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綏德漫步(2 / 2)

身於夢幻中,尋覓革命先驅者的蹤跡,體察他們的故園人的音容笑貌和心靈世界,打問他們生活的酸辣苦甜和柳暗花明的變遷。

過了橋,我們便穿行在萬頭攢動的集市上了。宛如高原低低飛動的白雲降臨,滿街白色的帳子翻飛著,鼓滿河川裏吹來的風,發出啪啪的聲響。暖暖的秋陽有些昏黃了。塗抹在帳子上,塗抹在每一張閃著油汗光亮的臉上。這是一張張有著紅白相襯的顏色,有著端直鼻梁的嵌著明亮眼睛的臉。老年人皺紋縱橫,青年漢子俊朗,女子婆姨則顯得健美而俏麗。他們在用濁重的口音商談買賣,打著問候,時而闊聲開懷大笑,給人一種富有銳氣而又朗潤的美感。

集市上,除菜蔬外,即是瓜果。甜瓜多是黃虎紋皮,香脆粘甜,皮厚籽少。西瓜則多是綠虎紋皮,紅的黃的瓜瓤,黑的飽滿滑潤的瓜籽,皮則薄而軟。這裏的瓜籽兒,美味可口,價錢低廉,算是一大特產。果子也多,其蘋果紅潤,葡萄晶瑩,早上市的棗兒紅中帶白,一片新鮮清麗。肉架子上多是羊肉,邊宰邊賣,肉賣完了,身後晾的羊皮還冒著熱氣。小吃攤上,更是紅火。有羊肉餃子,本地有叫扁食的,要吃便下鍋,調有辣子醋水。有羊肉餡餅,棗兒餡餅,還有油烙餅,大都印有喜字紋飾。蕎麵碗砣看去黑巴巴的,說要一碗,賣主女子便削成片,調上羊肝湯和蒜泥遞過,吃來別有滋味。油炸軟糜子糕黃亮,麥麵饃饃饃雪白,旁邊就是賣湯麵條的擔兒,一角錢一碗,配有各種小菜。聽本地人說,如此豐盛多樣的小吃,也是綏德城多年所不見的。趕集來的莊稼人,不知是腰包裏有幾個錢,還是見街麵上要買的吃的東西多了,一往苦澀的愁紋裏已嵌上了由衷的微笑。

向導告訴說,如果要是在正月裏來,那才有熱鬧看的。民間的秧歌,鬧得驚天動地,直扭得能把整個綏德城抬起來。這一帶簡直是個民間音樂的寶庫,可以說是陝北民歌的中心和

策源地。“提起個家來家有名,家住在綏德三十裏鋪村。四妹子和了個三哥哥,他是我的知心人……”是那麼充滿情趣!一年四季,全國的不少音樂和美術工作者都喜歡來這裏采風,繪畫,搞創作。人物肖像,村舍山水,風俗鄉情,具有陝北高原特征的藝術素材,都深藏在這綏德城數十裏內外。往南的黃陵、洛川一帶,僅從地方口音就接近於關中渭北的特點,往北的榆林、定邊一帶,隻須聽聽一些地名,就已具有了不少草原和異族的情調。可見綏

德上下,便是陝北高原風情的得天獨厚之地了。

自古以來,這裏就有著璀燦的文化藝術。那些珍奇的文化遺產,便可以窺見一班。綏德城周圍,出土過新石器時代的石棒、石斧、玉幣、玉鎖、陶杯和商周青銅器,如饕餮紋壺、雙耳篡、博山爐、铖等珍貴文物。這裏出土的東漢墓畫像石,具有其特殊意義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革命遺址和文物,以及革命鬥爭的傳奇故事,更是遍及這裏的村莊農舍,石巷土窯。

桔紅色的晚霞沉落了,河麵上蕩起微帶寒意的霧嵐。漸漸地,街市退潮了。趕集的人們吆著毛驢,滿載喜悅地歸去了。可小吃的攤販仍不肯散去,點起了盞盞星星般的馬燈,夜市又開張了。

我漫步在無定河邊,聽著滔滔的水聲,收攏不住奔馳的情思。夜聲裏,似有扶蘇的嗚咽,似有唐代詩人陳陶的千古絕句在長吟:“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那是淒迷悲壯的前天,已隨河水流逝了。那《三十裏鋪》裏唱的歌:“三哥哥當兵坡坡裏下,四妹妹鹼畔上灰格塌塌。有心上前說上一句話,又怕人笑話……”也已是昨天的歌了,卻也在陶冶著今天高原兒女們的性情和愛戀。明天的《塞上曲》,正在這塊土地上孕育著,將伴著磅礴

的日出,從無定河上湧流而來。

嗬,我留連忘返的綏德城!

《散文》一九八二年第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