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古代教育內容的倫理道德(1)(2 / 3)

總之,我們要積極的繼承古代傳統行政思想中科學的有益的成分,並發展成現代行政思想,促進當前進行的行政改革乃至整個政治文明建設健康順利發展。

二、古代教育觀念和素質教育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教育起源於勞動或勞動過程中所產生的需要,認為教育範疇是曆史性與階級性的統一。

我國自古以來注重辦學,重視教育。據史料記載,我國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孟子》裏說夏、商、周“設癢、序、學、校以教之,癢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癮曰序,周曰癢,學則三代共養之,皆所以明人倫也”,這裏不僅記載了我國古代學校教育起源的情況,而且較為詳細地介紹了當時教育的內容和宗旨。到了春秋末期,一位大教育家的出現,他的理論與實踐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教育體係的基礎,這位大教育家就是孔子。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教育的發展發生了及其深刻的影響。他從探討人的本性入手,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也就是說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個性的差異主要是後天形成的,所以孔子特別注重後天的教育工作,打破了奴隸社會“學在官府”,隻允許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麵,使平民的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機會,並向能把人培養成“賢人”和“君子”的方向上發展。孔子的教學綱領是“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基本科目是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孔子晚年編訂和整理了《詩經》《尚書》《禮》《易》《春秋》五部書,也就是後來的儒家“五經”。這五部書不僅作為儒家思想的經典著作,更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製度下天下士子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孔子的教學思想是承認先天差異,但更強調“學而知之”。孔子在教學方法上重視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啟發誘導,故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南宋理學家朱熹曾注此句,“憤者心求通而未得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意思是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務必使教學的內容與方法適合學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準備條件,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求知欲。

到了戰國末期,我國出現了一部名為《學記》的教育文獻,該文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論著。《學記》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係。《學記》設計了從基層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體製,提出了嚴密的視導和考試製度;《學記》提出了教學相長的辯證關係和“師嚴然後道尊”的教師觀。要求“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即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臧息相輔。在教學方麵,《學記》反對死記硬背,主張啟發式教學,“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主張開導學生,但不要牽著學生走;對學生提出比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學生灰心;指出解決問題的途徑,但不能提供現成的答案。《學記》主張教學要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學不躐等”即循序漸進。這些原則和方法都已達到了很高的認識水平。

除此以外,漢代的董仲舒,唐代的韓愈,明代的王陽明,清代的王夫之等許多中國古代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都有豐富的教育實踐和精辟的教育見解。但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中國古代眾多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仍有不足之處。

隨著曆史的變遷,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當前我們提倡規範辦學是符合當代國家和民族發展的要求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決定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這一點由工業革命後歐美發達國家普遍重視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可以看出,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對國民教育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日本經濟的騰飛和戰後整個日本的崛起。我國自1979年年底恢複高考製度以來,長期采用應試教育、“填鴨式”教學,教育的一切似乎隻為了高考試卷上的分數的多少,這些造成了當代中國教育層麵的特殊的也可以稱之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如清華大學的劉海洋事件,五花八門“才藝班”“補習班”等特有的社會現象的出現,足以證明我們當前的教育事業所麵臨的緊迫性。那麼我們如何開展規範辦學、實施素質教育呢?筆者認為,空頭理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實踐中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針對業已出現的問題,參考曆史經驗,尤其是中國幾千年教育層麵上的正確經驗,合理地從事我們社會主義教育事業。

首先,我們要認清形勢。規範辦學行為及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迫切需要。曾長期居於中國思想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向來重視教育,例如“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等儒家經典名句,體現了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規範辦學,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其次,我們所提倡的規範辦學,必須要針對社會實際,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明代王守仁在《傳習錄》裏提出“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耳”,南宋陸遊認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再次,我們提倡規範辦學、素質教育,目的就是培養全麵的,高素質的人才。現在社會上流傳一句話,“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可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學記》裏麵也有這樣的觀點,“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等。

最後,在推進基礎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始終要把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減輕學生過重負擔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和緊迫任務來抓。當前,學生課業負擔過重,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害怕寒暑假,渴望能有“星期八”,這就從側麵反襯出我們在實施規範辦學時必須從學生的本身出發。《禮記》中倡導“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南宋朱熹在其《讀書之要》中更提出了“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這些都點出了從事教育事業要遵從教學規律,不能主觀臆斷,強迫學生學習。

規範中小學辦學行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麵對挑戰,我們隻有從容地應戰。因為打好這一仗,不僅關係到我們國家的興盛,更關係到我們這個民族的偉大複興。

三、從古代小說看中國古代貴族教育

在大家的印象裏,貴族的日子是很逍遙的,吃喝玩樂,無所事事,賽過神仙。真的是如此嗎?

其實不是。貴族子女是負有家族使命和責任的。而且,由於被賦予了使命和責任,他們的生存壓力很大。因此,那些所謂的貴族子女,其實是很辛苦的。而且,其辛苦程度,並不亞於現在當下中國的獨子——小太陽小皇帝們。

《紅樓夢》中賈府關於賈元春、賈寶玉和賈珠的培養,就足以讓我們看出貴族教育的殘酷性來。

首先,我們來看賈元春的教育。

作為貴族家庭的女孩子,賈元春的教育很明顯是偏重於道德修養的。我們千萬不要忘記賈元春判詞裏有一句話“二十年來辨是非”,這裏說的就是賈元春一生孜孜不懈於道德修養。而她也由此得以入選宮中,並成功晉升“賢德妃”。這種道德修養,其實是很壓抑人的。這種道德修養,所要麵對的環境就是賈元春所謂的“見不得人”的環境。其境遇之壓抑,之殘酷,之淒慘,讓人心膽俱寒。

其次,我們來看看賈寶玉的教育。

關於賈寶玉的教育,就說得很具體了。

後來添了寶玉,賈妃乃長姊,寶玉為幼弟,賈妃念母年將邁,始得此弟,是以獨愛憐之。且同侍賈母,刻不相離。那寶玉未入學之先,三四歲時,已得元妃口傳教授了幾本書,識了數千字在腹中。

我相信大家讀到這段文字,會不會觸目驚心呀?賈寶玉還算是在父母眼中不讀書、不長進的家夥了,可是,才三四歲,就認得數千字,讀得幾部書了。我們不妨想想,現在的孩子三四歲時認得幾個字,能讀幾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