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創新的能量
曾經,帕爾迪一直是萬科學習的目標,而它也是美國最大的住宅開發公司,在2007年我們超過了它。中國很多企業一直在走跟隨路線,並且這種路線是相當成功的。海爾就是一個例子,它源自德國,現在卻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家電企業。騰訊也是靠模仿創新起家的,如今也已成為世界上頂級的門戶網站。
這種跟隨戰略的道理可以拿自行車比賽進行說明。在自行車比賽中,團體賽的平均成績一定會比個人成績好。因為根據流體力學理論,領騎的人是受阻力最大的人,而處在後麵的人一定會跟得非常緊,因為阻力已經被降低了。而相關數據也表明,基本創新成功率僅僅有26%,但是模仿創新成功率卻在90%左右,這就是後發所產生的優勢。但後發優勢的勁頭是有限的,再向前走的話就要依靠創新。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企業多模仿,日本企業同樣也是這樣。在18世紀時,中國茶杯暢銷歐洲,同時在韓國、日本賣得也很好。但是,日本很快就不再進口中國茶杯,而是開始自己複製,緊接著歐洲也開始進口日製茶杯。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日本人發現,歐洲人都是高鼻梁,他們在用中國茶具時會碰到鼻子,於是日本人開始模仿創新,他們擴大了杯口,使茶杯更適合歐洲人。
——2013年王石在中歐創業營課程上的演講
背景分析
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這是許多中國企業都在極力提倡的發展道路,萬科也是這方麵的傑出代表。剛開始時,萬科學習日本索尼公司,學習索尼的營銷方法,學習索尼的售後服務,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首次在國內創建了物業管理的概念。後來是學習新鴻基,學習對於專業化的理解,對於客戶服務的理解,並在學習新鴻基“新地會”的基礎上建立了“萬客會”。再後來,萬科學習帕爾迪,學習它的跨地域經營、土地儲備方式、持續盈利能力、市場占有率、客戶細分及關係維護等諸多方麵,在此基礎上萬科又進行了創新,並在2007年超越了帕爾迪。
萬科就是這樣,一路學習,一路模仿,一路創新,一路超越。在建築風格上萬科也運用了這一戰術。“萬科晶源”是以英國精致田園別墅作為藍本的,卻拋棄“紅色英倫”的概念,以更具田園意象的“蜂蜜色”來還原英倫精致田園別墅生活。萬科“白馬別墅”采用了德式別墅的風格,同時也沿襲其嚴謹實用的訴求。然而,在戶型設計上萬科充分利用景觀優勢,運用庭院式布局,入戶花園、大麵積露台、陽光中庭,明晰的三重景觀軸線,將景觀精細化到社區的每一個角落。
諸如此類的萬科產品還有很多。萬科就是這樣,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一個個經典產品的產生,包含了萬科的創新思維、創新基因、創新結構和創新內容。
拓展透析
創新是摒棄一味模仿的,一味模仿隻是生搬硬套,而不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靈活變通。創新又是鼓勵創造性模仿的,在對標杆的模仿中,融入自己的創意,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變通,可以在模仿中變得強大。
創新有多種形式,它不僅僅指開辟一條前人從未走過的道路,我們也可以嚐試走一條別人已經走過的舊路。因為走新的路,通常會遇到更多的障礙,麵對更大的風險。留意別人走怎樣的路,一定有讓你受益的地方,它能讓你避免重複別人已經走過的彎路;另外有一些路,很值得你跟著別人一起走,這會讓你成功的機會更大,就像大雁互相依靠著飛行一樣。也就是說,在某些時候,我們可以模仿別人,以便使自己盡早成功。當當網上書店就是一個很不錯的範例。
“對亞馬遜的財務報表,我比一些華爾街的分析師們還要熟悉。我會用當當的指標和它一一做對比,最新的結果是,9項指標中我們隻有庫存周轉率不如它。”當當網上書店聯合總裁俞渝毫不諱言對亞馬遜這個世界最大、最知名的網上書店的模仿和學習。她將當當網比作“學齡前兒童”,而“亞馬遜”已經進入“青春期”了。她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當當不以當學生為恥,因為有的學比沒的學要好。”相較之下,當當更在意的是“成功”而不是“複製”。俞渝在實施模仿戰略時的心得,即是“要以開闊的心態和眼界去學習,並且在學習中重新建立適合企業本地化生存的新規則”,“用笨方法,從骨子裏學”,這是俞渝認為當當之所以能夠將網上購物這樣的新事物,在中國成功推動的“模仿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