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表演舞台下的你,作為一名觀眾,更要深諳鼓掌之道。可以鼓得多一些、用力一些,但切記不可喝倒彩。因為那是最無知、最沒有素質的表現。
第四,如果你作為一個領導者,那麼鼓掌就要見好就收。萬萬不可鼓得過於熱烈。那樣的話,即便不給身邊的人留下沒有見過世麵、膚淺不成熟、庸俗無知的印象,也會降低你的威信,被認為是一個官場上修煉不足、不夠深沉、城府不深的人。散淡一些是無妨的,因為畢竟是領導,領導就應該有領導的樣子。這樣說並不是有悖於“平易近人”這一好領導的“準則”的。想象一下,如果國家領導在表彰群眾時,一邊鼓掌一邊點頭哈腰的,這位領導還有什麼威信可言?簡直就是個笑話!所以說,是領導就理所應當地要拿出領導的樣子。這樣才能贏得手下的信任與尊重。領導者正確的鼓掌方法是:節奏偏慢一些,既不鼓得很響、也不要不響,時間不可以太長、但不能隻有兩三下,眼醞笑意,目露慈善,目光要在掃視大家後盯住演講者,頻率要低,雙手有力、有節奏地相互拍擊。這樣鼓掌的領導既不失威信,又贏得了尊重。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第五,如果是普通的在職人員,那麼鼓掌就與領導方法截然相反:節奏要快,掌聲要響,時間要長,頻率要高,雙手要用力,眼中最好能流露出那種“難以掩飾”的尊重崇敬、擁護愛戴、欣賞折服的眼光……越是人少範圍孝越是在領導眼皮低下,越是要顯得無比熱烈,越是要將自己的忠誠表露無餘!就算你恨透了眼前的這位發言者、鄙視透了你的領導,也要把這表麵的功夫做得天衣無縫。得罪領導,對你來說,隻是百害而無一利……為什麼?因為,這就是職常哪有寄人籬下卻不低頭的道理?
曾經聽到過來自《京華時報》上的一則笑話。
女兒喜歡聽故事,我們時常告訴她,聽完故事要鼓掌。
昨天晚上,我剛講一個故事,女兒問:“媽媽,故事講完了嗎?”我說還沒講完呢。女兒聽得非常認真,過了一會兒,又問:“媽媽,講完了嗎?”我說快講完了。女兒不吱聲了。
又過一會兒,故事仍未講完,女兒已急不可待,再問:“媽媽,故事講完沒有呀?”我說:“你急什麼呀?是不是不感興趣?如果不想聽了,那麼我的故事就算講完了。”隻見女兒終於一身輕鬆,高興地鼓起掌來。
這則笑話很簡單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都是需要掌聲的。
在人生的舞台上,誰不希望自己的演出得到喝彩?鼓掌的場麵是壯觀的,是熱烈的和誠摯的。人們不用華美的詞句去謳歌它,它自然會光芒四射。掌聲,是一種尊重,是一種鼓勵,它會使人產生一種無窮無盡的力量,會真正使人有一種尊嚴和自我永遠向上的信心,同時,掌聲也是對一個人的生命的鼓勵和肯定。
曾經在中央電視台的節目中有一個場麵很讓人感動:有一家知名企業在中央電視台舉辦招聘,三位求職者為海外經理一職展開激烈的角逐。由於職位隻有一個,大家都顯得很緊張。其中有一位求職者當競爭對手說到精彩處時,竟然情不自禁地為之鼓掌,引得現場觀眾和評委們也跟著鼓起掌來。有人為這位年輕人的氣度折服,斷定他一定會中眩果然,節目進行到最後,企業代表和評委們一致決定把聘書發給這位善於為別人鼓掌的年輕人。
掌聲送給別人,不是在阿諛奉承,更不是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實際上是在鼓勵自己。如果沒有正常的心態,就不可能正確看待別人的能耐。
三國名將周瑜,少年英俊,儒雅而多謀善斷。20多歲便當起了東吳的主帥。但他心胸狹窄,氣量很小,剛愎狹隘,驕而好勝,不能容人。赤壁之戰,他抗曹操最堅決,但又極力與諸葛亮暗鬥,表現出他複雜的心理狀態。他對才能勝於他的諸葛亮始終耿耿於懷,多次暗藏殺機,要下毒手,而每次又都事與願違,弄巧成拙,弄了個“賠了夫人又折兵”。他禁受不住失敗的打擊,終於在多次氣憤之後,被劍所致的傷口迸裂,含恨死去。臨終前,他還怨恨老天不公平:“既生瑜,何生亮!”
心態健康的人應該知道,為別人鼓掌,其實也是在給自己加油,能夠看到別人身上的閃光之處的人才更有可能接近成功!
鼓掌,在很多時候是在展現自己的素質和修養。人生處處是學問。鼓掌事小,事關者大。別吝惜掌聲,為別人喝彩,更為自己!
5.不同場合時,走路也要用點“心計”
有人講,人的一生就都應是在行走。這樣一想,確實是這個道理。但是,芸芸眾生,絕大部分還是和敲鍾和尚一樣,不能意識到腳下始終有一條路而下意識地邁著步伐。
每個人呱呱墜地,首先學習的就是說話和走路。人人都知道說話的學問很大,卻通常忽略了同樣重要的走路。
每一年每一天,世界各地的國家以及地方各級都有重要的會議召開,領導人魚貫而出,或鼓著掌、或點著頭、或揮著手、或信心十足、或微笑示意……表麵看似乎是輕鬆隨意、漫不經心的,然而誰走在前、誰走在後,誰走在左、誰走在右,誰比誰快幾步,這裏的學問很深,不能因為你身材魁梧、腿長步大,就可以大步流星、跑到前麵;前麵的人就算是“三寸金蓮”、半天一步,後邊的人也要小步跟隨,亦步亦趨。
難道人進入“社會”這個大課堂,我們就連道兒也不會走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裏要說的是,怎樣把道兒走好。這就涉及了走路的心計。
走路都有心計?也許朋友們對此會感到奇怪:這未免也太牽強附會了吧?學走路不過是咿呀學語的嬰兒的事情,對於我們成人,還有不會走路的嗎?回答是肯定的。即便我們中間的許多人會走路,但隨著時間、地點的變化,自覺或不自覺地忘記了走路。他們剛開始是不想走,後來是不能走,最後慢慢就變得不會走路了。
學走路,首先要明白什麼是“路”。魯迅先生說過,“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謂走路,顧名思義,就是直立在路上行走。走路,並不是一件小事。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著書立說,提出了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會直立行走和用手勞動的著名論斷。在漫漫的曆史長河中,是我們人類的祖先直立行走於天地之間,辛勤勞作,才創造了燦爛的文明。
社會是個大戲台。這個台子上的人多了去了,形形色色。台麵上唱的唱、跳的跳、走的走、笑的笑。沒人能從社會——這個大戲台上結束演出。你的“道行”到底有多深,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即可通曉。是的,走路也是有心計的,從一個人走路的姿勢就可以看出他的性格。走路跟年齡、性別、性格、心情甚至人生觀、價值觀都有很大聯係。由走路就可以對一個人稍加分析:昂頭走路的人性格開朗,低頭走路的人心計多。從步長就能看身高,步長與身高成正比;從步頻就可以看性格和心情,同一個人,開心和難過時的步頻一般不會相同;大街上一溜小跑的肯定是有急事,悠哉遊哉的那是遛彎兒或逛街;走路時的小動作能看出一點他(她)的心理狀態……一言一行,學問萬千。還真別說,走路也是頗為講究的。我們也是可以靠走路來向身邊的人傳達信息的。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隻要你是社會中的一員,那麼就必須學會“走路”。作為一名普通職員,在上級領導前來檢查工作的時候,你要跟隨其身後,既不能緊貼、也不能落得過遠。自己千萬不能腆著肚子、踱著步子、氣勢軒昂,那樣就會搶了領導的風頭和氣派。也不能由著“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態遠離領導,在旁邊無所事事。自己要時刻準備著當領導轉頭詢問情況的時候,就能夠湊上去答話。要伴隨領導左右,走得殷勤,走得小心翼翼:領導大步流星,自己就碎步跟上;領導悠哉緩步,自己就要顯得謹慎謙恭、身體前弓。總而言之,就像你怎麼走、快慢曲直,完全取決於領導。要走出對領導的尊敬和擁戴之情,走得不爭風頭,不搶鏡頭,不擋光芒。
如果作為領導的你要到基層去檢查工作,那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走路。要走出氣勢,走出架子,走出信心。在寬闊的場地上要大步流星,擺動雙臂快速前行,顯得負責任又幹練;在車間或是田間,要走得緩慢而耐心,走的同時還要多看、多聽、多問、多微笑,顯得自己認真細致和一絲不苟。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和群眾或員工寒暄幾句、拉拉家常,即贏得愛戴又了解了情況。另外,還要多走走山路、多轉轉羊腸小道,配上一些感人肺腑的感慨話語,顯得自己親民愛民,時刻把群眾冷暖記在心間。
平時的走路依舊不能不重視。走路時最好不要頻繁回頭,更不能東張西望,因為,那樣會顯得你閑散。也不能走得過於快速,那樣顯得不莊重、不成熟。
我們每天都在走路。我們麵前的路有千萬條。會走這條路,不見得明白另一條的學問。走路的經驗重要,但迷信經驗又很危險。學走路,還要識路。比如官路、學路、商路等。每條路有每條路的特點,每條路有每條路的竅門,因此要走好每條路就要時時關注腳下的路。走上一條路,就要守一條路的規矩。看清各種紅綠燈的限製,紅燈停、綠燈行,這是不變的真理。市場經濟環境下,每條路上都有誘惑,每個路段都有岔道。特別在官路上,風險高,速度快,不一小心就會忘乎所以,利欲熏心;現在的商路上,荊棘叢生,迷霧重重,也需要特別地在意。至於其他地方,大路小道,各有各的說道,要走得自在坦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實今天看到自己不會走路並不是什麼壞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亡羊補牢,猶未晚也。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夠在今後的路上走得平穩、走得優雅,走向正確的仕途。
6.知曉他人行為舉止有“心計”
(1)輕易點頭是想拒絕你的要求。
當我們向別人提一個要求時,對方還沒聽完就說自己“知道了”,其實最後並沒有幫助你。心理學告訴我們,當一個對你的性格、目的所知不多的人,對你的請求顯示出聞一知十的態度,通常是不想讓你繼續說下去。我們試想,當我們要幫助一個人時,總是有耐心地聽他講完,然後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來決定該怎樣做。
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的解釋就是要麼他不願意幫助,但隻是出於禮貌而不采取直接拒絕你的辦法;要麼他沒有聽懂你的意思,而他隻能用這種方法來表示聽懂了。
所以,當你聽到對方輕易答應時,不要被這種現象所迷惑,而認為他是個非常熱情的人,其實,這時候你要知道,你的目的沒有達到,要清楚該改變一下方式了。
(2)不斷向你提問是為了阻止你的提問。
當與人接觸時,如果對方不斷地問你問題,並且不給你提問的機會,你要知道,他可能有某件羞於讓人知道或怕別人提及的事。
有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人到心理谘詢中心求助,因為他現在非常擔心別人問他的工作情況。他以前的職位讓人羨慕不已,而如今換了一個公認的“瘦差”,心中有一種強烈的失落感。整天擔心別人問及他的事,如果與人接觸,隻好變得很熱情,不斷地問對方現在情況怎樣,目的隻有一個,不給別人問自己情況的機會。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並不是所有的健談都是想積極地表現自我,或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或是純粹想開口講話,或是善辯的表現,有時僅僅是為了阻止話題的繼續展開或掩飾自己尷尬而施放出來的煙幕彈。如果你不能認識到這一點,可能會給別人帶來不愉快。
記住,當與你交往的人突然間變得健談起來,或者不斷地向你提出問題時,你就不要問對方的事了,該是換話題的時候了,否則,你會成為不受對方歡迎的人。
(3)談話速度加快可能是由於心中的不安。
說話速度往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氣質。如果在平時說話速度就快,可能是能說會道的表現,但是,如果平時說話速度不快,而此時速度突然加快,則反映出他現在的心態有不安感或有緊張感。
社會心理學家曾發現一種有趣的現象:一個男人在外拈花惹草後,如果他覺得這可能會對不起他的老婆,他往往會突然對妻子滔滔不絕地說許多話。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在深層的心理有不安感時,說話速度都會快得異乎尋常,其目的就是自欺欺人,緩和內心的不安與恐懼。
一次,某學校的教導主任去檢查學生紀律,發現有學生自行離開實習崗位,教導主任就請那些在崗的學生轉話給離崗的學生,要他們去她的辦公室。這些同學來了以後,教導主任發現了一個相同的現象,就是他們跟她講話的時候,語速都很快。由此她知道,這些學生們是害怕被處分,心中不安,希望她能夠原諒他們。
(4)過分熱情是表示拒絕的信號。
對人熱情本來是美德,但如果一個人對你過分地熱情,你可要注意,他可能要拒絕你的要求或建議。在心理學上有一種防衛機製,我們稱之為“反向形成”,意思是指想法和行動有相反的表現。比如一個人對一個異性感興趣,但可能對他(她)特別地冷淡;對一個人特別地憎恨,但表現出特別地友好。
有這樣一個事例:
小李有一位推銷保險的朋友,要他買一份保險,但是他已享受國家的有關政策,所以買保險對他來說是多餘的。但這位朋友與小李關係很好,如果拒絕對方,可能會覺得特別不好意思。為了不讓朋友感到難過和自己尷尬,他表現出特別的客氣,還拿出了一份非常有價值的禮品送給他。目的就是一個,為了掩飾不買保險的尷尬心理。
如果我們不能了解這種心理現象,以為自己被對方所接受,那就大錯特錯了。為了試探對方的熱情是真誠,還是演戲,有時要不露聲色的改變話題進行觀察。
(5)表現粗魯無禮的人可能沒有自信。
當一個人不自信時,會出現兩種反應:回避社交或者用粗魯的方式拒絕你對他的了解。
一次,一批學員外出進行自信心訓練,訓練項目要求學員把一些資料給路人。但很快一些學員就說:“當我非常禮貌地把資料給他們時,有些人連頭都不回,也不正眼看我們一眼,有些甚至把資料扔掉,弄得我很不好意思。”其實,出現這種現象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些人自己心中沒有安全感。他們或許在想:這些東西給我們幹什麼呢?是不是誘我上鉤?還是不搭訕為妙,要不太麻煩了。我們自己有時候走在路上碰到這些事,可能也會這樣做。
在生活中,凡是越自信的人,越有本領的人,對人越是謙虛;而那些自卑者,可能會很狂妄自大、粗魯無禮。與這些人接觸,首先要明確你比他更有自信,但是要采取更加謙虛的態度,讓對方的這種不安全感消失,那麼社交就容易成功了。
八、拓寬思路征服考官的“心計”
※本章主要內容※
1.該不該在麵試的時候“套近乎”是一個問題
2.你的任務是把自己“推銷出去”
3.學會揚長避短,別讓你的缺點暴露無遺
4.在麵試時多多提問,表示你對工作的熱情
5.用幽默融洽麵試氣氛
6.教你如何成功通過麵試
7.無懈可擊,完美收場
www.biqi.me比奇中文網一直在為提高閱讀體驗而努力,喜歡請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