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業的發展對GDP 的增長,進而對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將起到顯著的推動作用。故發展房地產業,把住房產業這塊蛋糕做大做強,使其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很有必要的。住房的生產、交易與居住消費,據稱可以對幾百個大類的產品和服務項目產生需求。正因如此,國家才把住房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加以培育。而無論是住房的開發建設、交易轉讓,還是居住消費等,都離不開住房金融的支持。按照國際上通用的住宅產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係數2.0計算,則每億元的住宅投資可帶動相關產業產出2.0億元,總共使社會總產值增加3.0億元。
據世界銀行研究,住宅業每增加1名職工,可帶動相關產業增加2名職工。前幾年的國民經濟增長中,來自房地產業的迅猛增長而拉升的百分點在2個點左右。正因房地產業對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升效應十分明顯,國家才把住房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新的增長點加以培育。“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相關數量模型,可以初步推算出我國住宅建設的拉動作用:每投入100元的住宅資金,可創造相關產業170~220元的需求;每銷售100元的住宅,可帶動130~150元的其他商品消費。” 加快住宅建設就可直接提高建築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住宅業的發展因帶動了大批產業的發展,必然會給全社會創造越來越多的就業崗位,從而可以極大地解決社會就業問題。
住宅建設還可帶動建築業的發展,推動建築業盡快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目前,建築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為6.2%,而要成為支柱產業,這個比重要達到8%~10%。
國際經驗和發展規律表明,當一國人均國民收入達到1000~3000美元時,住宅需求進入加速增長期,而當人均國民收入達到8000~10000美元或以上時,住宅需求才漸趨減少。我國當前的居民住房的滿足程度還較低。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麵積為20平方米左右,還低於發達國家的20~30平方米的標準。
從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隨著工業化、現代化水平的提高,一國城市化的水平也將不斷提高,城鎮人口急劇增加,這必將導致住宅需求迅速增長。我國目前仍處於中低收入國家行列,隨著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人們改善住宅條件的需求日益強烈。這表明我國住宅市場存在著巨大的潛在需求或未來需求,而旺盛的需求是產業發展的直接推動力。可見,住宅業發展潛力巨大,必將成為我國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房養老可啟動老年住宅市場來解決我國的養老問題。老年住宅是提供老年人居住的專用住宅,應該滿足老年人娛樂、學習、交往和情感等多方麵要求。上海首次將城市老齡化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並開始關注老年住宅的發展,接著在全國掀起一陣房地產開發的銀色浪潮,個別樓盤已經或多或少地體現了為老年人服務的意識。但這種關照還遠遠不夠,隻能作為促銷的賣點。雖然安徽、北京、上海等省市也嚐試性地推出了老年住宅開發項目,可是,全國目前還沒有出現一個設施完備、服務周全、考慮老年居住者心理、生理等需要的真正意義的老年住宅。中國的老年住宅步履蹣跚地走過了10多年,卻依然遊離在如火如荼的房地產市場之外。
中國老齡化的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及老年住宅的設施之差、問題之多,都將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負麵影響。如何通過啟動老年住宅市場來解決我國養老問題,是當前麵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這裏我們提出的一個有力的參考例證是,我們的東鄰日本為何長期走不出經濟危機,同其老年人充斥、老齡化危機日益嚴重有著強相關性。依據2000年的相關數據,日本的老年人擁有的金融資產,已經占到日本國民擁有全部金融資產的一半。相關的資料是,日本國的個人儲蓄額為1200萬億日元,其中600萬億日元(約合5萬億美元)歸屬60歲以上的老人所有。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眾所周知的是,老年人在消費的欲望和實踐上,都呈現為極為保守的勢態,有了一筆錢首先要考慮養老和遺產傳承問題,是不大要開銷的。如何激發老年人的購買欲望,就是廠商乃至政府需要重點予以考慮的。
五、觸動房市消費,有利於房地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活躍房地產二級市場
(一)以房養老滿足二級房產市場增加供給的需要
以房養老轉變了養老形式,老年人存錢養老的觀念開始淡化,消費意識得到較快轉變,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成為一種潮流。買房不僅是一種消費,也是一種投資和積蓄。對房地產市場來說,以房養老也有利於推動市場的發展。調查表明,上海目前60歲以上的老人約300萬人,占到全市總人口的20%,不少高收入人群已開始購買養老型住宅。無論是為家中老人所買,還是為自身防老所買,客觀上提高了住宅的銷售量,今後會有更多人鼓足勇氣購買“第二套住房”。這無疑會活躍二手房市場,使產權房成為著眼於未來、取之不盡的“養老儲蓄”。
以房養老能增強老年人的經濟能力,有利於活躍房地產市場,特別是有利於房地產二手市場的繁榮,進而促進老年人社會福利保障製度的完善。它將提升人們對住宅購置的需要量,減輕目前存在的房產積壓閑置的現象,極大地激活房地產交易市場。
以房養老具有滿足二級房產市場增加供給的需要,活躍二級市場的功能,以增加二手住房的上市量。這一模式的推出,將大大緩解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供需的矛盾,有效抑製房價上漲,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穩定的發展。我國房地產價格的漲幅持續高位運行,房價的過快上漲,隱含了潛在的金融風險。深圳二手房價2006年連月上漲,住宅均價超出7000元,到了2007年6月,深圳住宅價格又在2006年的基礎上一舉提升50%之多。
(二)促動二手房交易市場的形成
房產是人們的基本生活資料,價值量大,具有生活必需品、投資品、融資品和養老保障工具的功能。引入以房養老的理念之後,投保人可在繼續享有住房使用權的情況下,將房產的產權轉化為現金,成為養老資金的重要來源,這就大大拓展了房產的原有功能,增強了居民購房的吸引力,有利於刺激居民的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一級市場的發展。房地產行業可以就保險公司擁有抵押權的房產,開發新的房屋經營業務。投保人死亡後,保險公司要將住房出售或者出租,可以增加“二手房”供應量,有利於促進我國還不發達的“二手房”市場和住房租賃市場的發展。
以房養老業務的開辦中,所經手的都是已居住多年的舊住宅。目前,我國的二手房交易大多處於無序狀態,大家追求的目標是“一步到位”。即使是剛剛結婚成家的年輕人,也是一舉購入100平方米的新建住宅,而非像西方發達國家流行的從小住宅到大住宅再到小住宅的漸進式狀態。到退休期孩子長大,結婚成家並相繼離去,自己已經到了退休養老期,再將大住宅重新置換為小住宅,套換出差價款用做養老。這種隨著家庭規模和經濟實力的變化而變化的房產轉換模式是科學合理,並值得大力倡導的。目前我國的家庭對住房的擁有及變換狀況,則還遠遠沒有達到這一步。
隨著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家庭對住房購買與消費形態的自主隨意轉換,二手房的交易量將會大大地增加,並最終超出新房的交易量。當家庭對住宅的擁有及轉換,已經能夠追隨家庭的規模和經濟實力做自主隨意地調整時,可以認為大家駕馭住房消費的能力是日臻成熟,真正進入了進退自如的境界。應當說我國居民的購房需求是很大的,特別是對中低檔住房和二手房的需求非常旺盛。政府可以通過積極的產業政策來引導房地產業趨向健康的方向發展,抑製過熱的供給,刺激居民購房的需求。房產養老壽險模式的推出,正可以在此方麵承擔較多責任。
保險公司開辦這項業務,將老年居民的住房收購進來,又重新包裝後向市場投放,實現保值增值的目的,可以大大活躍二手房市的交投量。
當然,在以房養老模式的推出並切實的實行中,房地產交易市場必須大力發展,並為此提供眾多的服務窗口和交易平台。它可以借此發現價值,通過眾多的交易行為及其間的集合定價模式,尋找到大多數人較為認同的價格作為其交易價格;借此減弱房地產投資的風險,加速住房這種不動產的價值上的流動化。另外還需要著重說明的是,以房養老模式的推出對房地產交易市場的影響,對居民消費結構、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的影響,進而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都非常明顯。對此問題的深入研究,需要組織大量細致的調查研究、數據測算等工作,這顯然是本文無法同時予以探討的。
以房養老的推行及配套的貸款二級市場等住房融資體係的發展,還可以培育其衍生市場如二手房地產市場、資產證券化市場、資產評估鑒證市場、貸款保險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將有助於使我國整個房產市場的資金流更為順,有助於全方位、多層次地推動我國金融市場和房產市場的持續繁榮、進步,同時也提高個人的住房使用效率。
房地產交易市場的目的有:(1)將住房作為一種居住品,不論是新建造住房還是二手舊房,通過購買或租賃取得所需要的住房,供給生活居住使用;(2)將住房作為一種經營投資品,借經營開發房地產或購進並出售房地產,以謀取經濟物質上的收益;(3)將住房作為一種融資手段,借助於住房所蘊涵的巨大的價值,通過臨時或短期的抵押典當等,獲取所需要的資金;(4)將住房作為一種養老保障的手段,通過住房的抵押或特定情形的出售(如售房養老中的出售產權,保留使用權)等,實現其價值上的流動,達到養老保障的目的。
以房養老的引入,使住房在傳統的生活居住、投資盈利、融資籌資的功能上,開拓了養老保障的新功能。以房養老使存錢養老的傳統觀念受到很大的衝擊,有助於培養健康的消費觀念。對於國家來說,以房養老能增強老年人的經濟能力,它不僅能刺激“銀發市場”的消費,還能改變國人的投資和消費理念——買房既是消費,也是積蓄。這樣不但能挖掘消費潛力、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增長,使經濟進入良性循環,還能促進社會福利製度的完善,促進老年福利保障製度的發展。
六、以房養老可以消除房地產業出現的有效需求不足的現象
目前,我國的房地產業是朝陽行業,呈現為一派興旺景象。近10年來房地產開發的狀況,遠遠超出建國後幾十年的總和。但在一片大好形勢麵前,也出現了局部地域的過熱和更多地區的尚且過冷的跡象。房價過高、供求結構失衡等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如經濟適用房供不應求,高價房卻供給過剩,房產價格逐步抬高甚至畸高,大大超出普通市民的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