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潮汐對風暴潮的影響(1)(2 / 3)

在一個潮汐周期內,完成一次潮汐升降運動的過程叫潮汐過程。在潮汐過程中,當海麵即潮位上升到最高點時,稱為高潮或滿潮;在此刻前後的一段時間,潮位不升也不降,稱此階段為平潮;接著潮位開始降落,當它降到最低點時,稱為低潮或幹潮;在此刻前後的一段時間,潮位又不升不降,稱此階段為停潮。停潮之後,潮位又開始上升。平潮和停潮的時間長短都因地而異。

專業上規定平潮的中間時刻為高潮時,當時的潮位高度為高潮高;停潮的中間時刻為低潮時,當時的潮位高度為低潮高。

相鄰的高潮和低潮的潮位高度差,稱為潮差。從低潮至高潮的過程,稱為漲潮;從高潮至低潮的過程,稱為落潮。漲潮階段的潮差為漲潮差,時間間隔為漲潮時;落潮階段的潮差為落潮差,時間間隔為落潮時。

漲潮時與落潮時之和為一個潮汐周期,漲潮潮差與落潮潮差的平均值是一個潮汐循環的潮差。計算潮高的起算麵稱潮高基準麵,潮汐漲落過程中從潮高基準麵到海麵的高度通稱潮高。

潮高計算具有重要意義。長時期每小時潮位平均值就是平均海平麵。中國“1956年黃海平均海水麵”和“1985年國家高程基準”,都是根據海軍青島觀象台海洋站的潮位資料計算的。

潮汐在做簡單重複運動的同時,還會出現潮汐不等現象,這是月球、太陽和地球三者的相對位置不斷變化的緣故。不僅它們的距離有變化,而且三者還不在同一個平麵上,所以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引潮力,有時互相增強,有時互相削弱,致使潮高和潮時都隨著發生變化。其中比較主要的現象有半月不等、月不等、赤緯不等和日不等四種現象。

半月不等現象由於農曆每月的朔(初一)和望(十五或十六),月球、太陽和地球的位置大致處於一條直線上,這時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的方向相同,它們所引起的潮汐相互增強,使潮差出現極大值。這種極大值每半個朔望月(14.7653天)出現一次,相應的潮汐稱為大潮或朔望潮。大潮過後,潮差逐漸減小,在農曆每月的上弦(初八或初九)和下弦(二十二或二十三)時,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的方向接近正交,因而互相削弱的情況最為顯著,故潮差達極小值。這種極小值也是每半個月出現一次,相應的潮汐稱為小潮或方照潮。這種大潮、小潮的依次更替,稱為半月不等現象。實際上,中國海區的大潮通常出現在朔和望之後約兩天的時候,小潮通常出現在上弦和下弦過後約兩天的時候。

月不等現象是由於月球繞地球運動的軌道為橢圓,月球從近地點出發,經過遠地點又回到近地點,需要27.5546天,從而月球對地球的引潮力也隨著產生相應的周期變化。這一原因所導致的潮差變化,叫做潮汐的月不等現象。

赤緯不等現象由於月球軌道麵與地球赤道麵斜交,所以月球的赤緯不斷變化。在每個回歸月中,月球半個月處於赤道麵以北,半個月在赤道麵以南。因為在上半月和下半月的引潮力效應相同,所以周期為半個回歸月(13.6608天),相應的潮汐變化稱為赤緯不等現象。

日不等現象是潮汐曲線每天相鄰的高潮和低潮的高度差存在逐日變化的現象,其周期為27.3216天,相應的潮汐變化稱為日不等現象。

就潮汐不等現象的總效果而論:淤對月球而言,它大約每兩周經過赤道一次,這時相鄰的高潮和相鄰的低潮的不等現象甚小,相應的潮汐稱為赤道潮;當月球在南(北)赤緯最大的位置附近時,潮汐不等現象甚大,相應的潮汐稱為回歸潮。於對太陽而言,每年在春分和秋分前後,它的赤緯最小,如果月球此時出現在赤道附近,則潮汐不等現象最小,相應的潮汐叫分點大潮;而在夏至和冬至前後,太陽的赤緯最大,若此時月球赤緯較大,這時所產生的潮汐不等現象最大,相應的潮汐叫至點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