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聯合國對減災戰略做出重大調整:將減輕災害損失(DR)調整為減輕災害風險(DRR);將單純的減災調整為把減災與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強化災害風險管理、風險轉移,將減輕災害風險納入到政府的各項規劃中。
如何應對風暴潮
世界氣象組織原秘書長戴維斯曾經指出:“絕大多數因熱帶氣旋引起的特大自然災害是由風暴潮造成的。”1992年特大風暴潮災害之後,國內有關部門也認識到:沿海地區風暴潮災害也像大江、大河和內陸湖泊的洪水泛濫一樣,應視為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9417號、9608號以及9711號強台風引起的特大風暴潮災害再一次證明,這種認識是何等正確!
有關人士曾多次呼籲:麵對日趨嚴重的風暴潮災害,要認真研究防災減災對策,以保證沿海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在防災減災的非工程措施中強調:
(1)增加全民族防災、減災意識。
(2)加強全國海洋災害預報係統建設。
(3)加強其他非工程措施建設。
其一,由於風暴潮預報是一個難度很大的項目,目前準確或比較準確的預報警報時效不可能太長,加強預報部門與防災指揮部門的密切聯係十分重要,以便預報警報發揮更好的作用。
其二,防潮指揮部門要根據管轄區潮情、防潮設施及其他環境條件等具體情況,製訂長遠的防潮規劃和應急性的救災搶險方案,包括人員撤離路線和避難所以及物資轉移場所等。
其三,合理開發利用沿海資源,科學規劃沿海占地。必須充分考慮到風暴潮與天文潮以及向岸浪相結合而成大災並加劇海岸侵蝕後退的不利因素,做到合理開發建設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其四,加強海岸帶綜合管理,製定有關法規,與海岸帶礦產資源、淡水資源、生態環境、城鎮防洪、海島、港口碼頭管理等法規配套實施,避免由於管理不善而增加人為災害。
在防災、減災的工程措施中,指出:自古以來,人們都用修造海堤的辦法來抵禦海潮的侵襲,而今它仍為防潮減災的有效措施。工程措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隨著國力的增強,有效的工程措施必將在防潮減災中發揮更大作用。
建議:海堤的修建應根據其保護對象的重要程度,經專家論證,依靠科學技術,確定合理的海堤設計標高和選擇適用的海堤斷麵形式。另外,沿海各省(市)在海堤建設時要統一規劃,加強領導,增加投入,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和部門的積極性,分頭實施,是提高全國海堤整體防禦能力的有效途徑。再者,沿海灘塗圍海造田、開塘養殖、引水曬鹽、河流築壩等項目幾乎都是利弊並存的事,要根據當地情況全麵論證,本著興利除弊的原則有計劃地進行,以獲得最佳社會、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切不可盲目行事而後患無窮,貽害子孫。
風暴潮防範措施
風暴潮期間,盡量不要外出行走,倘若不得不外出時,應彎腰將身體緊縮成一團,一定要穿上輕便防水的鞋子和顏色鮮豔、緊身合體的衣褲,把衣服扣扣好或用帶子紮緊,以減少受風麵積,並且要穿好雨衣,戴好雨帽,係緊帽帶,或者戴上頭盔。行走時,應一步一步地慢慢走穩,順風時絕對不能跑,否則就會停不下來,甚至有被刮走的危險;要盡可能抓住牆角、柵欄、柱子或其他穩固的固定物行走;在建築物密集的街道行走時,要特別注意落下物或飛來物,以免砸傷;走到拐彎處,要停下來觀察一下再走,貿然行走很可能被刮起的飛來物擊傷;經過狹窄的橋或高處時,最好伏下身爬行,否則極易被刮倒或落水。
如果台風期間夾著暴雨,要注意路上水深,10歲以下兒童切不可在水中行走,應用盆或桶之類東西載著幼兒渡過水灘。萬一不慎被刮入大海,應千方百計遊回岸邊,無法遊回時也要盡可能尋找漂浮物,以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