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看開,看淡,放下(1 / 3)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神會禪師前去拜見六祖,六祖問他:“你從哪裏來?”

神會答道:“沒從哪裏來。”

六祖問:“為什麼不回去?”

神會答:“沒有來,談什麼回去?”

“你把生命帶來了嗎?”

神會答:“帶來了。”

“既有生命,應該知道自己生命中的真相了吧?”

神會答:“隻有肉身來來去去,沒有靈魂往往返返!”

慧能拾起禪杖,打了他一下。

神會毫不躲避,隻是高聲問:“和尚坐禪時,是見還是不見?”

慧能又杖打了三下,才說:“我打你,是痛還是不痛?”

神會答:“感覺痛,又不痛。”

“痛或不痛,有什麼意義?”

神會答:“隻有俗人才會因為痛而有怨恨之心,木頭和石頭是不會感覺到痛的。”

“這就是了!生命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觀念,舍棄一切塵想與貪欲的。見與不見,又有什麼關係?痛與不痛,又能怎樣?無法擺脫軀殼的束縛,還談什麼生命的本源?”

慧能又說:“問路的人是因為不知道去路,如果知道,還用問嗎?你生命的本源隻有自己能夠看到,因為你迷失了,所以你才來問我有沒有看見你的生命。生命需要自己把握,何必問我見或不見?”

神會默默禮拜合十。

原來,生命就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觀念,舍棄一切塵想與貪欲,因為,對於人來說,身外的一切都是多餘的。

隻有超然物外,才能更清醒地認識人生本相,因為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看名利直如看清風白雲

有個富翁在急流中翻了船,爬到溪間的石頭上大喊救命。一個年輕人奮不顧身地蕩舟去救,但是由於山洪下瀉而漸漲的湍流,船行進得艱難而緩慢。“快呀!”富翁高喊,“如果你救了我,我給你一千塊!”船仍然移動緩慢。“用力劃啊!如果你劃到,我給兩千塊!”青年人奮力地劃著,但是既要向前,又要抗拒水流的阻力,船速仍然難以加快!“水在漲,你用力呀!”富翁聲嘶力竭地狂喊,“我給你五千塊!”此時,洪流已經快淹到他站立的地方。青年人的船緩緩靠近,但仍有一段距離。“我給你一萬塊,快呀!”富翁的腳已經淹在水中了,但是船速反而越來越慢了。“我給你五萬……”話音未落,富翁已經被一個大浪打下岩石,轉眼卷入洪流,失去了蹤影。青年人頹喪地回到岸上,蒙頭痛哭:“我當初隻想到救他一命,但是他卻說要給我錢,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增加。我心想,隻要劃得慢一點點,就可能多幾萬塊的收入,哪裏知道,就因為慢了這麼一點,使他被水衝走,是我害了他啊!”青年人後悔不已,“但是,當我心裏隻有義,而沒有想到利的時候,他為什麼要說給我錢呢?”

說到底,是富翁自己害了自己。

在沒有涉及名利時,本性總是義字當頭的,一旦勾起了內心隱藏的私欲,世間的人或事就會變得十分複雜。人是一個很矛盾的生物,內心永遠有著雙重標準,要求別人能做到無欲無私,以符合聖人的標準,而自身又總在私欲的纏縛中打轉。

《老子》中提出了避免名利爭鬥的方案,那就是“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一語道破天機,即是一切順其自然,如同匆匆過客,看名利直如看清風白雲,不過心,自然就不會被名利所累。

人生一世,勞苦一生,為兒女,為家庭,為事業,最後直到生命之火燃盡,仍找不到生命的答案。明知道到頭來終是一場空,也跳不出世俗的羈絆。那些人們拚命想要得到的東西,最終還是不能真正屬於自己。人在旅途,同為劫灰過往客,又何必在一時的名利得失中斤斤計較?

抹平“名心”,任人牛馬

一隻蘆花雞總是丟蛋,女主人每天都要四下尋找。後來,鄰居告訴她一個方法:這雞丟蛋丟野了,放個“引蛋”,它就不會亂跑了。於是主人把蘆花雞放進草筐的時候,在雞的肚子下放了一個雞蛋,果然,蘆花雞不到處亂跑了。後來,主人再放進去的,隻是兩半對接的蛋殼,蘆花雞下蛋的時候徑自就奔著那草筐去了。有一次,另一隻雞提前占了它的窩,蘆花雞安靜地在旁邊等了一會兒,直到那隻雞把蛋下出來,它才探頭探腦地跳了上去。再後來,主人幹脆放進去一個半圓的土豆,那雞也照樣上去。那個土豆在草筐裏整整待了一個夏天。秋天的時候,土豆已經幹癟得又黑又蔫,但蘆花雞因為這個土豆,沒有再丟過一個蛋。

其實,人又何嚐不是如此呢?許多人都習慣性地奔赴著一個既定的目標,在生活中重複著蘆花雞和土豆的故事,而這個土豆便是讓人無法輕易描繪出的“名心”。

《莊子·內篇·人間世》中,莊子借孔子之口說出了一句人生的名言:“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人為了求名,不擇手段,人類自己的知識技巧,成了鬥爭的工具,最終為名所困。

人最高的道德,就是把這個“名心”抹平。就像莊子所講的,“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人家叫我是牛,很好,叫我是馬,也好,人把虛榮心去掉了,一任時人牛馬,也就不會有那麼多計較和不快了。

欲望如海水,越喝越渴

有個人問禪師:“世上最可怕的是什麼?”

禪師說:“欲望!”

那個人滿臉疑惑。

禪師說:“聽我講一個故事吧!”

有一個農民想要買一塊地,他聽說有個地方的人想賣地,便決定到那裏打聽一下。到了那個地方,他向人詢問:“這裏的地怎麼賣呢?”

當地人說:“隻要交一千塊錢,然後就給你一天時間,從太陽升起的時間算起,直到太陽落下地平線,你能用步子圈多大的地,那些地就是你的了,但是如果不能回到起點,你將不能得到一寸土地。”

這個人心想:“那我這一天辛苦一下,多走一些路,豈不是可以圈很大的一塊地,這樣的生意實在太劃算了!”於是他就和當地人簽訂了合約。

太陽剛一露出地平線,他就邁著大步向前疾走,到了中午的時候,他回頭已看不見出發的地方了才拐彎。他的步子一分鍾也沒有停下,一直向前走著,心裏想:“忍受這一天,以後就可以享受這一天的辛苦帶來的歡悅了。”

他又向前走了很遠的路,眼看著太陽快要下山了,他心裏非常著急,因為如果他趕不回去就一寸地也得不到了,於是他走斜路向起點趕去。可是太陽也馬上就要落到地平線下麵了。於是他加快了腳步,隻差兩步就到達起點了,但是他的力氣已經耗盡,倒在了那裏,倒下的時候兩隻手剛好觸到了起點的那條線。那片地歸他了,可是又有什麼用呢?他的生命已經失去了,還有什麼意義呢?

禪師講完,閉目不語,弟子從這個故事中知道了答案。

曾經有人說:“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欲望過多,不加節製,便成了貪婪。結果陷入了“越喝越渴,越渴越喝”的惡性循環。

對於一個不知足的人來說,天下沒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欲望就如同一團熊熊烈火,柴放得越多,燒得越旺。於是為了欲望,人們不惜放低姿態,匍匐前進,拉著名利錢財的尾巴不放。然而,欲望隻是魔鬼免費贈送的一劑穿腸毒藥。飲鴆絕不能止渴,及時從這烏煙瘴氣的泥潭脫身才是明智的選擇。

何必執著於“我”

佛陀在羅閱祇國的竹林精舍時,有一天接受居士的祈請,偕同弟子至城中開示說法。結束後,在出城返回精舍的途中,正好遇見一人趕著牛群回城。牛個個肥壯,一路上跳躍奔逐,彼此還不時以牛角互相抵觸。佛陀見到此景,有感而發,說了一首偈子:

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猶然

亦養命去

千百非一

族性男女

貯聚財產

無不衰喪

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壽之消盡

如熒穿水

回到竹林精舍,待佛陀洗足畢,就座後,阿難即稽首請示:“世尊,您在回途中所說的偈語,弟子未能完全了解其中的義理,祈請世尊慈悲開示!”佛陀告訴阿難:“回來的路上,你是否見到那位牧牛人趕著牛回城?”阿難回答:“是的。”佛陀接著說:“這群牛的主人是屠戶之家,原本養了上千頭牛,為了讓牛健壯肥美,屠戶雇人天天牧放這群牛到牧草豐美的地方吃草,逐日挑選最肥壯的牛,宰殺賺錢。就這樣一天過一天,這群牛已經被宰殺超過了半數,然而,這群糊塗的牛兒卻渾然不知,依舊每天開心地吃草玩樂,或與同伴爭鬥。我因為感傷它們如此的無知,所以才會說此偈語。”

接著,佛陀又對大眾開示:“不僅僅這群牛如此,世人也是一樣,不曉得無常的道理,執著地認為有一個實有不變的‘我’存在,每天隻知貪圖五欲之樂,更為了永不滿足的欲求彼此傷害。當無常來臨之際,又無能力超越,徒然掉入輪回的深淵,生生世世無法出離。所以,世人又與這群牛有何差別呢!”

佛家有一個概念叫做“我執”,這個“我執”是淨心的最大障礙之一。

所謂“我執”,簡而言之,就是人性對“自我”的盲目執著,更簡單地說就是人的私心和私欲。

無法破除“我執”的人,總是感到凡是“我”想的理所當然是對的,凡是“我”要的理所當然要得到,“我”理所當然高於一切、優於一切。這樣,不可避免地產生偏執、征服欲、痛苦、貪婪、怨恨。人心成了煉獄,人間成了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