他人沒有足夠的尊重或是對禮儀規範知之甚少都會被人看做“不懂禮數”,所以要想成為一個能夠“以禮服人”的有識之士,真的要好好地學習一下。而寒暄、點頭和握手,便是禮儀課程的重中之重。

4.鼓掌是對他人的鼓勵和肯定

鼓掌,俗稱拍手,可以表示高興、表示歡迎、表示欣賞、表示讚許、表示滿意、表示鼓勵及支持或者感謝。同時,它也是自我振奮的一種方式。但有的時候,它隻是機械的、無意識地拍打,表達的僅僅是對周圍氣氛的一種呼應,而不是大腦的理性思考。這個動作從何時起開始成為人類約定俗成的溝通表達方式已難考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它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人們在溝通中使用的最多的行為語言之一,便是鼓掌。它是如此重要又是如此普通——在一些特定的場合,“鼓掌”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禮儀和程序;如今,它已經成為公眾場合最為常見的集體運動。

鼓掌不但是一種技能,而且還是一門學問。可不是想鼓就能鼓的,也不是不想鼓就能不鼓的,那得看場合、看需要,看誰在台上表演……一句話,在特定場合,作為觀眾的兩隻手掌不完全是屬於你自己的。

日常的活動中,少不了鼓掌。但是,就是這樣僅用雙手合並就這麼一“拍”、看似人人都“精通”的事兒,卻並不像眼睛看到的這麼簡單。不是人人都能去鼓掌,也不是時時、處處都可以鼓掌,更不是人人都懂得如何鼓掌的。鼓掌,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一種象征,有真有假。喝彩的分量和誠意也有大小之分,真誠的鼓舞可以消解誤會,消解嫌疑,消解無所謂的爭執和憤慨。

鼓掌大多發生在一些比較正規的場合。例如,會議中、領導或是嘉賓講話時、演出中,等等。換句話說,鼓掌是“有組織、有紀律”的、有規矩的。軍隊中的鼓掌就是要求非常嚴格的:7下——清脆不拖拉。從一個人是否了解是不是該鼓掌、掌聲大孝時間長短、熱烈與否……這些中就完全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禮儀與修養。因此,一定要注意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大型會議上,人員眾多。

這時你隻不過是眾人中的一個,不會引人注意,那麼是不是該鼓掌、掌聲大孝時間長短、熱烈與否等這些,你盡可以隨心所欲。

第二,如果是小型會議上,與會者不過是十幾個人、甚至幾個人,那麼無論講話者還是領導者都近在咫尺。這個時候,就需要你認真、帶勁兒、用力、真誠地鼓掌,充分表現你對講話者的支持與讚同,以及對領導者的尊敬與愛戴。如果你能夠成為“領掌”的人,那就最好不過了。這種最大程度地給予講話者和領導者支持與肯定的必要的禮儀和程序是最好的製造“好感”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