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父母要避免那些不良的語言信息進入孩子的大腦。由於年齡小的孩子通常是毫無選擇地接受各種信息,所以父母不要跟孩子說“飯飯”“菜菜”等疊字。在生活中,一些父母怕孩子聽不清楚或聽不懂自己的話,而經常用疊字、短語跟孩子交流,比如“吃飯飯”“寶寶該睡覺覺了”。其實,他們這種怕嬰兒不理解成人語言的擔憂是一個誤區。嬰兒雖小,但學習能力和聽覺能力是很強的,他能聽明白父母的語言,隻是暫時還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而已。當媽媽總是衝他微笑,對他說:“寶寶,我是媽媽。”時間一長,這個信息就儲存在了他的腦子裏。隨著他的智力發育,再經過幾十次的語言重複,他就明白,原來這就是媽媽。1歲左右,他可能就會叫“媽媽”了;當有人對他說:“寶寶,你的球呢?”他會轉身去找,說明他已經明白了話的意思。孩子是從與成人語言交流中學習說話的,要讓孩子學習正確的發音,大人就必須用正常的方式來說話與表達。2歲後的孩子,父母應多鼓勵他說完整的句子,比如“我想吃飯”,而不是簡單地說“吃飯”。他會說話時就能說完整的話,甚至很長的句子。家長越早有意識地這樣訓練孩子,對孩子智力的發展越有益。
在兒童的多元智力中,語言智力被列入第一智力,是兒童智力和社交能力發展的核心因素,父母對孩子兒童語言的訓練和發展應該予以特別重視。兒童語言的發展有一定的階段性,一般都會經曆用單詞表達多種意思的階段、多個詞句表達同樣意思的階段、說出完整句子的階段。父母對孩子進行語言教育時,就應該了解和適應這一規律。
1歲左右的寶寶,語言處於單詞句階段,比如“樹”“狗”等一些單字。他們經常發出一些重疊的詞,如“抱抱”“打打”等,這樣的說話方式被稱為“兒語”。孩子還會結合身體動作、表情來表達他的願望,說“抱抱”時,就張開雙臂麵向媽媽,表示要媽媽抱。孩子之所以說“兒語”,是因為發音器官尚未發育完善,所以主要的表達方式是重疊的單音或短語。雖然剛剛學說話的孩子說出正確的詞彙很困難,但為了從長遠著想,父母還應該讓孩子從嬰兒期就學習正確的語言。
1歲半左右的寶寶能用兩三個詞組合在一起,表達意思。開始時,他能把兩個詞重疊在一起,如“吃飯飯”“媽媽抱”。這樣的說話方式也屬於“兒語”。在這個階段,孩子用“兒語”是因為其語言發展限製了他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長因此以為孩子隻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覺得孩子的這種表達很有趣,於是不由自主地學著孩子的樣,用同樣的語言與孩子對話。父母的這種做法很可能會拖後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階段。
快到2歲時,孩子開始說簡單的句子,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說出“媽媽抱寶寶”“寶寶吃飯飯”等,孩子還會說長一點兒的句子了,如“公園裏有好大的樹”“門前有一隻小狗”等。父母可以在孩子已經弄懂這些短句的基礎上,再加入一些新詞彙來延伸聯結出更長的句子,讓孩子學會說比較複雜的句子。
通過對上述規律的了解,父母在教孩子說話的時候,要根據孩子的具體階段和情況進行。對2歲以前的孩子說話,句子一定要短而完整。這階段的孩子對語言的反應較慢,他先把對方說的話存儲在大腦中,再去回味理解。如果對孩子使用長句子,孩子很可能理解不了。同時說話的語速一定要慢,把每一個字都說清楚,這樣孩子的思維才跟得上。如果一定要說較長的句子,最好能配合明顯易懂的動作,將句子分成幾段,清楚地說給孩子聽,這樣孩子理解起來才會更加容易。對2歲以上的孩子,父母可以盡量用完整的句子跟孩子說話。父母說的句子至少要包括兩部分“誰幹什麼”,或者“什麼怎麼樣”,比如,父母應該說“小明喜歡吃蘋果”,而不要說“喜歡吃蘋果”。
父母教孩子說話的時候,還要注意幾點:第一,最好隨時隨地教孩子一些完整的句子,比如看到一隻貓,可以完整地教他說“樹下麵有一隻貓”,這樣把看到的情景完整表達出來。第二,要從生活的各個細節中讓孩子說完整的句子,比如不要說“餓嗎”,而要說“小明,你餓嗎”。第三,當孩子說“那個、那個”的時候,即使父母知道孩子說的“那個”是什麼,也最好完整地詢問他:“是這個玩具嗎?”“是床上的那個枕頭嗎?”然後,父母要爭取引導孩子說出:“對,是那隻玩具。”“就是那個枕頭。”第四,和寶寶說話時應多加描述,比如“那隻黃色的小貓”等。第五,要多說以“我”字為主語的句子。比如,想讓孩子收拾玩具,可以說“我想有個乖孩子幫我收拾一下玩具”,這種說法比“你又不收拾玩具”更合適,這種表達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別人對他行為的反應,了解到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