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立言,立行,立身(3 / 3)

一言九鼎,一諾千金

皇甫績是隋朝一位很有名的大臣。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難以維持家裏的生活,就把他帶到外婆家居住。外公見皇甫績聰明伶俐,又沒了父親,挺可憐的,因此就格外疼愛他。

皇甫績的外公叫韋孝寬,韋家在當地是有名的大戶人家,家裏很富裕。由於家裏上學的孩子多,外公就請了個教書先生在家裏給孩子們授課,也就是辦了個私塾。這樣一來,皇甫績和表兄弟們都在家裏的學堂裏上學。

外公雖然心地善良,但也是個很嚴厲的老人,尤其是對他的孫輩們,更是嚴加管教。私塾開學的時候,外公就立下規矩,誰要是無故不完成作業,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課後,皇甫績和他的幾個表兄弟躲在一個已經廢棄的小屋子裏下棋。一貪玩,不知不覺就到了下午上課的時間。大家都忘記做老師上午留下的作業。

第二天,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幾個孫子叫到書房裏,狠狠地訓斥了一頓,然後按照規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績年齡最小,平時又很乖巧,再加上沒有了父親,就不忍心打他。於是,就把他叫到一邊,慈祥地對他說:“你還小,這次我就不罰你了。但是以後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不做功課,不學好本領,將來怎麼能成大事?”

皇甫績平時和表兄們相處得很好,小哥哥們都很愛護他。看到小皇甫績沒有被罰,心裏都很高興。可是,小皇甫績心裏很難過,他想:我和哥哥們犯了一樣的錯誤,耽誤了功課。外公沒有責罰我,這是心疼我。可是我不能放縱自己,應該按照先前所定的規矩,重打二十大板。

於是,皇甫績就找到表兄們,求他們代外公責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們一聽,都“撲哧”一聲笑了出來。皇甫績一本正經地說:“這是私塾裏的規矩,我們都向外公保證過觸犯規矩甘願受罰,不然就不遵守諾言。你們都按規矩受罰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們都被皇甫績這種信守學堂規矩、誠心改過的精神感動了。於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績二十大板。

後來皇甫績在朝廷裏做了大官,但是這種從小養成的信守諾言、勇於承認錯誤的品德一直沒有丟,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佛教中有“不打誑語”一說,即在強調做人要誠實守信,不要輕易對人許諾言,一諾千金,自己說過的話一定要算數,自己許下的諾言一定要兌現。如果一個人沒有信用,根本就不能在社會上很好地生存。對於人來說也是一樣,不管做人、處世、為政,“信”都是關鍵所在。

才高八鬥不如德重千斤

有一位老鎖匠一生修鎖無數,技藝高超,收費合理,深受人們敬重。老鎖匠的年紀漸漸大了,為了不讓自己的技藝失傳,他決定為自己物色一個接班人。最後老鎖匠挑中了兩個年輕人,準備將一身技藝傳給他們其中一個人。一段時間以後,兩個年輕人都學會了不少東西。但兩個人中隻有一個能得到真傳,老鎖匠決定對他們進行一次考試。

老鎖匠準備了兩個保險櫃,分別放在兩個房間裏,讓兩個徒弟去打開,誰花的時間最短誰就是勝者。結果大徒弟隻用了不到十分鍾就打開了保險櫃,而二徒弟卻用了半個小時,眾人都以為大徒弟必勝無疑。

老鎖匠問大徒弟:“保險櫃裏有什麼?”大徒弟眼中放出了光亮:“師傅,裏麵有很多錢,全是百元大鈔。”老鎖匠又問二徒弟同樣的問題,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說:“師傅,我沒看見裏麵有什麼,您隻讓我打開鎖,我就打開了鎖。”

老鎖匠十分高興,鄭重宣布二徒弟為他的正式接班人。大徒弟不服,眾人也不解,都來詢問老鎖匠,他微微一笑說:“不管幹什麼行業都要講一個‘信’字,尤其是我們這一行,要有更高的職業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養成一個高超的鎖匠,他必須做到心中隻有鎖而無其他,對錢財視而不見。否則,心有私念,稍有貪心,登門入室或打開保險櫃取錢易如反掌,最終隻能害人害己。我們修鎖的人,每個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開的鎖。”

老鎖匠的話確實耐人尋味,他把道德作為權衡徒弟的最終標準,所以二徒弟雖比大徒弟才能差,但最終因為品德而被師傅選為接班人。可見德才兼備的人最為珍貴,而兩者失衡時,品德就要重於才能。

中國自古素有重視德行的傳統。儒家經典《周禮》中有“敏德以為行本”之說。《詩經》裏也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詩句,比喻對道德高尚、光明正大者的敬仰、仿效。《論語》中孔子也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即使有周公那樣的才能和美好的資質,隻要驕傲吝嗇,他其餘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

這其中,才能資質屬於才的方麵,驕傲吝嗇屬於德的方麵。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才高八鬥而德行不好,那麼也是不值得一提的,隻有德才兼備才是完美的人。由此可見,無論做人做事都要以道德為基礎,決定一個人的價值和前途不是聰敏的頭腦和過人的才華,而是正直的品德。品德就是力量,它比“知識就是力量”更為正確。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有位女施主家境很富裕,無論是財富、地位、能力、權力,還是漂亮的外表,都沒有人能夠比得上她,但她卻鬱鬱寡歡,連個可以談心的人也沒有。於是她就去請教無德禪師,詢問如何才能具有魅力以及贏得別人的喜愛。

無德禪師告訴她:“你能隨時隨地和各種人合作,並具有和佛一樣的慈悲心懷,講些禪話,聽些禪音,做些禪事,用些禪心,那你就能成為有魅力的人了。”

女施主聽後,發問:“禪話怎麼講呢?”

無德禪師回答:“禪話,就是說歡喜的話,說真實的話,說謙虛的話,說利人的話。”

女施主又問:“請問禪音怎麼聽呢?”

無德禪師回答:“禪音就是化一切聲音為微妙的聲音,把辱罵的聲音轉為慈悲的聲音,把誹謗的聲音轉為幫助的聲音,哭聲鬧聲,粗聲細聲,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禪音了。”

女施主再問:“那請問禪事怎麼做呢?”

無德禪師回答:“禪事就是布施的事、慈悲的事、服務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進一步問:“禪心怎麼用呢?”

無德禪師回答:“禪心就是包容一切的心,普度一切的心。”

女施主從此以後,一改從前的驕奢之氣,在人前不再誇耀自己的財富,不再自恃美麗,對人總是謙恭有禮,對眷屬尤能體恤關懷,不久就被誇為“最具魅力的施主”了!

人的美麗可愛,不僅僅是由於他的容貌,更取決於他的精神麵貌。

自古以來,世人對何為美就爭論不休,而佛教主張美在內心。一個品質高尚的人,永遠是年輕美麗的。心靈是美的,自然而然會由內而外地散發出來。德行之美比容顏之美更美。

要評判美,就要有一個有修養的心靈。應該學會把心靈的美看得比形體的美更珍貴。形貌之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不易保存的。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心靈結合起來,隻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智德禪師在院子裏種了一株菊花。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秋天,院子裏長滿了菊花,香味隨風飄到了山下的鄉村。到禪院來的信徒們都對菊花讚不絕口:“好美的花兒呀!”有一天,有人開口,想向智德禪師要幾株菊花種到自家的院子裏,智德禪師答應了,他親自動手挑了幾株開得最盛、枝葉最粗的,挖出根須送給那人。消息傳開了,前來要花的人絡繹不絕。智德禪師也一一滿足了他們的要求。不久,禪院中的菊花就都被送出去了。

弟子們看到滿院的淒涼,忍不住說:“真可惜,這裏本來應該是滿院飄香的呀。”智德禪師微笑著說:“可是,你們想想,這樣不是更好嗎?因為三年之後,就會是滿村菊香了!”“滿村菊香。”弟子們聽師父這麼一說,臉上的笑容立刻就像菊花一樣燦爛起來。

智德禪師的行為雖然招致弟子們的不解,但是他卻滿心喜悅,這正是一個真正的修佛者、真正的出家人所要擁有的胸懷。一個人隻有擁有這樣的胸懷,才能在修行的道路上有所成就。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句古語深刻地道破了做人的道理:隻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隻要是“惡”,即使是小惡也不能做。生活中,很多的“善小”能使他人受益匪淺,但相反許多的“惡小”卻使人失去了太多。或許有些人最後成為無惡不作的強盜,隻是因為一時的一絲貪念,小偷小摸圖的是那一時的快感,而正是這樣的“惡小”的累積導致了一個個的悲劇發生。所以,“勿以惡小而為之”。

所以,想要修佛的人,一定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一件善事、一件善意的小事,也許對你而言隻是微不足道,也許對他人而言就可能起到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一個人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他就必定能夠成佛。這一點,對於我們的現實人生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