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貧窮的人向禪師哭訴:“禪師,我生活得並不如意,房子太小、孩子太多、太太性格暴躁。您說我應該怎麼辦?”
禪師想了想,問他:“你們家有牛嗎?”
“有。”窮人點了點頭。
“那你就把牛趕進屋子裏來飼養吧。”
一個星期後,窮人又來找禪師訴說自己的不幸。
禪師問他:“你們家有羊嗎?”
窮人說:“有。”
“那你就把它放到屋子裏飼養吧。”
過了幾天,窮人又來訴苦。禪師問他:“你們家有雞嗎?”
“有啊,並且有很多隻呢。”窮人驕傲地說。
“那你就把它們都帶進屋子裏吧。”
從此以後,窮人的屋子裏便有了七八個孩子的哭聲、太太的嗬斥聲、一頭牛、兩隻羊、十多隻雞。三天後,窮人就受不了了。他再度來找禪師,請他幫忙。
“把牛、羊、雞全都趕到外麵去吧!”禪師說。
第二天,窮人來看禪師,興奮地說:“太好了,我家變得又寬又大,還很安靜呢!”
窮人的煩惱,不是源自房子太小,也不是因為孩子太多,更不是因為太太的性格暴躁,而是因為他擁有太多,且又不舍得放手。
有時候壓力是自己施加給自己的,就像這個窮人,要得太多,想掌控得太多,而又無力承擔,擁有就會成為負擔。當他看開了一切,將心放寬,將壓力釋放出去,撒手一切,心內外就自然寬敞了。
生命的最高境界是不爭
禪宗二祖慧可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誠心,揮刀斷臂,拜達摩為師。
有一次,他對達摩祖師說道:“請老師為我安心。”
達摩當即說:“把心拿來。”
慧可不得不說:“弟子無法找到。”
達摩開導他說:“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經幫你安好心了,你看到了嗎?”
慧可恍然大悟。
幾十年以後,僧璨前去拜謁二祖慧可,他對二祖說:“請求師父為弟子懺悔罪過。”
二祖想起了當初達摩啟發自己的情景,微笑著對僧璨說:“把罪過拿來。”
僧璨說道:“我找不到罪過。”
慧可便點化他說:“現在我已經為你懺悔了!你看到了嗎?”
僧璨恍然大悟。
又過了許多年,一個小和尚向三祖僧璨求教:“如何能解除束縛?”
僧璨當即反問:“誰在束縛你呢?”
小和尚脫口而出:“沒有誰來束縛我呀!”
僧璨微微一笑,說道:“那你何必再求解脫呢?”
小和尚豁然領悟。他就是後來中國禪宗第四祖道信。
禪宗祖師們告訴我們,隻有解脫所有束縛,掃除所有名利的浮雲,才能自由安心地徜徉在禪的晴朗天空下。
醉心於功利,便被“名韁利鎖”縛住;斤斤計較於褒貶毀譽,必會患得患失。野心勃勃、貪欲無厭、爭權奪利、鉤心鬥角,哪一個不是伴隨煩惱焦慮、憂愁驚恐、嫉妒猜疑?重要的是自我解脫,而不是求人解脫。
把生命都耗費在名利上,到頭來隻能是一場空;世俗無價值的清閑自在是生命的至寶,使我們不會感到空虛,不受世俗傷害,看到生命的本源,找到人生的快樂。
生命的最高境界,應該是無爭、無價、安寧、幸福。財色與名利隻不過是人生的泡沫與灰塵,何必抵死相爭?
心是自縛的繭,欲望越重縛繭越厚
宋代蘇軾到金山寺和佛印禪師打坐參禪,蘇軾覺得身心通暢,於是問禪師道:“禪師!你看我坐的樣子怎麼樣?”
“好莊嚴,像一尊佛!”
蘇軾聽了非常高興。
佛印禪師接著問蘇軾道:“學士!你看我坐的姿勢怎麼樣?”
蘇軾從來不放過嘲弄禪師的機會,馬上回答說:“像一堆牛糞!”
佛印禪師聽了也很高興!
禪師被人喻為牛糞,竟無以為答,蘇軾心中以為贏了佛印禪師,於是逢人便說:“我今天贏了!”
消息傳到他妹妹蘇小妹的耳中,妹妹就問道:“哥哥!你究竟是怎麼贏了禪師的?”蘇軾眉飛色舞、神采飛揚地如實敘述了一遍他與佛印的對話。
蘇小妹天資聰穎,才華出眾,她聽了蘇軾得意的敘述之後,說道:“哥哥,你輸了!禪師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糞,所以你看禪師才像牛糞!”
蘇軾啞然,方知自己禪功不及佛印禪師。
蘇軾為什麼會輸給佛印?原因就在於他心中還有一個“執著於我”的羞恥心,被佛印禪師說自己是佛就嬉笑顏開;然而被蘇小妹一點撥,就知道自己對表麵功夫太執著了,道行還是太淺,自覺心中果然是堆牛糞。
人總是趨向於保護自我,相信自我,信賴自己的感覺,憑自己舊有的經驗行事,將自己抓得緊緊的。一旦才高八鬥,就自覺不錯,這就是佛門所說的“我執”。殊不知,恰是這種我執,讓自己不能覺醒,令自己自覺不錯,反落了他人的笑柄。因而,隻有放棄我執,在人生的道路上才能輕裝上陣,找到自己的道之所在。
名是韁利是鎖,塵世的誘惑如繩索
洞山禪師感覺自己即將離開人世了。這個消息傳出去以後,人們從四麵八方趕來,連朝廷也急忙派人趕來。
洞山禪師走了出來,臉上洋溢著淨蓮般的微笑。他看著滿院的僧眾,大聲說:“我在世間沾了一點閑名,如今軀殼即將散壞,閑名也該去除。你們之中有誰能夠替我除去閑名?”
殿前一片寂靜,沒有人知道該怎麼辦,院子裏一片寧靜。
忽然,一個前幾日才上山的小和尚走到禪師麵前,恭敬地行禮之後,高聲說道:“請問和尚法號是什麼?”
話剛一出口,所有的人都投來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聲斥責小沙彌目無尊長,對禪師不敬,有的人埋怨小沙彌無知,院子裏鬧哄哄的。
洞山禪師聽了小和尚的問話,大聲笑著說:“好啊!現在我沒有閑名了,還是小和尚聰明呀!”於是坐下來閉目合十,就此涅槃了。
小和尚眼中的淚水再也忍不住,止不住流了下來,他看著師父的身體,慶幸在師父圓寂之前,自己還能替師父除去閑名。
過了一會兒,小和尚立刻就被周圍的人圍了起來,他們責問道:“真是豈有此理!連洞山禪師的法號都不知道,你到這裏來幹什麼?”
小和尚看著周圍的人,無可奈何地說:“他是我的師父,他的法號我豈能不知?”
“那你為什麼要那樣問呢?”
小和尚答道:“我那樣做就是為了除去師父的閑名!”
名是韁,利是鎖,塵世的誘惑如繩索一般牽絆著眾人。一切煩惱、憂愁、痛苦皆由此來。要想擺脫,首先要舍棄虛名浮利。
有真才實學的人是用不著用所謂的“虛名”來證明自己的學問或者是優秀之處的。故而那些有真正實學的名人、偉人,他們都對虛名抱一種不屑一顧的態度。
不入名利牢籠,不被世俗蒙蔽心境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廟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著找接班人。一日,他將兩個得意弟子叫到麵前,這兩個弟子一個叫慧明,一個叫塵元。高僧對他們說:“你們倆誰能憑自己的力量,從寺院後麵懸崖的下麵攀爬上來,誰將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塵元一同來到懸崖下,那真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懸崖,崖壁極其險峻陡峭。身體健壯的慧明,信心百倍地開始攀爬,但是不一會兒,他就從上麵滑了下來。慧明爬起來重新開始,盡管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還是從山坡上麵滾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之後,又開始攀爬,盡管摔得鼻青臉腫,他也絕不放棄……讓人感到遺憾的是,慧明屢爬屢摔,最後一次他拚盡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時,因氣力已盡,又無處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塊大石頭上,當場昏了過去。高僧不得不讓幾個僧人用繩索,將他救了回去。
接著輪到塵元了,他一開始也是和慧明一樣,竭盡全力地向崖頂攀爬,結果也屢爬屢摔。塵元緊握繩索站在一塊山石上麵,他打算再試一次,但是當他不經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後,突然放下了用來攀上崖頂的繩索,然後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頭向著山下走去。旁觀的眾僧都十分不解,難道塵元就這麼輕易地放棄了?大家對此議論紛紛,隻有高僧默然無語地看著塵元的去向。塵元到了山下,沿著一條小溪流順水而上,穿過樹林,越過山穀……最後,沒費什麼力氣就到達了崖頂。
當塵元重新站到高僧麵前時,眾人還以為高僧會痛罵他貪生怕死,膽小怯弱,甚至會將他逐出寺門。誰知高僧卻微笑著宣布將塵元定為新一任住持。眾僧麵麵相覷,不知所以。
塵元向同修們解釋:“寺後懸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隻要於山腰處低頭看,便可見一條上山之路。師父經常對我們說‘明者因境而變,智者隨情而行’,就是教導我們要知伸縮進退的啊。”
高僧將衣缽錫杖傳給了塵元,並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攀爬懸崖,意在考驗你們的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籠,心中無礙,順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若為名利所誘,心中則隻有麵前的懸崖絕壁,天不設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籠之內,徒勞苦爭,輕者苦惱傷心,重者傷身損肢,極重者粉身碎骨。
看透功名利祿,看破世間百態,該進則進,當退則退,不要偏執一心,不要被世俗蒙蔽了心境。須知,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