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了解一些蔬菜、水果、糧食的營養成分,了解這些成分對人體的意義。
讓孩子了解人類對植物的依賴性。了解人類保護植物的必要性。樹木可以用於建造房屋、製作家具,以及造紙。棉花可以織布,供人們穿戴、禦寒。糧食、水果、蔬菜是人們每天必須食用的東西。要讓孩子知道世界或某一地區缺少了植被,生態環境就會被破壞,會對人類的生活及生存帶來不利的影響。
讓孩子理解花草、樹木要大家愛護、養育。提倡每年都要參加義務植樹活動。
自然世界 不斷認識
【開篇語】一切自然現象都是孩子感興趣的問題,孩子可能會對這些問題產生這樣那樣的疑問。父母針對大自然中發生的種種常見的自然現象給孩子加以解釋,會有助於孩子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並激發孩子的探索熱情。
地球的運動。在陽光下麵,各種物體的影子在不斷變化著,一方麵是影子在移動,一方麵影子的長短也在變化。就每天而言,早晨影子很大很長,之後在不斷沿順時針方向轉動並不斷變短,中午變得最短。下午影子又在不斷變長並繼續轉動。就一年而言,春夏季,影子會一天比一天變短,夏至這天影子最短,秋冬季,影子會一天天變長,冬至這天影子最長。這是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轉和公轉的結果。自轉、公轉形成了白天、黑夜和四季的變化。可以把蠟燭作為太陽,利用地球儀圍繞蠟燭的轉動和其本身的自轉模擬地球的轉動引起地球表麵接受太陽光的變化,更容易使孩子理解。
月亮圍繞地球轉動,它的周期是30天轉一周,由於地球對陽光的遮擋和月球受光麵的不斷變化,所以月亮有圓有缺。地球的體積是月亮的50倍,質量是81.3倍,直徑是4倍,月球表麵積相當於南、北美洲的總和,而重力地球是月球的6倍。
地球表麵。可以讓孩子搜集各種石頭、土壤等,使孩子認識地球表麵。陸地表麵由山脈、平原和丘陵及江、河、湖、海等組成,有著豐富的礦藏,肥沃的土壤。肥沃的土地適合植物生長。海洋。海洋占據整個地球表麵的2/3之多。可以讓孩子到海邊收集貝殼、小動物、植物等,使孩子了解海洋。帶孩子到水族館看一看海洋中的各種動植物。1升海水比1升自來水重,讓孩子嚐一嚐海水,體會一下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鹽。
空氣。在我們生活空間裏到處充滿了空氣。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著空氣。風的流動、氣球的膨脹等都表明空氣的存在。空氣有一定的重量並有一定的壓力。熱空氣上升是因為熱空氣比冷空氣密度小,所以向上“浮”,煙囪裏的煙向上升就是這個道理。把點燃的蠟燭放在門縫的最低處,可以看到火焰被門外的風吹得向屋裏傾。當把蠟燭放在門縫最高處的時,又會發現火焰從屋內向外傾。這表明屋內的熱空氣在上升,冷空氣從下麵補充。空氣總是在不斷地運動著,空氣的定向流動形成了風。空氣主要由兩種氣體組成,一是氮氣,二是氧氣,其中氮氣占789%,氧氣占219%,還有的其他氣體。氧氣可以和許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包括可以和很多物質在燃燒的情況下產生強烈的化學反應,並放出光和熱。可以帶孩子點燃多種物質,鑒別哪些物質易燃,哪些不易燃。
關於地球內部。地震、火山爆發、溫泉等現象都說明地球表層下蘊藏著巨大的能量。火山是通過地球熔岩的爆發形成的,這也說明地球的內部很熱。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人們從小就要愛護地球,愛護自然,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空氣汙染、水汙染是對人類環境的極大破壞。
總之,要利用孩子眼前可以見到的,孩子實驗可以得到的現象和變化,不失時機地引導孩子對自然的進一步了解和認識。
物體力學 感受其理
【開篇語】在生活中提示、引導孩子對力的感受和認識,可以對孩子未來學習物理學有所幫助,並能夠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烏申斯基說:“一切物理現象都是培養兒童邏輯思維的最好練習,兒童通過直觀和實踐獲得邏輯概念。”
杠杆的作用是可以移動很重的物體。找一塊很大的石頭,先讓孩子親手移動石頭,孩子會感到十分困難。找一根鐵棍或木棒,再找一塊小石頭作為支點,讓孩子用棒子撬石頭,孩子很容易就移動了石頭,並從中體會到了杠杆的作用。
用杆秤、蹺蹺板等讓孩子體會重心、重力、力矩的概念。當孩子坐在蹺蹺板的一端,要想使蹺蹺板兩端上下運動自如,就得在另一端坐上一個體重相差不多的孩子,以求平衡。如果體重差別較大,那麼較重的孩子就得向前移動身體,或者較輕的孩子向後移動所坐的位置。用杆秤稱東西也是這個道理,當秤盤上放的東西越多,秤砣就得向外移才能尋求平衡。這些可以讓孩子了解重心、重力、力矩的作用。
重物通過斜麵拉上去比直接提起來輕鬆。用一塊木板和一輛玩具車,可以做一個小實驗。車的前麵紮好繩子,將木板支成一個斜坡,車子上放些重物,讓孩子沿坡把東西拉到坡上去,孩子會覺得很容易把東西拉到了坡上。如果將玩具車和裝的東西直接提到同樣的髙度,孩子就會感到困難得多。
自由落體現象。把大小不同的兩個鐵球,從同一高處自由落下,可以看到大小不同的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現象。還可以找兩個大小相差不多的鐵球和實心的塑料球,先讓孩子掂一掂哪個重哪個輕,並讓孩子猜一猜當兩球從同一髙處自由掉落時,哪一個球先落地,還是會同時落地,然後再進行實驗。實驗結果出現了兩球同時落地的現象,孩子會感到新奇有趣。
拋向空中的東西,之所以不停留在空中而是向地麵墜落,是因為地球對任何物體都有吸引力。
斜拋出去的物體下落時在空中形成一條弧線。用力向各個角度拋石子,讓孩子觀察石子在空中的軌跡。父母應給孩子準備一些簡單的工具、機械等物品,讓孩子去使用、去試驗、去遊戲。孩子在遊戲中發現的因果關係和變化留給孩子的感性認識,是他對一切事物進行判斷、推理的依據。豐富的遊戲、勞動和試驗,必將對孩子的學習大有幫助。
應提供給孩子使用的物品有:長短不同的尺子、秤、表、磁鐵、指南針、鏡子、放大鏡、望遠鏡、棱鏡、溫度計、鑿子、銼刀、鋸子、螺絲刀、剪刀、鐵絲、銅絲、鋼絲、線、電池、小電燈泡、手電筒、門鈴、玩具電機、玩具車、齒輪、輪子、機械玩具、鉤子、釘、圖釘、木珠、氣球、乒乓球、彈簧、鬆緊帶、各種不同形狀的木塊、鐵屑、石膏、石蠟、量杯、匙、漏鬥、吸管、海綿、軟木塞、橡皮管、風車、風箏、風向標、陀螺、蠟紙、複寫紙、厚紙板、吸墨水紙、碗、瓶、炊具、花盆、穀物、糖料、鹽、醋、堿、橡皮泥、滑石粉、膠帶、膠水、鈕扣、梳子、毛刷、盒子、凡土林、棉絮、牙簽等等。
水的性質 融會貫通
【開篇語】水是和人類聯係最密切的物質,人們每天都需要水,水在中小學的物理、化學、自然、生物等學科中都會講到,父母在生活中加深孩子對水的性質的了解,會對孩子的學習有直接幫助。
水的三態。讓孩子親自用塑料杯取一杯水,放人電冰箱的冷凍室內。過一段時間後,取出觀察,水在0℃以下變成了固態。之後把冰放入鍋內加熱,冰加熱到0℃以上又變為液態水。繼續加熱,溫度升高,水不斷蒸發,100℃時,水變為汽態。其他物質也有三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