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學做人,再學做佛
良寬禪師終生修行修禪,從來沒有懈怠過一天,他的品行遠近聞名,人人敬佩。
但他年老的時候,家鄉傳來一則消息,說禪師的外甥不務正業,吃喝嫖賭,五毒俱全,快要傾家蕩產了,而且經常危害鄉裏。家鄉父老都希望這位禪師舅舅能大發慈悲,救救外甥,勸他回頭,重新做人。
良寬禪師聽到消息,不辭辛勞,立即往家鄉趕。他風雨兼程,走了半個月的時間,終於回到了家鄉。
良寬禪師終於和多年沒見過麵的外甥見麵了。這位外甥久聞舅舅的大名,心想以後可以在狐朋狗友麵前吹噓一番了,因此也非常高興,並且特意留舅舅過夜。
家人也很高興,心想禪師可以好好規勸一下自己的外甥了。外甥卻尋思,久聞舅舅大名,要是他真的對我說教,我可要好好捉弄他一下,日後就能在別人麵前吹噓了。
出乎意料的是,晚上,良寬禪師在俗家床上坐禪坐了一夜,並沒有勸說什麼。外甥不知道舅舅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惴惴不安地勉強熬到天亮。這時禪師睜開眼睛,要穿上草鞋,下床離去。他彎下腰,又直起腰,不經意地回頭對他的外甥說:“我想我真的老了,兩手發直,穿鞋都很困難,可否請你幫我把草鞋帶子係上?”
外甥非常高興地照辦了,良寬慈祥地說:“謝謝你了!年輕真好啊,你看,人老的時候,就什麼能力都沒有了,可不像年輕的時候,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輕的時候,把人做好,把事業的基礎打好啊,不然等到老了,可就什麼都來不及了!”
禪師說完這句話後,掉頭就走。
但就從那一天起,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地浪蕩了,而是改邪歸正,努力工作,像換了個人似的。
良寬禪師並沒有用什麼大道理規勸外甥,其實,那些道理不用說外甥也懂,隻是沒有照著實行而已。禪師說明其中的利害關係,隻是要喚起外甥的良知而已,做好了人,一切都有可能,否則,就無藥可救,再無他法。
在佛家看來,世法與佛法是同樣的道理,因此,出家的人要懂世法,世法懂了,佛法就通了。所有真正的禪宗,並不是隻以梅花明月、潔身自好便為究竟。後世學禪的人,隻重理悟而不重行持,早已大錯而特錯。
先學做人,再學做佛,這是世間不變的道理。一個人如果真的能夠照此修行,不但可以使自己獲得幸福,而且還能夠造福社會,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老子說: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人生若是如水,往來穿梭自如,於浩渺的天地之間默默流淌,上可至穹廬,下可到黃泉,不畏寂寞,不為誘惑,能屈能伸,能進能退,能上能下,隻身存天下又有何難?
古代,一位官員被革職遣返,他心中的苦悶無處排解,便來找師父開導自己。師父靜靜地聽完了他的傾訴,將他帶入自己的房中,房間的桌上放著一瓶水。師父微笑著說:“你看這隻花瓶,它已經放置在這裏許久了,幾乎每天都有塵埃灰燼落在裏麵,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這是何故嗎?”此人思索良久,仿佛要將花瓶看穿,忽然他似有所悟:“我懂了,所有的灰塵都沉澱到瓶底了。”
師父點點頭:“世間煩惱之事數之不盡,有些事越想忘掉越揮之不去,那就索性記住它好了。就像瓶中的水,如果你厭惡地搖它,會使一瓶水都不得安寧,混濁一片;如果你願意慢慢地、靜靜地讓它們沉澱下來,用寬廣的胸懷容納它們,這樣,心靈並未因此受到汙染,反而更加純淨了。”官員恍然大悟。
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使萬物得其潤澤,而不與萬物爭利,永遠不居高位,不把持要津,在這個永遠不平的物質世界中,寧願自居下流,藏垢納汙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老子隻是拿水與物不爭的善性一麵,來說明它幾乎近於道的修為而已。一個人的行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樣,善於自處而甘居下地,所謂“居善地”;心境像水一樣,善於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所謂“心善淵”;行為舉止同水一般助長萬物生靈,所謂“與善仁”;言語如潮水一樣準則有信,所謂“言善信”;立身處世像水一樣持平正衡,所謂“正善治”;擔當做事像水一樣調劑融合,所謂“事善能”;把握機會,及時而動,做到同水一樣隨著動蕩的趨勢而動蕩,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詳澄澈,所謂“動善時”;遵循水的基本原則,與物無爭,與世無爭,永無過患而安然處順,便是掌握了天地之道的妙用了。
人生在世,若能將水的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可謂完人,正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多行少言,言多必失
古時候,有一個皇帝認為自己開創了世界上最強盛的王國,國家的每一樣東西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尤其製作的繩子更是舉世無雙。但是一群外國商人認為這個國家的繩子不結實,而自己的繩子才是第一流的,於是他們就四下裏散播該國繩子不如外國繩子的言論。這個皇帝知道後異常憤怒,盛怒之下,派兵把這群外國商人全部抓了起來,同時判處商隊的首領以絞刑。
就在行刑的那一天,商隊首領被綁在絞刑架上,絞刑開始的時候,他拚命地掙紮,左搖右晃,不肯乖乖就範。突然,用於絞刑的繩子被他弄斷了,他猛地摔在了地上。在當時,如果行刑時遭遇到這樣的情況,會被認為犯人受到了上天的庇佑,必須將犯人赦免,否則是對上天的大不敬,將受到懲罰。
商隊首領確信自己將會得到赦免後,得意忘形,向著圍觀的人群大聲喊叫道:“看到了吧,你們王國的繩子就是這麼差勁,連個人都吊不住!你們總是自詡為大國,可是你們連個繩子都造不好!”
監斬官將絞索斷裂的消息上報給皇帝,皇帝一聽雖然心中很是氣憤,但祖宗傳下的規矩不能輕易破壞,於是就禦筆親題赦免商隊首領。
就在這時,皇帝突然問道:“繩子斷了以後那個家夥說了什麼沒有?”
“陛下,”太監說,“他說我國的繩子很差勁,連個人都吊不住,我國什麼都不會製造……”
皇帝怒從心生,把赦免令撕了個粉碎,大聲說:“好,既然這樣,就讓我們用事實來證明吧!”
第二天,商隊首領再一次被綁上了絞刑架。這一次,繩子沒有斷。
自古“言多必失”的教訓實在太多,我們平日行走社會要謹言而慎行,否則多言常會貽害自己,導致終身的遺憾。所以,不要再希冀用言辭來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說得越多,你所能控製的也就越少,說出愚蠢的話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花不可開得太盛,盛極必衰;話也不可說得太滿,滿必有所失。給自己留些餘地,才不會常受“坦率”之害。在人生路上,一言一行都關係著個人的成敗榮辱,所以言語謹慎對一個人立身、處世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傷人以言,甚於劍戟
佛陀在祇園精舍的時候,六群比丘吵起架來,並且舉出十點,嘲罵那些正直的比丘。佛陀知道此事後,便召集六群比丘來開示道:“過去,犍陀羅王在得叉屍羅城治國的時候,有一頭母牛生下一隻小牛。有一婆羅門就從養牛人家討回那隻小牛,並為它取名叫歡喜滿。婆羅門把小牛放在兒女的住處,每天拿乳粥飯食等喂養它,很愛護它。
“過了幾個月,小牛長大了。它想:‘這婆羅門曾費了許多心血來養我,現在我是全閻浮提力氣最大的牛,正好讓我來顯一次本領,報答他養育我的恩惠吧!’
“有一天,歡喜滿對婆羅門說道:‘婆羅門!請你到養牛的長者家,告訴他說:我所養的雄牛能拖一百輛貨車。你就以千金跟他打賭吧!’
“婆羅門就到那長者的家裏,問長者道:‘這城中誰養的牛最有力氣?’
“長者先舉別家的牛來回答,最後說:‘全城中沒有一頭牛能及得上我所養的。’
“‘我也有一頭牛,能拖一百輛貨車。’婆羅門道。
“‘哪裏有這樣的牛?’長者不相信。
“‘我家裏就有。’婆羅門得意地說。
“長者不服氣,便以千金和他打賭。
“婆羅門回去後,便在百輛的車中裝滿沙石,為歡喜滿洗浴,喂它香飯,把它駕在第一輛車的車軛上,舉起皮鞭叱道:‘走呀!欺瞞者!拉呀!欺瞞者!’
“這時,牛聽到這話,覺得自己並非欺瞞者,為何今天受這種稱呼?它不知所以,四隻腳就如柱子般立著不動。長者看到這情形,就叫婆羅門交出千金。
“婆羅門損失了千金,解下牛,回到家裏憂鬱地臥著。歡喜滿牛走回來,看見婆羅門憂鬱地臥在那裏,便走上前去問他:‘婆羅門啊!你為什麼躺在這裏呢?’
“婆羅門很不高興地回答道:‘千金輸去了,還能睡覺嗎?
“‘婆羅門!我在你家這麼久,曾經打碎過碗沒有?曾經在別處撒過糞尿沒有?’
“‘都沒有。’婆羅門連忙否認道。
“‘那麼,你為什麼要叫我欺瞞者呢?’歡喜滿牛問道:‘你這樣稱呼我,是你自己的錯而不是我的錯。現在你可以再去和那長者賭兩千金,但這次你可不要再叫我欺瞞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