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要求企業管理者具有奉獻精神。奉獻精神是與企業社會責任相聯係的一種企業精神。它是指在組織企業經濟運營過程中,關心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為社會多做貢獻的精神境界。企業隻有堅持公眾利益至上,才能得到公眾的好評,使自己獲得更大的、更長遠的利益。這就要求企業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支持文化、教育、社會福利、公共服務設施等事業。通過這些活動,在社會公眾中樹立企業注重社會責任的形象,提高企業的美譽度,強化企業的道德責任感。
綜上所述,管理者在管理企業的時候要有整體觀念,在考慮實施方案所涉及的各方麵利益時,要做到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相結合。例如,在估計達到目標的方案時,既要考慮經濟效益,又要考慮社會效益。在權衡方案的利弊得失時,既要考慮到有利無害、有利有害和有害無利三種情況,也要考慮到在有利有害中又有利大於害、利害相當、利小於害三種狀況,以及在有害無利中也有害大、害小之分。
優秀的管理靠的是製度
這不是中國企業家的問題,這是東方文化的問題。東方文化講究權威,民主是從西方傳過來的。對文化的依賴性決定了隻能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東方文化並不適合現代企業製度。
現代企業製度更多的是靠製度本身,東方文化講究的是人的權威和依賴,甚至要靠道德層麵的力量。西方企業製度講究的是大家都可能好也都可能壞,所以一定要有製度性監督。
——2011年王石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訪
背景分析
不可否認的是,中西方在企業製度管理上是存在差別的,東方人管理企業很多依靠的是權威,是人情,而西方則更喜歡依靠製度。
中國企業管理的核心特征是人情,這是由中國曆來的傳統決定的。中國人曆來都很看重人情,而這一傳統也被管理者運用到企業管理中。中國的企業管理者很多都是人情化管理的“高手”,相對於製度而言,很多管理者更傾向於“以情感人”,以道德來束縛人,以權威來壓人。這種管理模式,能帶來和諧的管理關係,卻容易導致人和事混在一起,人事不分,管理中的各種問題就會出現。
相對於中國的管理製度而言,西方的管理製度更為理性化。西方的管理注重以製度來管人,通過民主的方式來實施。
相對而言,西方的企業管理製度更加符合新時代的企業管理要求。
在企業管理製度上麵,王石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實踐,萬科在這方麵做得很不錯。王石在遠洋求學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反思,他在反思金融危機的根源和生命本身,也在反思企業管理模式。在企業管理模式上反思得到的結果是東方文化不適合現代管理製度,王石認為這是由東方文化的本質決定的,東方文化注重人的權威和依賴,甚至是道德決定一切,這與講究製度和民主的現代企業製度顯然是不相符的。
拓展透析
柳傳誌曾說:“爬喜馬拉雅山,可以從南坡爬,也可以從北坡爬。聯想一旦決定從北坡爬,大家就不要再爭了,哪怕北坡看似更遠、更陡、更危險。”他的意思是,企業裏所有的製度不是用來討論的,而是用來執行的。
業務員小張,被公司派往聯想集團工作一段時間。第一天,剛進公司的時候,一位部門經理接待了她。寒暄之後,他鄭重地告訴小張:“你雖然是公司之外的人,但既然來到本公司,在此工作的這段時間裏,一切就按聯想公司的人員看待,因此也希望你遵守公司的一切規定。”隨後又介紹了一些規定,最後提醒小張:“聯想有開會遲到罰站的製度,希望你注意。”他的語氣很嚴肅,但小張沒有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