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常規是用來打破的(2)(2 / 2)

——2013年王石在中歐創業營課程上的演講

背景分析

麵對金融危機的衝擊,很多國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中國身上,他們認為中國的企業是最有能力抗擊金融危機的,然而,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關於企業管理方式,中國企業基本持有三種論調。一種是盲目照抄照搬西方管理方式;一種是全麵否定西方的現代管理理念,轉為完全依靠中國式的封閉型、大一統的管理模式;而第三種論調是崇尚“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企業管理模式。

前兩種觀點都是偏激的,也都是有局限性的。片麵照抄照搬西方管理模式,帶來的是企業的消化不良,因為企業在模仿西方管理模式的時候,沒有與自身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而刻意強調中式的封閉型、大一統的管理模式也不利於企業發展,因為這種管理模式是封閉的,是保守的,會阻礙創新的發展。隻有開放,才能博采眾長,完善自我。第三種論調則是比較理性的,也是比較優秀的。要想建立比較優良的企業管理製度,就需要用辯證的觀點來對待兩種管理模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要學習西方製度化管理的優勢,實施組織化、科學化管理,更要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而不同”、“以人為本”等管理思想的精髓,切實做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王石在這方麵有自己獨特的思考,他也讚成“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管理模式,然而,他同時也強調不要刻意強調“中學為體”,因為這樣會阻礙創新的發展,創新就要大膽借鑒,不要拘泥於條條框框。

拓展透析

蒙牛集團創始人牛根生說過:“凡係統,開放則生,封閉則死。”國家如此,企業如此,人亦如此。

中央電視台的《贏在中國》是我國頗受關注的財經節目之一。這個節目請來馬雲、牛根生、熊曉鴿等著名的企業家擔任嘉賓,吸引了無數懷揣創業夢想的選手前來參選。而這個節目的形成和《贏在中國》總製片人、主持人王利芬在海外學習的經曆和思考是分不開的。

幾年前,王利芬在美國布魯金斯協會下的中國中心進行電視研究。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看了NBC黃金檔節目《學徒》,從而大受啟發,開始思考是不是可以借鑒美國模式辦一檔中國的商業人才選拔的電視節目。

因為眼界開闊,王利芬想到了借鑒國外成功電視節目的好點子,但《贏在中國》最終的成功,還得益於她眼界的開放:完全照搬必死無疑,因為美國《學徒》中的價值觀和中國人的價值觀並不吻合。經過深思熟慮,王利芬找到了一個中國化的主題——“勵誌、創業”,由此才有“勵誌照亮人生,創業改變命運”的《贏在中國》的誕生。

王利芬這樣表達了她對“開放”的理解:“開放是我們時代的趨勢,是互聯網的精神,任何一個個體在時代趨勢麵前都會顯得微不足道,常常是時代的浪濤衝刷著那些不開放的障礙,最後開放變得不可阻擋。所以,主動的開放就是弄潮兒,而被動的開放抵抗則是殘缺的石岸。”

開放的時代,企業管理者也需要開放。企業管理者不要刻意強調本土管理模式,因為這樣做不利於企業的創新發展。對日本的企業管理文化進行研究,我們可以發現日本的企業在管理上沒有刻意強調本土管理模式,而基本上都是以西方管理模式為主的。其實,中國的企業管理者也應該這樣做,堅持“中學為體”,企業管理者要從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化中去探尋和提煉管理的思想和管理的智慧;同時也要大膽借鑒西方的管理經驗,真正做到“西學為用”。在實踐“中學為體”的時候,不要偏激,不要走極端,不要以條條框框來限製自己,因為這樣做無疑是給創新設置了枷鎖,添了桎梏,是不利於創新的。

作為企業管理者,在進行企業管理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中國傳統的管理模式,但是不可過分沉溺,要分清優劣;同時,要大膽借鑒西方先進管理經驗,培養起優秀的中國式的現代管理製度,如此企業可持續發展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