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看開,看淡,放下(2 / 3)

實際上,“我”怎麼可能優於一切、高於一切?眾生平等,不能以平等之心對待別人,別人也不能以平等之心對待自己。以惡對惡,以自私對自私,開始了自私與惡的惡性循環,人因此而難逃苦海。隻有破除“我執”,建立正確的自我觀和世界觀,才有可能擺脫此種狀況。

斬斷三千煩惱絲

有個後生從家裏到一座禪院去,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禪院裏的老禪者。

來到禪院後,後生與老禪者一邊品茶,一邊閑談,冷不防他問了一句:“什麼是團團轉?”

“皆因繩未斷。”老禪者隨口答道。

後生聽到老禪者這樣回答,頓時目瞪口呆。老禪者見狀,問:“什麼使你這樣驚訝啊?”

“不,老師父,我驚訝的是,你怎麼知道的呢?”後生說:“我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上,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去吃草,誰知它轉過來轉過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師父沒看見,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一下就答對了。”

老禪者微笑著說:“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解脫,我答的是心被俗務糾纏而不得超脫,一理通百事啊!”

想想我們自己,其實也是被一根無形的繩子牽著,像老牛一樣圍著樹幹團團轉,總解脫不了。我們的處境又比老牛好到哪兒去呢?

為了錢,我們東西南北團團轉;為了權,我們上下左右轉團團;為了欲,我們上上下下奔竄;為了名,我們日日夜夜竄奔。名是繩,利是繩,欲是繩,塵世的誘惑與牽掛都是繩。人生三千煩惱絲,斬斷才能自在。

對活在忙碌緊張、名利纏繞的現代社會的我們而言,在肩上的重擔,在心上的壓力,豈止手上的花瓶?這些重擔與壓力,可以說使人活得非常艱難。必要的時候放下,不失為一雙跨越懸崖,朝晴朗的幸福天宇飛翔的翅膀!

隻有去除各種各樣的妄想,擺脫名、利、欲等的束縛,才能消除心中的萬慮。這才不顛倒!這樣才能在這顛倒的紅塵中獲得獨在一方的清淨快樂。

背負太重,隻因不會放棄

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很想在一切方麵都比他身邊的人強,他尤其想成為一名大學問家。可是,許多年過去了,他的學業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去向一個大師求教。

大師說:“我們登山吧,到山頂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那山上有許多晶瑩的小石頭,煞是迷人。每次見到年輕人喜歡的石頭,大師就讓他裝進袋子裏背著,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師,再背,別說到山頂了,恐怕連動也不能動了。”他疑惑地望著大師。“是呀,那該怎麼辦呢?”大師微微一笑,“該放下了,不放下,背著石頭怎能登山呢?”大師笑了。

年輕人一愣,忽覺心中一亮,向大師道謝後走了。之後,他一心做學問,最終成為一名大學問家。

其實,人要有所得必有所失,隻有學會放棄,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高峰。

要想采一束清新的山花,就得放棄城市的舒適;要想做一名登山健兒,就得放棄嬌嫩白淨的肌膚;要想穿越沙漠,就得放棄咖啡和可樂;要想獲得掌聲,就得放棄眼前的虛榮。梅、菊放棄安逸和舒適,才能得到笑傲霜雪的豔麗;大地放棄絢麗斑斕的黃昏,才會迎來旭日東升的曙光;春天放棄芳香四溢的花朵,才能走進碩果累累的金秋;船舶放棄安全的港灣,才能在深海中收獲滿船魚蝦。

你之所以舉步維艱,是你背負太重,你之所以背負太重,是你還沒學會放棄,功名利祿常常微笑著置人於死地。你放棄了煩惱,你便與快樂結緣,你放棄了利益,你便步入超然的境地,如果你連放棄都放棄了,那你便更偉大了,你已與聖人無異。

無法舍棄,就會被困住

有一個人潦倒得連床也買不起,家徒四壁,隻有一張長凳,他每天晚上就在長凳上睡覺。

他向佛祖祈禱:“如果我發財了,我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吝嗇。”

佛祖看他可憐,就給了他一個裝錢的口袋,說:“這個袋子裏有一個金幣,當你把它拿出來以後,裏麵又會有一個金幣,但是當你想花錢的時候,隻有把這個錢袋扔掉才能花。”

那個窮人就不斷地往外拿金幣,整整一晚上沒有合眼,他家地上到處都是金幣。這一輩子就是什麼也不做,這些錢也足夠他花的了。每次當他決心扔掉那個錢袋的時候,他都舍不得。於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著金幣,屋子裏裝滿了金幣。

可是他還是對自己說:“我不能把袋子扔掉,錢還在源源不斷地出來,還是讓錢更多一些的時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到最後,他虛弱得沒有把錢從口袋裏拿出來的力氣了,但是他還是不肯把袋子扔掉,終於死在了錢袋的旁邊,屋子裏裝的都是金幣。

在物欲方麵,凡是過分地追求和占有,都是貪欲,不僅造成心理的負擔,也為自己帶來痛苦。所以物質方麵的少欲知足,能為你營造安定的心境和安全的處境。

做人一定要知道滿足,不可貪得無厭。美好的生活應該靠勤勞的雙手去創造,不勞而獲的東西得之容易,用之卻難——它往往不會帶來幸福,隻會帶來禍害。

執著處撒手,覺醒在刹那

過去有一個人出門辦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經過險峻的懸崖,一不小心掉到深穀裏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雙手在空中攀抓,剛好抓住崖壁上枯樹的老枝,總算保住了性命,但是人懸蕩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進退維穀、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他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懸崖上慈祥地看著自己。此人如見救星般,趕快求佛陀說:“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聽我的話,我才有辦法救你上來。”佛陀慈祥地說。

“佛陀!到了這種地步,我怎敢不聽你的話呢?隨你說什麼,我全都聽你的。”

“好吧!那麼請你把攀住樹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聽,心想,把手一放,勢必掉到萬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哪裏還保得住性命?因此更加抓緊樹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執迷不悟,隻好離去。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東西放不下,有了功名,就對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錢,就對金錢放不下;有了愛情,就對愛情放不下;有了事業,就對事業放不下……這些重擔和壓力,讓很多人感到生活很艱難。如果我們都像佛陀指示的那樣能夠放下,便不失為一條幸福解脫之道。

直心是道場,心純證佛性

《維摩經·菩薩品》中有一句名言“直心是道場”,出自下麵這篇故事。

一天,光嚴童子為尋求適於修行的清淨場所,決心離開喧鬧的城市。在他快要出城時,遇到維摩居士。

維摩也稱為維摩詰,是與佛祖同時代的著名居士,他妻妾眾多,資財無數,一方麵瀟灑人生,遊戲風塵,享盡世間富貴;一方麵又精悉佛理,崇佛向道,修成了救世菩薩,在佛教界被喻為“火中生蓮花”。

光嚴童子問維摩居士:“你從哪裏來?”“我從道場來。”“道場在哪裏?”“直心是道場。”聽到維摩居士講“直心是道場”,光嚴童子恍然大悟。

“直心”即純潔清淨之心,即拋棄一切煩惱,滅絕了一切妄念,純一無雜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修道;若無“直心”,就是在最清淨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

原本人心純真無私、正直光明,隨著年齡與閱曆的增長,漸漸發現周圍的許多人都是心有城府、爾虞我詐、鉤心鬥角、自欺欺人,便不由自主隨波逐流,放棄了自己的直心道場。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社會上風氣不正,人們有失淳樸善良而流於詭詐虛偽,心地不再像古人那麼淳樸,讓許多老人不由感歎“今不如昔”。

世風如此,多說無益,一聲歎息,隻願自修其身,保持真我的本性。隻要越來越多的人遠離機詐欺騙,世界便會日漸和諧完滿。

不為虛妄動,煩惱不重生

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但到了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書生為此備受打擊,一病不起。

這時,一位過路的僧人得知這個情況,就決定點化一下他。僧人來到他的床前,從懷中摸出一麵鏡子叫書生看。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

路過一人,看了一眼,搖搖頭走了。

又路過一人,將衣服脫下,給女屍蓋上,走了。

再路過一人,過去,挖個坑,小心翼翼地把屍體埋了。

書生正疑惑間,畫麵切換。書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燭夜,被她的丈夫掀起了蓋頭。書生不明就裏,就問僧人。

僧人解釋說:“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隻為還你一個情。但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個人就是她現在的丈夫。”

書生聽後,豁然開朗,病也漸漸地好了。

書生為什麼會病倒?就因為他太在乎、太執著,對自己的未婚妻始終放不下。當僧人幫他解釋了未婚妻的情況後,他就能從心底將這件事放下了,放下了,病自然也就好了。

禪宗認為,一個人隻有把一切受物理、環境影響的東西都放掉,萬緣放下,才能夠逍遙自在,萬裏行遊而心中不留一念。

一個人隻要能夠放下世間的一切假象,不為虛妄所動,不為功名利祿所誘惑,不因無常變化的萬有而絕望,就能體會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來的自己。

不如意是因為擁有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