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工程性措施防止風暴潮災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中國沿海的許多區域,尤其是大江大河的河口三角洲區域,對自然災害,如風暴潮、熱帶氣旋(台風)等極其敏感和脆弱。
在國際上,一般認為海拔5米以下的海岸區域為氣候變化、海平麵上升和風暴潮災害的危險區域。中國沿海有這類低窪地區14.39萬平方千米,常駐人口7000多萬,約為全世界處於危險區域人口總數的27%。僅遼河平原、華北大平原、華東大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就共計有麵積達9.28萬平方千米的地區高程還不足4米(即極端脆弱區)。這裏目前生活著約6500萬人,集中了70個縣(市)。這些區域曆來受台風、風暴潮影響嚴重。自古以來,人們都用修造海堤的辦法來抵禦海潮的侵襲,而今它仍為防潮減災的有效措施。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000千米,共建有海堤12000千米,但這些已修海堤大部分為未達標海堤,50年一遇的標準海堤很少。臨海城市現有海堤5869千米,保護著7300萬人、13300多億元產值。在臨海城市海堤中,目前實際完成標準海堤2055千米,僅占海堤總長度的1/6,整體防禦能力還很低。
為此,未來以下幾個方麵的工作需要加強:
(1)把全國沿海防潮工程措施納入中央和沿海各級政府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計劃中,做到統一規劃,多方籌措資金,使防潮工程的修建與維護有可靠的資金保障。
(2)海堤的修建應根據其保護對象的重要程度,經權威的職能部門的專家論證,依靠科學技術,確定合理的海堤設計標高和選擇適用的海堤斷麵形式。
(3)在南方沿海省市達標海堤建設中,應該考慮在堤外適合的灘塗種植和恢複紅樹林。
在防災減災的非工程措施中應強調增加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加強全國海洋災害預報係統建設。
(1)由於風暴潮預報難度很大,目前準確或比較準確的預報、警報時效不可能太長,加強預報部門與防災指揮部門的密切聯係十分重要,以便使預報警報發揮更好的作用。有時候即使預報準確,但有些幹部和群眾抵禦大風暴潮的思想準備明顯不足,有些群眾遇難,就是因為不肯轉移,留戀財產。我們必須認識到風暴潮是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麵對這種災害,“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2)防潮指揮部門要根據管轄區潮情、防潮設施及其他環境條件等具體情況,製訂長遠的防潮規劃和應急性的救災搶險方案,包括人員撤離路線和避難場所以及物資轉移場所等。
(3)合理開發利用沿海資源,科學規劃沿海占地。必須充分考慮到風暴潮與天文潮以及向岸浪相結合而成大災並加劇海岸侵蝕後退的不利因素,做到合理開發建設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4)珊瑚礁、紅樹林、防護林帶等都是保護海岸不受大潮巨浪侵蝕的天然屏障,必須停止采伐並加強保護。
風暴潮災害的信息發布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自1970年起開展風暴潮預報和預報技術研究工作,於1974年正式向全國發布風暴潮預報。預報警報服務的主要單位是國家防汛總指揮部、沿海省(區、市)政府及其防汛指揮部門、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石化總公司、海軍以及受影響的潮(水)位站等。發布預報的方式從最初的明碼、代碼電報、電話,發展到今天的傳真、代碼電報與電話並用以及電台、電視台播放等多種手段。40多年來曾多次成功地發布了強風暴潮警報,大大地減輕了風暴潮造成的危害。
國家海洋局所屬青島、上海、廣州三個分局的海洋預報台、海南省海洋預報台和部分中心海洋站(例如廈門、溫州、廣西北海等)、海洋站,水利部所屬的沿海部分省、市水文總站、分站,海軍艦隊氣象台等單位,也先後開展了所轄省(區、市)、地區和單站的風暴潮預報,形成了上下結合的預報網,發揮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